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企業融資難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本文分析了民企融資難的原因,并就融資難這個問題提出相關對策,希望對民營企業擺脫融資困境,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民營企業 融資 原因 對策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取得了迅猛的發展。民營企業已經存在于我國的各行各業中,民營企業經濟的發展程度也因此成為了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考指標。然而,我國民企融資現狀普遍不容樂觀,使得民企普遍缺乏發展基金,錯失很多市場發展機會,融資難成為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一、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1.民營企業自身信譽水平低,缺乏有效管理。民營企業內部管理不規范,部門設置和制度不健全,特別是財務制度不健全,很難提供完全準確的財務信息。銀行很難準確了解其資金運用和生產經營情況,導致銀行信貸工作無法進行。中小民營企業不良貸款在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總額中占比較高,而且有些企業為逃避債務,在企業改制過程中,通過債務重組等方式導致銀行資金流失嚴重,致使民營企業的銀行信用環境狀況令人擔憂。由于民企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信譽,加之風險變數大,使得其資信等級低,加之內部供應不足,這是其融資難的根本原因。
2.金融服務體系難以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首先銀行體制決定民營企業融資處于劣勢。我國銀行仍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他們首先保障國有大中型企業融資需求的投放原則沒有改變,加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監管越來越嚴,并且大部分實行了終身責任追求制,銀行貸款門檻不斷提高。其次銀行信貸政策不合理。中央銀行雖然已經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商業銀行增加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但各商業銀行為了資金安全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戶而不愿向民營企業放貸;即使商業銀行愿意向民營企業發放固定資產貸款,但由于投資項目審批制度不健全,加上長期貸款的風險,銀行也不愿意向民營企業開放基建和技改項目貸款,因而民營企業最多也只能獲得一年之內的流動資金貸款,難以獲得長期資金貸款。
3.宏觀政策制約著民營企業通過其他渠道融資。改革開放以來,宏觀政策在體制轉化方面,主要是推進國企改革,并為此為契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宏觀調整方面,控制通貨膨脹時也要確保國有企業的發展,防治通貨緊縮時也要啟動國有投資為出發點。可以說民營企業的發展在前些年的宏觀政策中并未占有什么地位。只是到近年來,為擴大內需和促進結構調整,民營企業的發展才日益引起重視,而促進民營企業的各項政策尚未到位,這就制約著民營企業通過其他渠道融資。
二、對民營企業解決當前融資困境的幾點建議
1.努力提高民營企業自身實力。首先要加強財務制度建設,樹立良好信用觀念意識;其次要主動配合當地政府與銀行、稅務、工商等部門建立良好關系,爭取銀行信任,堅決杜絕逃廢銀行債務和挪用貸款等失信行為的發生,切實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級;再次提高管理水平,培育名牌產品,特色產品,從本質上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
2.要加快法制建設,為民營經濟科學定位。加快推進依法治市,進一步健全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法規體系,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及其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大力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為民企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3.完善相關金融服務體系。首先要加速中小金融機構建設。中小金融機構與地方經濟聯系密切,容易了解地方民營企業的經營情況、發展前景和信譽情況,減少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交易風險。所以,應盡快建立一批直接服務于民營企業的金融機構,發揮其立足民營企業,服務民營企業的比較優勢。其次加快銀行產品創新,改善對民營企業的服務。銀行要以市場為導向,根據民營企業特點進行信貸制度和產品創新,建立適應民營企業貸款業務的信用評級制度,推出適合民營企業需求的信貸產品,以滿足民營企業個性化、多樣化的融資需求。
4.制定優惠政策,加強對民營企業的政策和科技扶持力度。要使民營企業獲得穩定的發展,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有相關的政策扶持,我國目前雖然有一些以民營企業作為主要受惠對象的稅收減免政策,但還不夠規范,目前應對其進行清理、規范和完善,并逐步建立起明確的以民營企業作為受惠對象的稅收優惠政策。近期可考慮提高民營企業納稅人的稅基標準,擴大這一政策的受益面,也可以對民營企業固定資產折舊部分免征增值稅。對高新技術民營企業可試行對其利潤再投資部分實行稅收減免的政策,對于新創立的民營企業可予以一定期限的稅收減免,對于成長性較好的高科技民營企業可適當延長減免所得稅年限。同時,鼓勵科研機構、大專院校與民營企業合作,以幫助民營企業進行新產品、新技術的研制,建立跨地區甚至跨國界的科研合作伙伴關系。
5.拓展融資渠道,支持民營企業走直接融資道路。一是拓寬民營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渠道。在條件成熟時,允許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有選擇地在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對于一些優秀的高新技術民營企業而言,一方面應支持其到香港的二板市場上融資;另一方面應加快國內二板市場建設的步伐。另外,還可以建立一些地方性的民營企業產權交易市場,為民營企業直接融資和股票交易提供場所。二是拓寬民營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渠道。這就要求實現企業債券由規模管理向實質管理轉變,即實現企業債券由“規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級審批”的規模管理向只要發債主體資本結構健全、具備償還能力、財務信息披露充分等條件,就可以登記發債的轉變。取消對民營企業不利的額度要求,使一些優秀的民營企業也可以通過發行企業債券進行融資。
總之,中小民營企業已發展成為我國經濟建設中的一支生力軍,政府部門、金融企業以及社會各界都應給予高度關注,努力為其健康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