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創新為本質的創業成為激發經濟活力,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本研究以處于中國轉型期特定情境下的新創企業為研究對象,構建了資源整合能力、創業導向與創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模型,采用因子分析和結構化方程模型的統計分析方法進行了實證研究。探討了本研究的創新點,指出了研究上還存在的一些缺陷以及還有待進一步解決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問題,并提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創業資源 資源整合能力 創業導向 創業績效
一、引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體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已經從“管理型”經濟轉向“創業型”經濟。創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是一國經濟或地區繁榮的基礎。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國際化競爭日趨激烈,以創新為本質的創業成為激發經濟活力,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近年來,中國創業活動相當活躍,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轉型期的中國,創業在推動創新和促使產業升級,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創業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它在推動產業升級與增加就業機會等方面的貢獻也越來越突出。但是,并非所有的創業者最終都能獲得成功。中國創業企業存在著關閉率高的問題,而且創業理論研究滯后,不能有效地指導創業實踐。我國又處于機會型創業活動不斷增加階段,而特定的規律源于特定的環境,源自發達國家的創業理論是否還適合應用于中國特色下的創業實踐,這是一個需要學者再深入研究檢驗的問題。本文試圖在中國云南省情境下構建一個資源整合能力、創業導向與創業績效關系研究的模型,驗證在引入前置變量資源整合能力后,創業導向與創業績效關系問題,以及資源整合能力對創業導向、創業績效起到怎樣的影響,這正是本文要解決的問題。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1.資源整合能力
創業資源在未整合之前大多是零散的,要發揮其最大的效用,轉化為競爭優勢,為企業創造價值,還需要新創企業運用科學方法將不同來源、不同效用的資源進行配置與優化,使有價值的資源融合起來,發揮“1+1>2”的放大效應。在對資源整合能力的定義上,不同學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以及不同的出發點,給出了不同的研究結論。馬鴻佳(2008)認為新創企業資源整合能力是指在創業過程中,以人為載體,在資源整合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對資源的識別、獲取、配置和利用主體能力。并從創業者和創業團隊兩個方面加以討論?,F有的研究,無論是從創業主體、還是資源整合過程等視角來研究資源整合能力,盡管其概念描述不一樣,但內涵是一致的。本文所探討的資源整合能力是指新企業在創建與成長發展過程中對組織內外可獲得的一切資源進行選擇、吸收、配置與利用的能力。
2.創業導向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創業研究的深入,創業導向作為創業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內容,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熱點。創業導向最早來源于戰略選擇視角,刻畫的是企業為了追逐機會或擴張而采取的一種富有前瞻性、勇于創新的決策模式。引入創業導向這一概念后,戰略管理研究中創業的基本問題就由創業的內容逐漸轉向創業行為選擇研究,探討創業過程中有效的創業決策就成為研究的重點。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創業導向能夠增強企業競爭力并帶來巨大收益,但對于創業導向的概念如何定義以及如何劃分維度進行測量,至今還存在著爭議。學者們對各個不同的維度模型進行了研究和驗證,發現有些維度之間是重合的,概念之間只是描述不同,這使得在現實的對維度進行測量時難以有效區分。無論是將創業導向劃分為三維度或五維度,在對創業導向進行研究時,都應將其包含所有的要素考慮進去。創業導向概念是由多維度構建的,對其進行劃分應使各個維度之間具有一定的互斥性,而不是聯動的。
3.創業績效
創業績效是創業理論研究的熱點。它是對組織目標的一種衡量,通過績效來衡量新創企業的運營水平和創業活動的成效。當前學者對創業內涵從不同視角展開研究,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理解。即“績效是結果”,“績效是行為”以及“績效是能力”(蔣躍進,2004)。①績效是結果。該觀點認為績效就是組織工作的產出成果。這種基于結果的觀點更易于用客觀標準來衡量。大多數學者對該觀點表示認同。Bernadin(1995)指出績效是工作的結果,因為這些工作結果與企業的戰略目標最為密切。②績效是行為。Campbell(1990)認為企業結果由于易受其它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從而應該區分開??冃切袨槎皇墙Y果。③績效是能力。能力是實現組織價值的手段,所以,不同的結果會通過企業不同的能力來實現。通過對以往文獻的回顧,很少有人研究創業績效理論,但是可以通過以往的一些文獻側面來了解創業績效。對于創業績效,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
4.模型設定與假設提出
對早期的文獻進行回顧總結可以發現,以往的研究已對資源整合能力、創業導向、創業績效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加以概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重要的結論.創業導向是優秀創業企業的所具備的一個重要特質。創業導向已經成為創業研究領域中的熱點。目前,學者們普遍支持創業導向具有創新性、先行性與風險承擔這三個獨立維度。對創業導向與創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學術界也進行了深入地研究,不同情境下,大部分實證研究支持了創業導向對創業績效具有正向積極的作用。同時也認識到創業導向對創業績效的作用機理和途徑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學者們通過引入前置變量,研討創業導向對績效的關系。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創業導向三個維度中,創新性指的是企業支持和致力于那些新想法、新產品和服務、新技術以及創意等實驗和創造性活動的創業行為傾向。企業的創新性度越高,其對產品的研發速度就快,引入產品或服務的周期就短,從而可以把握好新的機會。先動性體現的是一個企業的前瞻性視角以及尋求機會的行動(Lumpkin 1996)。先行的企業往往可以在經營過程中獲得先發優勢。風險承擔這一維度體現的是企業不顧結果大膽行動抓住市場機會的意愿(Lumpkin和Dess,1996)。創業導向對創業績效的影響也就是其所包含的維度對創業績效的綜合影響。根據以上的分析,以及以往研究的結論,本文認為創業導向以及它的各個維度對創業績效產生正向影響。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創新性對創業績效有著正向影響
H2:先行性對創業績效有著正向影響
H3:風險承擔對創業績效有著正向影響
獨特的資源配置結構使創新性更強。而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具備創新性的企業會引入新產品或新服務以獲得高額利潤。資源整合能力越強,將使企業先動策略獲得相對的時間優勢。資源整合能力將影響著企業對外部風險的態度。因為資源整合能力越強將使企業的大膽行為更添勝算,使其在捕捉商業機會時具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撐。對資源整合越有效的企業往往會制定風險較大的但能帶來高績效的創業決策。因此本文認為資源整合能力與創業導向呈正相關關系,并提出如下假設:
H4:創業者資源構建能力越強則創新性越強
H5:創業者資源構建能力越強則先行性越強
H6:創業者資源構建能力越強則風險承擔越強
H7:創業者資源利用能力越強則創新性越強
H8:創業者資源利用能力越強則先行性越強
H9:創業者資源利用能力越強則風險承擔越強
新企業資源構建能力越強,就會使組織內各類資源的流動性增強,從而提高企業的產出。提高資源的流動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源約束困境。因此,對新創企業來說,提高資源構建能力對提升新企業績效有著積極影響。資源構建過程中涉及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即對企業所識別已獲得的分散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創新性的優化配置資源將剝離那些無效資源,為企業帶來新的競爭資源,形成企業一種內化能力,將企業的可用資源平臺拓展開來,有利用新企業績效水來的提升?;谶@些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0:資源構建能力與新創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
假設11:資源利用能力與新創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
由以上假設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模型,見圖1.
三、問卷設計
1.樣本及其特征
問卷設計是開展實證研究的第一步。根據研究的內容,進行初步調查,對自選的幾家云南省新創企業進行了訪談,涉及到資源整合能力、創業導向與新創企業績效等方面問題。其次,確定問卷的形式,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七標度打分法。依“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有些不同意;4-不好說;5-有些同意;6-同意;7-非常同意”進行打分。樣本的一些統計特征如下表所示。表3.1是調查企業所屬的行業類型,表3.2是調查企業的性質。
2.變量度量
資源整合能力包含兩個維度,分別是資源構建能力和資源利用能力。即新創企業能組織內外環境中資源識別、獲到以及優化配置的資源構建能力和對已組織好的創業資源進行激活的資源利用能力。創業導向是企業在進行決策過程中所具有的一種創業精神的戰略決策風格,表現為為了追求企業高效益和高發展,而非常具備創新意識、勇于承擔風險以及敢做市場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創業導向也充分反映了新創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根據變量內涵,本文將創業導向分為創新性、先行性和風險承擔三個維度。創業績效變量的度量采用Chandler和Hanks(1993)研究中的問卷并作適當的修改而來,測量指標主要從創業績效的成長性和獲利性兩方面進行設計。
四、數據收集
在問卷設計后,便開始數據收集工作。本次調研主要以云南省的中小企業為主要調研對象,地點位于高新開發區,科技園等??偣舶l放了250份問卷?;厥樟?15份,問卷回收率為86%,剔除無效問卷9份,實際收回有效問卷206份。有效率為82%。并對問卷內容的保密性作出承諾,當然如果企業需要的話,可以把問卷調查分析后所得到的結果反饋給企業。
五、數據分析
1.因子分析及可靠性檢驗
信度分析用來檢驗變量測量的內部一致性程度,李懷祖(2004)指出Cronbach Alpha >0.7表明內部一致性較高,問卷的調研程度較高。榮泰生(2009)認為Cronbach Alpha 值大于等于0.70時,屬于高信度;Alpha 值小于0.70,且大于等于0.35時,屬于尚可;Alpha 值小于0.35則為低信度。本文采用Alpha 值作為測試信度的標準。本文研究變量的度量指標是在國內外成熟的量表基礎上進行修改而來的,問卷的內容效度達到了研究的要求。因此本文主要檢驗量表的結構效度。對該效度的檢驗一般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中的主成份分析法,通過最大變異直交旋轉因子,并按照因子特征值大于1以及各個問項載荷量只在單個因子里大于0.5的標準來萃取因子。結構效度又分為收斂效度和區別效度,可采用因子分析的載荷量來判斷收斂效度與區別效度。問項載荷量大于0.5的都歸結成一個因子。在同一因子里,其所對應的問項的因子載荷量均大于0.5,就可認為此變量的收斂效度好。而在對區別效度的檢驗方面,該題項在其所屬的因子中,其因子載荷量要大于0.5,而在其它因子上其載荷系數小于0.5。表5.1是因子分析的結果。
2.假設檢驗及結果
本文采用AMOS17.0對理論模型進行了數據檢驗,總體擬合指標見表5.2。表5.3是假設的實證檢驗結果。
六、結論
通過以上對模型的檢驗,發現其中7條假設獲得了通過,符合之前所進行的理論假設要求。還有另外四條未獲得通過。資源構建能力對創業績效的影響未能獲得支持。未能獲得通過的原因可能是:首先新創企業成立以后,面對資源約束的困境,獲得資源只是第一步,但這不能讓企業就獲利,只有將資源轉化為組織能力后,才能有效提升績效。其次也說明,僅僅從外部環境中獲得所需的資源還是不夠的,還需將資源配置優化好,轉化為能力,與企業戰略相匹配,通過采取創新性、先行性與風險承擔等創業導向戰略來為企業帶來利潤。資源利用能力對創新性與風險承擔未能獲得通過。企業在形成自己能力后,具有一定的剛性,而創新性與風險承擔都需要采取大膽,冒險的行為去把握機會,對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需要企業調整自己的能力。而企業現有的能力并不能在短時間內就適應這種戰略傾向。風險承擔對創業績效的正向影響未能通過。僅僅敢于承擔風險而采取冒險行為,雖然高回報,但也是高風險的,要想獲得成功,還需考慮企業其它組織因素。
本文從基于資源的企業戰略管理視角,嘗試研究了資源整合能力與創業導向對創業績效的影響,為我國新創企業在經濟轉型期面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如何解決新進入缺陷和資源約束、增強新企業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和獲得持久競爭優勢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啟示。
參考文獻:
[1] Shane S A,Venkatar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217-226
[2] Kirzner I M..Perception,Opportunity and profit[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
[3] Timmons J A.New venture creation: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lst Century 5th ,edition[M],McGraw-Hill,1999
[4] Adler, P. S., and Kwon, S.W., 2002,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7, No. 1, pp.17-40
[5] Amabile,T.M.,1983,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Springer-Verlag.
[6] 陳曉萍,徐淑英,樊景立.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7] 李懷祖.管理研究方法論.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M],2000,18-46
[8] 侯杰泰,溫忠麟,成子娟.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5-133
[9] 黃芳銘.結構方程模型:理論與應用.中國稅務出版社[M],2005,68-92
[10] 易丹輝.結構方程模型方法與應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M],2008,119-15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