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管理者在進行組織管理活動過程中,除了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質修養外,還要注重道德教化、“以德治業”的思想觀念。
[關鍵詞]管理者 德治理念
“以德治業”,既能夠給一個組織團體帶來精神面貌的變化,也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特別在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管理者加強德治,發揮道德的社會力量,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管理者德治理念的內涵
管理者的德治理念,就是突出道德教化在治理活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強調“以德治業”。注重德治、強調道德的社會作用,是相對于重法制、重人治、輕德治的觀念而言的。管理者在管理活動過程中,不僅需要堅持法治,而且也需要與德治相統一,使德治與法制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從而達到使組織管理活動興旺發達的目的。
道德是制約人的行為的一種內在的自律,而法律是一種外在的他律。當不能自律的時候,需要他律來制約。然而,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一個理想的管理者,他的主要、經常、大量的行為,是通過自律來調整的。這就需要提升組織管理活動中管理者自身內在的道德素質和修養。因此,對于管理者的管理活動,我們強調法律和道德;他們既要依法治業、更要以德治業。進入新的世紀,人類開始呼喚道德重建。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管理者對于確立德治理念、對于道德的價值有了新的認同。
二、管理者德治理念的價值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經濟是道德的基礎,經濟環境決定道德觀念,而道德對于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及其健康發展也有著極大的影響。道德的社會價值,不僅是對人的一種行為規范,而且是一種社會建設的力量,它會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社會祥和穩定,經濟良性運行。
管理者德治理念的核心,就是強調道德的社會力量,突出管理教化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管理者具有德治理念,就能夠注重在管理工作實踐中強化道德建設的作用和意義。突出“以德治業”的管理功能。這不但能夠給一個組織團體帶來精神面貌的變化,也會促進其經濟效益的發展。我們都知道,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的本質是利他的。道德非利己,利己非道德。道德的這個特質,使其在一些經濟領域或經營管理中,像一只看不見的手,或多或少地給他人給自身帶來經濟利益或社會效益,“有德則有才”。
一段時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道德建設的價值被淡化了。在管理工作中,有些管理者認為,只要有了經濟實力,組織、團體的穩定與發展就有了保證,道德及其教育的功能就可以被忽略了;甚至有些人認為:倫理道德是組織、團體發展的精神阻力,只有以犧牲道德為代價,才能實現單位集團的利益最大化,結果導致其所在企業單位員工思想道德素質的全面滑坡。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許多優秀的管理者在思想觀念上逐步確立了:人無誠不立、業無義不興的道德規范。只有樹立“以德治業”的理念,才能迎接未來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
三、管理者職業道德滑坡的原因
從管理職業固有的社會地位和性質來說,各種管理職業和管理職務都集中體現著社會關系的三大要素——責、權、利。從中國的現狀來看,管理者在處理管理職業的責、權、利三者關系上,恰恰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無論在何種管理職業群體中,不少人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管理職業責任,對管理職業的“權”和“利”倒是有特別強烈的欲望。許多管理者獲得財富不是依靠履行其管理職業責任,而是依仗管理職權,破壞其管理職業的基本道德準則得以實現的。在這種情況下,利益分配的砝碼自然是朝個人利益和行業集體利益傾斜,社會利益、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成了犧牲品。
目前,少數管理者的這種職業道德滑坡有其深刻的主客觀原因。從客觀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使人們的道德觀念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傳統的義利觀、效率觀中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內容受到挑戰,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道德觀念開始逐步確立。追求個人正當利益、重視個人價值、講求效率、開拓創新、平等競爭、崇尚科學、尊重知識和人才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情況下,一些人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得以滋生和膨脹。這些負面影響也必然會對各級管理者的思想產生強烈的沖擊,使一些意志薄弱的管理者靈魂受到腐蝕、道德品質逐漸衰敗。
從主觀上,一些管理者對個人最重要的道德基礎“責任感”完全喪失,對自己的職業不能很好地盡忠守職。責任感是源于管理者對自己行為一切后果負責的道德意識。沒有基于道德感基礎上的責任感,任何管理者都將失去他的社會價值。
四、管理者職業道德滑坡的挽救對策
針對管理者職業道德滑坡的嚴重問題,一定要突出“德治理念”。我們倡導的新型“德治”,是在繼承和弘揚中國古代“德治”思想的優良成分、拋棄其“糟粕”的基礎上,突出社會職業道德建設中的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思想,重視道德教化和道德感化的作用,強調選拔干部必須德才兼備的重要性,以及管理者和公務員應以身作則,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等。具體包括:
第一、要求國家的管理人員,無論通過何種方式遴選和任命的,都必須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就是注意“修身”,隨時隨地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
第二、要求管理者對“道德”必須身體力行,即以自己的榜樣和模范行動,來影響廣大的下屬和員工。
第三、要求把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相互結合起來,統一發揮作用。依靠權威性和強制性的法律,可以使管理者在法律監督的范圍內,不做違法的事。除此之外,還應十分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增強管理者的道德責任感。違反了社會的道德要求,就要受到輿論的譴責和公眾的批評,從而形成一種強大的壓力,給他的內心以祛惡從善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尹明濤, 王巍. 論先秦德治理念及其現實意義,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2]高蕊華. 淺談對德治的理解,經營管理者,2010年05期
[3]侯立華. 關于學校人本管理的探討,教育探索,2002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