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0年以來出現的人民幣對內通脹、對外升值的現象已經引起中國貨幣當局的高度重視,并且也采取相應措施進行了治理及調控。這種幣值不穩定的情況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以央行為核心的國家貨幣當局應當采取更為積極有效的措施來進行宏觀調控,以實現幣值穩定、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
[關鍵詞]通貨膨脹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匯率 升值 外匯儲備 貨幣政策 宏觀調控
人民幣是中國法定貨幣。從2010年開始人民幣逐漸顯現出明顯的通脹跡象。隨著中國外匯儲備不斷地增加,人民幣國際貨幣地位不斷提升,人民幣匯率自2010年下半年升值幅度開始加快。這種“內貶外升”的情況已經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多不利的影響。如不加以重視和積極治理,必將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一、人民幣出現了新一輪的通貨膨脹。
在新中國的發展過程中曾經多次出現過通脹現象。此次通脹是自2007年以來的新一輪通脹。目前,中國主要是以CPI指數的變化來進行通脹水平的監控,從圖1可以看出:進入2010年,中國的CPI指數開始慢慢攀升,到2010年年底,該指數上升的幅度開始加快。尤其是農村CPI指數上漲要高于城市的水平和全國平均水平。
根據通脹程度劃分的通脹類型看:2010年至今,CPI指數基本在6%之內,尚屬于爬行式通貨膨脹。雖然緩慢的物價上漲在短時期內會暫時促進經濟發展,但如不加以控制,最終可能導致物價水平大幅度上漲,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
針對這種情況央行采取了如下措施:
⒈連續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自2010年1月以來,央行連續上調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其目的是抑制通脹。但是由于政策傳導機制較弱,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短期內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沒有完全實現預期的政策目標,卻增加了商業銀行經營的難度,出現了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
⒉央行暫停央票發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向銀行注資,解決流動性緊張問題。
由于法定準備金率的上調,各銀行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流動資金緊張。為緩解流動性緊張,央行決定暫停三月期央票發行。至2011年6月24日,央行在公開市場已連續六周凈投放,累計注資近5000億元人民幣。
從實際效果看,央行的連續注資已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銀行缺錢局面。
二、人民幣匯率持續上漲。
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真正開始進入到浮動匯率時代。人民幣匯率穩步升值。從2005年下半年至2009年年底,人民幣匯率平均升值幅度一直保持在6%左右。2010年6月,央行再次宣布迫于市場壓力提高人民幣匯率和匯率靈活性。進入2011年,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幅度逐漸加大,并進一步發展。從2010年6月到2011年1月,升值幅度達到3.7%。
三、人民幣通貨膨脹與匯率的關系
人民幣通脹水平和匯率水平都是反映人民幣幣值的主要指標:一個是反映人民幣在國內的購買力水平,另一個則是反映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價值水平。從國家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來看,是要做到幣值相對穩定,即國內通脹水平和對外匯率水平均應保持在可控范圍內。
1.貨幣供應量與外匯儲備量的關系
人民幣的發行是以黃金儲備和外匯儲備作為貨幣發行準備的。從中國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的貨幣供應量統計圖中不難看出:引起貨幣供應量發生增長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在于M2的增長。
2.貨幣供應量與CPI的關系
CPI是消費品價格指數,主要反映了物價變化對居民貨幣需求的影響,如物價連續上漲必然導致居民對貨幣實際需求的增加,是央行所不能控制的;但是如果貨幣供應量與貨幣需求出現了不均衡,就會導致通脹或通縮。
四、關于如何穩定人民幣幣值的政策探討
防通脹、保持物價基本穩定仍是當前宏觀調控的頭等大事,在穩定人民幣幣值的政策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加息不是最好的政策手段,并應注意貨幣政策的時滯效應。
利率只對貨幣的供求有直接的影響,直接影響的是存款性金融機構的銀根,由于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很難影響到具體商品的價格,加息對于改變目前商品價格上漲的局面沒有太多的作用,何況還要面對人民幣升值壓力。
同時貨幣政策具有時滯效應,我國企業和居民對貨幣政策的理解和反映都較慢,如調整過大,其時滯效應容易引發通縮,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
2.進一步實現經濟結構化調整。
中國的經濟發展和通貨膨脹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原因,因此進一步實現經濟的調整非常重要。
3.加強財政、貨幣政策的配套與協調。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雖然調整的領域不同,但是要治理通脹必須相互配合,才能實現控制通脹的最終目的,只有社會總供求均衡,貨幣供求才有可能均衡。
4.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蒙代爾認為,在資本自由化的環境下,一國貨幣政策獨立性、固定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流動之間存在著沖突。“三元沖突”即一國政府最多只能同時實現資本自由流動、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穩定三項目標中的兩項。如果要維持資本完全流動又能有效地緊縮銀根(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必須實行浮動匯率制,犧牲匯率穩定。要想實現中國貨幣緊縮政策的有效性,除了實現有效管理的浮動匯率以外,還要積極推進資本自由流動預定的目標,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總之,幣值穩定是一國貨幣當局政策的最終目標,也是宏觀經濟發展目標中的核心目標。人民幣目前的這種內通脹不斷發展,對外匯率不斷升值的表現反映了人民幣幣值不穩定,不利于實現宏觀經濟發展目標。人民幣的國際化是必然的結果,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外匯匯率變動與國內通脹之間的關系,否則,很難實現人民幣幣值的穩定。
參考文獻:
[1]數據來源:①中國人民銀行貨幣統計數據。②百度百科:存款準備金率。③財新網:宏觀數據,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④新華08網。
[2]Report to Congress on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Foreign Exchange Rate Policies。美國財政部。
[3]蒙代爾,“三元沖突”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