[摘 要]提供公共服務作為政府職能之一,關系到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政府需要努力的方向。我國公共服務供給的發展畢竟是不完善的,發展低碳經濟將會對其有新的影響。本文從發展低碳經濟的新背景出發,主要分析低碳經濟發展方式會在外部環境和內在機制兩大方面對公共服務供給產生影響。
[關鍵詞]低碳經濟 公共服務 供給 消費
低碳經濟包括了生產的全過程,涉及到各個行業、各個地區,覆蓋面非常廣。低碳意識漸入人心,公眾對公共服務需求就會有不一樣的要求。對公共服務的質量要求會越來越高,注重公共服務供給的環保和低能耗,公共需求愈加追求品質。因為低碳經濟是一種不可逆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它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進步和人們思想意識的提高。由于供給和需求是相互影響的,生產決定消費,私人消費的偏好會隨生產布局的變化而變化,同樣當這種私人偏好成為大多數人的偏好的時候公共消費偏好也就發生了轉變。加上消費具有“示范性”和“不可逆性”,那么低碳需求最終會成為公共服務的要求之一。在今年年初,一些電器公司推出了有綠色低碳標識的低碳家電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銷售人員表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注重環保、愿意購買高能效、低碳排放的電器,低碳家電很受歡迎。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當多數人已經傾向于使用健康的低碳空調時,他會希望出行時乘坐的公車安裝的也是低碳空調。
可以肯定,在低碳經濟的發展背景下公共服務需求量增加的要求會表現得更加明顯。因為低碳經濟促生了一系列新的產業,新的消費方式等,但低碳經濟畢竟是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在興起的初期會由于技術成本或規模小而價格比較高,從而導致貧富之間消費上的差異,那么要稍微平衡這種差異,就需要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時盡量多地選擇低碳服務。低碳經濟是一種進步的經濟生活方式,既然是進步,那么公眾都期望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要提高自身生活水平除了需要個人的努力外,還會期望政府在整個社會環境中提供更多公共服務來更多地滿足一些公共需要。而且低碳經濟推動社會進步,提高公眾思想意識,這些都會促使公眾的公共服務需求擴大。向社會提供低碳產品可以提升社會消費的文明程度,影響消費需求,進而影響公共服務需求。這些原因都可以促使公共服務需求呈現擴大化,多樣化。
以往的公共需求在服務標準上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低碳經濟就其本身來說就是一個標準,所謂的“三低”,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會在未來逐漸地被量化。低碳將是一種新的游戲規則,碳排放是其衡量標準。公眾會根據公共服務供給是否符合低碳標準作為其中的標準之一,來判斷自己是否滿意這項公共服務,而政府也可以根據低碳標準來確保自己提供的公共服務是受歡迎的。專家也提出,在宏觀層面上應該改革與國民經濟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關的統計、監測、考核辦法,建立推動“綠色”和“低碳“發展的指標衡量體系。例如,隨著環保理念的加強,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漸漸采用“無紙化”辦公,久之,這種“無紙化”辦公在公共服務上的需求也會上升,成為一個標準。又如以往公眾判斷一個城市環境是否良好的標準主要是看城市的污染程度、除污表現、綠化程度,那么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之后,公眾會自然地想到還有一個“城市碳排放”可以作為考量標準。
一方面,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涉及整個社會共同利益的社會問題。低碳意識一旦成為全民共識,就可以在生活中增加低碳行為,也能擴大自愿碳信用交易市場。低碳經濟發展方式不僅意味著節能減排,公眾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也將發生改變。它也有利于培育低碳文化,使公眾擁有一種節制、適度的綠色消費和生活習慣,增強低碳消費的意識和自覺性。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既是低碳排放,也是節約的。如果社會主體意識到資源是共同的且有限的,節約資源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經濟、社會與生態利益,那么節約將會是自覺自愿的行為。在私人生活、生產領域,低碳和節約意識會逐漸深入人心,那么在公共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無論是作為公共服務者的生產者還是作為普通公民的生產者,他在生產過程中的低碳、節約意識都會提高。
低碳經濟的發展引致的節能減排、發展新能源的低碳意識是整個經濟社會在思想領域的一大進步,它能促使公共管理者的服務意識更進一步,使公共服務供給更加利民、便民。低碳經濟所倡導的環保、節約和“以人為本”、“創建和諧社會”的理念是相符的。以前我國的公共服務理念是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以“公共權力”為核心的“經濟建設型政府”下,如今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慢慢向以“公共服務”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服務型政府轉變。服務型政府就是要遵從民意,在公共服務的各個環節盡量用公開的方式向社會公眾提供方便的服務,以人為本。如今低碳經濟的發展使得公眾的需求發生了變化。比如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公共管理者是有維護代際公平的責任的,低碳經濟的發展使得公眾對環境、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粗放型的公共服務供給內容將不再受歡迎。這反過來會促使公共服務供給者以一種服務的理念提供公共服務。低碳經濟是在全球氣候問題越來越嚴重的背景下被提出來的,筆者相信氣候問題是公民普遍都感受到了的問題,也相信每個公民或多或少都有能力為創建低碳社會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低碳經濟本身是在全球環境問題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它給人們灌輸一種意識,那就是發展低碳經濟是所有地球人的共同責任。在我國,低碳理念在校園、社區、學界、政界等都引起了熱烈回應。在實際生活中也有很多踐行低碳理念的先行者。例如楊瀾在代言低碳技術,濮存昕騎自行車參加人大代表會議等。隨著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提出,其服務而非掌舵、重視人而不只是生產率、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重視公共服務的理念也會越來越多地受到重視。
另一方面,低碳經濟本身也包含一個政策的概念,它所倡導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以及所產生的在法律、經濟等領域的政策機制會對公共服務供給的政策環境產生影響。《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法律已經建立,未來一定還有更多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這些法律在全部經濟社會領域都有效力,當然包括公共服務供給領域。相關法律的制定使得公共服務供給的過程中也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在公共產品(或服務)的生產和提供中產生了法律約束標準,這就會形成一些新的公共服務政策,有利于公共服務的規范與完善。
倡導低碳的經濟政策有很多,這里主要討論低碳財稅政策對公共服務供給政策產生的影響。公共財政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通過政府的收支活動,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用于履行政府職能和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濟活動。具有資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經濟穩定發展三個功能。筆者認為低碳經濟財稅政策的形成和發展對公共財政政策的影響會體現在稅收和公共財政支出上。
公共服務供給不均等是我國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區域不均等、供給內容不均等是普遍存在的。財稅制度的不完善,我國城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都是其中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技術原因。我國當前沒有針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一目標來建立一套針對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標準。前面提到低碳經濟會使得公共服務需求趨統一化,同理,低碳經濟全面發展會使得公共服務產生新的諸如“低碳”、“綠色”、“節約”等方面的標準,像基本公共服務的設施標準、公共衛生服務標準、公共環境標準、公共產品生產標準等。這些標準應當是全國性的,那么這樣既可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比較均等,也能促進城鄉、區域享受的公共服務更加均等。另外,就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和內涵來說,農村地區反而更容易做到造就低碳環境。因為農村自然環境比較好,有豐富森林、草地等自然資源,低碳生產、低碳生活就比城市更易做到,發展綠色經濟以及碳捕捉和封存具有先天優勢。所以可以利用低碳經濟的發展機會縮小與城市的公共服務供給之間不均等的距離。因為公共服務供給要達到均等涉及到很多制度的相關安排,但我們至少可以在具體的供給操作過程中用“低碳標準”來彌補,使公共服務的不均等程度降低。
總之,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化,它所產生的影響遍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公共服務供給的影響也很大。低碳經濟影響我國公共服務供給的外部環境和供給機制,這些都將為我國公共服務供給的有效率,更公平,更加滿足公眾需求作出了貢獻。因為發展低碳經濟促使的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相關制度的進步會提高公共服務的效能。由它產生的公共服務供給的低碳新標準會增強公共服務的公平性。效能和公平性同時都有所增加的公共服務供給自然是更加滿足公眾的需求。雖然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還在起步階段,存在很多現實問題,但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決心很大,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看到成效。公共服務供給的有效性也會在低碳經濟發展的帶動下不斷增強。
參考文獻:
[1]封穎,楊春林.低碳城市是改善我國城市環境與發展的新機制—關于低碳城市的理論、政策和實踐的研究[J] .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0(03).
[2]楊志.對遏制氣候變暖與發展低碳經濟的思索[J] .環境教育,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