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經濟數量的不斷增長,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深層次的調整與改革,產業結構優化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大主題。本文從人力資本的形成、特征入手,結合產業結構優化的致因,探討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優化之間的關系,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人力資本 產業結構合理化 產業結構高度化
一、影響產業結構優化的因素
產業結構一般在產業總體中各產業的比重及這些產業間的相互關系。市場經濟條件下,理論界普遍認為影響產業結構優化演進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技術水平:其一,技術進步可以促使產業間資源流動,調整產業結構,同時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得部分產業相對成本降低。市場機制調節下,社會資源向相對成本較低的產業流動,從而帶來該產業在產業體系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其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使生產要素從原生產部門轉移出來,由此帶來產業結構變動。其三,技術還可以催生新的產業。
2.市場需求:需求決定資源配置的方向與格局,資源配置須符合需求結構。市場經濟條件下,需求通過消費結構外顯,從而市場供給對于需求結構的適應與調整即資源配置對于需求結構的適應。消費結構易變,供給存在一定的剛性,所以通過對產業結構的優化,才能適應人們消費結構的變化。
3.生產要素:生產要素是一種產業(行業)建立與發展所依賴的生產資料和條件。宏觀上,隨著要素的集中與分散,直接表現為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變化。微觀上,生產要素的流動與聚集通過影響企業數量和規模的空間組合格局的變動來改變產業結構。
二、人力資本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機制分析
理論上通常將產業結構分解為要素配置結構、生產結構和產出結構三部分。人力資本促進產業結構優化,主要是通過促進產業結構的要素配置結構、生產效率、市場供求優化體現。
1.人力資本推動了新的產業和產業部門形成
新的產業和產業部門的形成是產業結構優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技術進步更是新的產業與產業部門的直接推動力,而技術進步的前提是技術創新人才、新技術運用人才以及高素質的產業工人的存在。人力資本的提升能推動科技發展,縮短科技成果產業化周期,從而使生產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智能化產品的新興產業不斷涌現,加速推進產業結構高度化進程。高水平的人力資本、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催生了高技術與高技術產業,引導一般性資源流向高技術產業。
回顧產業發展沿革,一國產業結構能否不斷高度化,更多地決定于它是否擁有足夠的具有技術創新能力、能夠不斷掌握、運用新技術的人力資源。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與信息為基礎的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產生和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質量的標準,人力資本對于產業結構優化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
2.人力資本促進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并使之煥發勃勃生機
人力資本促進新興產業形成的同時,在傳統產業中也不斷融入高新技術,加大產業鏈條中高新技術的比例,逐漸縮小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之間的差距。上世紀80年代以前,西方國家卻有許多傳統工業萎靡不振,一度被人們稱為“夕陽工業”。新興技術的興起,創新人力資本的增加使原有生產部門和產品的更新換代提速,質量提高,甚至制造出了全新的產品。傳統產業的改造,必然伴隨著勞動力在部門間、行業間的轉移。這種轉移一方面受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規模、政府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但其更加依賴于勞動力自身的技能素質,因此,人力資本的相應提升才能適應傳統產業改造過程中的新技術水平要求。
3.人力資本刺激需求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人力資本、需求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較強的相互關系。一方面,需求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是直接和基本的,經濟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沒有社會需求的產業。另一方面,需求結構也受到人力資本的制約,即使有需求,如果現有人力資本水平、技術水平不能制造出該產品以滿足這種需求,這種需求便是無效的,也不能促進新產業的出現。
人力資本的提升,加速促進技術進步以降低產品成本,導致市場擴大,需求結構隨之發生變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使資源消耗下降,可替代資源增加,改變需求結構,促使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提高生產能力,促使消費品升級換代,改變需求結構,進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與此同時,人力資本存量的形成需要投資,需要教育、培訓、衛生、醫療、保健以及與人口流動、遷移等有關的交通、通訊等產品的消費。人力資本的投資品的供給經常是被動而缺乏彈性的,產業結構優化以適應這種人力資本投資總量與結構的偏差。
4.人力資本改變勞動力就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人力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在各產業部門存在著人力資本水平程度的差異,人力資本提升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產生以下兩種結果:一是生產成本下降而擴大生產規模,從而重新吸收轉移出來的勞動力。二是生產規模不變,而是游離出來的勞動力在產業部門之間發生轉移。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勞動者將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具體是向需求上升的新興產業和服務業部門轉移,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5.人力資本影響貿易結構、改變國際競爭格局,促使產業結構優化
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與綜合競爭優勢是參與國際競爭的基本手段。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促進科技進步等從而改變國際分工格局,各國都需要從自身生產要素稟賦出發,生產出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促進貿易結構和國際競爭格局的變動,從而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不能僅靠資源優勢來維持,必須依靠人力資本的提升來增加其競爭實力。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能保證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增強,甚至使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變為一個具有很強競爭力的國家。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從一個資源極度缺乏的國家,在任何資源上的比較優勢都不明顯,但其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國,這是由于各種投資形成的人力資本水平不斷提升的體現。
三、政策建議
1.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意識,加大人力資本尤其是教育投資
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如教育、培訓以及醫療保健的投資,是增加人力資本存量和提高人力資本水平的基本途徑。實證研究表明,人力資本水平提升一個單位,產業結構水平提升1.17個單位。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最主要形式,不斷增加教育投資,對于產業結構優化具有重大的意義。由于在長期內,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水平提升,從業人員的操作能力與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能推進產業結構優化的進程。
在推進普通學歷教育的同時,應注重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定位于為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培養初、中、高級應用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短期內,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在由于勞動力素質的提升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尤其是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在不能及時轉化為學習、創新能力。針對具體工種、工作崗位的培訓、教育能快速地發揮內部、外部效應,使知識在人們之間相互傳遞,增加全社會的知識存量,有效提高勞動和物質資本的生產率。
2.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通過對人力資本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機制分析,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是產業結構優化的兩大致因。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使人才成為經濟發展的真正引擎,必然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新興產業的興起。
促進產業結構優化,不斷提升產業結構水平,依賴于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只有具有核心知識產權的企業、產業才能擁有強勁的生命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要利用國外資源、靠國外技術轉移來發展我國產業。在大量利用國外技術資源的同時,國內企業的創新能力沒有能夠同步提升。雖然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也不斷上升,但總體而言,我國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遠遠不足,嚴重制約著科技進步的發展。以人為本,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和必然要求。
3.優化消費結構,促進自主創新
綜合人力資本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機制分析,擴大內需以及不斷優化消費結構,在高技術產品方面深度挖掘潛在的消費能力和需求市場,可以有效促進人力資本對于產業結構優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我國現階段實施的推動自主創新的政策,對高技術、高附加值行業的大力扶持,不僅從專業化人力資本的方面增加了投入,同時也利用高技術產業不斷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優化消費結構,促進自主創新,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反向提高人力資本存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 Robert E .Lucas.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Program Journal, 2001, (3).
[2] 加里#8226;貝克爾.人力資本理論——關于教育的理論和實證分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3] 李京文, 鄭友敬. 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