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長沙高新區”)坐落于麓山腳下、湘江之濱,2011年,它迎來了自己邁入“國家隊”的第20個年頭。今天,長沙高新區的創新型科技園區發展之路正越走越寬闊。
“長沙高新區以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為主線,以爭創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旗幟,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匯聚產業資本、技術資本、金融資本等各類創新資源,以大創新驅動大發展。真正在‘高’字上下實功,在‘新’字上出實招。”談及長沙高新區的未來發展,長沙高新區管委會主任羅社輝思路清晰。
著力“軟環境”培育創新沃土
培土-播種-澆灌-豐收,這是莊稼地里不變的規律。如果把體制機制的“軟環境”建設比作“培土”,將引入創新企業與人才喻為“播種”,把后期的服務稱為“澆灌”,那么,一個個創新企業的高成長和科技創新成果的不斷涌現就是“大豐收”。
長沙高新區深諳此道。
“創新企業來了,要千方百計幫助企業融資。”羅社輝認為,投融資環境的建設是高新區建設的當務之急。
“匯金超市”、“旭金聯盟”、“聚金沙龍”——這三“金”雖然不是指黃金,但對長沙高新區的企業來說,卻比黃金還珍貴。作為長沙高新區著力打造的投融資“金系列”服務平臺,匯金超市定位于打造一個集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創新金融產品、證券、保險、風險投資等眾多金融投資產品于一體的綜合性金融大市場;旭金聯盟即聯合天使基金和企業家天使投資聯盟,對天使基金所投資的創業企業從貸款貼息、配套融資、創業輔導等方面給予支持;聚金沙龍則整合科技型企業、科技項目、金融服務機構等資源,定期為各類金融機構以及金融服務機構舉辦科技金融沙龍,提供高端資源服務。
“今年9月14日,長沙高新區與深圳證券交易所、湖南省證監局簽署了長沙高新區企業改制上市的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園區內上市后備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并推動長沙高新區早日取得‘新三板’試點園區資格,借助資本市場獲得更好更快發展。”羅社輝介紹說,目前長沙高新區已建立了國家級留學生創業園、大學科技園、軟件園和10多個民營孵化器,創業孵化面積達56萬多平方米;建立了數字媒體、先進電池、生物醫藥、軟件和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與研發平臺;與商業銀行、貸款擔保公司、風險投資公司合作,積極培育創新基金項目30多個,依托國家開發銀行的融資優勢,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對創新基金立項企業重點傾斜支持;引進各類風險投資機構91家,注冊資本達60多億元,風險投資總額達到17億元;大力引進標準、計量、質量認證、技術成果交易、科技成果評估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引進證券、會計、審計、法律等社會中介服務機構,提升中介機構服務水平。目前,長沙高新區已有28家企業進入長沙市重點扶持上市企業名單。
“創新人才來了,要想法設法幫助人才解憂。”創新創業環境在羅社輝眼里同樣重要。
截至今年9月,長沙高新區已建立14個國家級科技研發中心、22個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引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近萬名、留學人員900多名,其中海外創業人才200多名,創辦企業130多家。著名科學家袁隆平、黃伯云等13名院士在園區內領銜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園區累計開發高新技術項目3900多項。目前,長沙高新區已成為引進海外人才創新創業的聚集區,自主創新能力在國家高新區中排名第六。
“書本里長不出水稻,電腦里種不出莊稼,唯有實干才能收獲。”這是長沙高新區科技顧問袁隆平院士的一句“口頭禪”。2006年,袁隆平與其他九位院士、專家一同被長沙高新區管委會聘為科技顧問,如今,這支隊伍已經壯大到48位知名專家學者。而長沙高新區設立的1億元人才創新基金和5000萬元人才創業基金,正在讓這片熱土成為實干家的天堂。
支柱產業鑄就發展“承重梁”
長沙高新區以創新為動力,大力培育龍頭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優勢。與此同時,長沙高新區整合資源、發揮優勢,著力發展以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為主的四大支柱產業,目前,這四大支柱產業已成為支撐長沙高新區經濟發展的“承重梁”。
在先進制造領域,以排名世界工程機械行業50強第19位的中聯重科為龍頭,帶動和形成了10多個系列、200多種型號、年生產能力突破200億元規模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匯聚了日立電器、華泰重工、中標實業、漢河創業電纜、金嶺機床、湖大海捷、湘電水泵、東洋電機等骨干企業,使“麓谷”成為國內具有重大影響的工程機械研發、生產和營銷中心。
在電子信息領域,長沙高新區依托中部地區唯一的國家軟件產業基地——長沙軟件園,大力加強與微軟、IBM、摩托羅拉等國際一流企業的合作力度,聚集了湖南80%以上的軟件企業和一大批電子信息企業。
在新材料領域,長沙高新區擁有湖南“中國有色金屬之鄉”獨特的資源優勢和研發優勢,聚集了金瑞科技、博云新材、杉杉新材、科力豐新能源、神舟科技、晶鑫科技、大陶科技等40余家相關企業,形成了以電池材料及動力電池系列、超硬材料及復合材料系列為特色的新材料產業集群。
在生物醫藥領域,以生命科學、水稻育種、中成藥、生物芯片等為主攻方向,長沙高新區匯聚了惠霖干細胞、隆平高科、九芝堂等骨干企業。
創新發展與世界比肩
作為中西部地區首個部省共建的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長沙高新區在長株潭“兩型社會”和長沙大河西先導區建設中充分彰顯了自主創新實現率先發展的風范,今年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71.5億元,同比增長72%。
“從美國硅谷到日本筑波科技園,從浦東新區開發到濱海新區建設,國內外科技園區的超常規發展無不以創新為本。創新是長沙高新區發展的靈魂,更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長沙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譚杭生表示。
2009年6月13日,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湖南省科技廳、長沙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計劃由部、省、市三級共同努力,把長沙高新區建設成為有引領示范作用的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產業和生活等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城市功能區,基本形成主要以創新為驅動的發展模式,使長沙高新區成為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撐,成為“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的創新中心。
“目前,長沙高新區已成為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聚集地。我們要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結合起來,注重借助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企業技術研發平臺,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同時,要把提升產業承載功能與建設新型城市空間結合起來,把加快基礎設施配套與推進項目工程建設結合起來,迅速拉開路網框架,配套跟上水、電、氣等,使更多項目落戶順利、發展得好。”譚杭生說。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長沙高新區全面推進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的關鍵之年。在國際經濟復蘇、國家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形勢下,長沙高新區麓谷園區制定了總收入跨越1200億元、全部工業產值實現過千億元、規模工業總產值實現900億元的新目標。同時,今年也是長沙高新區啟動專業園區建設、加快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一年。產業方面,長沙高新區以“堅持扶優扶強和培新育小兩手抓”為發展原則,把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實施“巨人”計劃,打造“千百十”工程(千億產業、百億基地、十億企業),同時加強麓谷企業廣場等孵化加速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新三板工作,確保進入國家首批新三板擴大試點園區范圍。
此外,今年長沙高新區還將著力實施“一主三推”戰略,即圍繞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這條主線,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建設、推進麓谷生態科技新城建設、推進和諧平安園區建設,力爭將長沙高新區建設成為中部地區自主創新領航區、“兩型社會”示范區和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預計到2015年,長沙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及高科技服務業的技工貿總收入可望突破3000億元,相當于目前整個長沙市的經濟收入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