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到海外投資的中國企業數量及投資金額都大幅增加。中國企業已成為國際投資市場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2010年,全球范圍內的重大跨國并購項目中,不時閃現中國企業的身影。如吉利收購沃爾沃、中石化收購Repsol巴西子公司、中海油與Bridas EnergyHoldings合資公司收購Pan AmericanEnergy公司股權等,在《華爾街日報》評選出的2010年全球十大跨國并購案中,中國企業的并購占據四席。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消退,各國經濟和投資開始緩慢復蘇,這使得全球投資流動總體的態勢發生改變,也改變了外國投資的地緣決定因素和區域性格局。實際上,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和供應鏈正經歷著一次新的調整,并與世界經濟的結構性調整相互交織,它預示著今后全球范圍內的產業轉移和調整將逐漸展開,這無疑為中國企業向海外拓展提供了良好機遇,但同時也增加了許多挑戰和不確定性。
投資規模快速擴張,投資領域日趨多樣
據相關資料顯示,2010年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規模達到500億~600億美元。截至2010年底,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累計2600億美元。在“十二五”期間,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到2020年,中國的海外投資總額將達到2萬億美元。
除此之外,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國家和地區也更加廣泛,投資領域和形式多種多樣。有數據顯示,中國企業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已達到129個,中國資本在境外已設立1.5萬家企業。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意愿日益強烈,從境外投資項目的地區分布來看,亞洲、歐洲和北美是吸引中國投資較為集中的地區。從投資國家和地區來看,美國是吸引中國投資最多的國家,同時,法國、德國、英國和意大利等歐盟國家也受到中國企業的青睞,而近些年發展中國家也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點地區,其中主要包括非洲、越南、印度和俄羅斯。
中國企業在歐美投資的主要行業為制造業,其投資主要是為了獲取國際知名品牌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在非洲、大洋洲投資的主要行業為制造業、農業、采礦業,其目的主要是為國內市場提供能源、原材料和自然資源;在亞洲投資涉及多個行業領域,投資目的呈多元化。
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涉及的產業門類眾多,其中投資最多的還屬制造業,其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比例分別達78%和71%。其次是批發零售業、農林牧副漁業、建筑業等。而投資交通運輸業、房地產業、住宿餐飲和軟件業的企業則較少。不過,從近三年對外投資的行業結構來看,制造業比重有所降低,而投資農業、采礦業和能源業的比重有較大增長,這說明原材料和自然資源開發等領域在中國對外投資中的重要性日益顯著。從總體來看,雖然制造業是投資最多的產業,但其規模較小,大型項目不多,而投資采礦業的企業數量雖不多,但大型項目多、金額大。
從投資形式來看,綠地投資是中國企業采用最多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即創建投資占40%;超過30%的企業采取設立合資企業方式;而采取兼并或收購海外公司方式進行投資的中國企業數量也在明顯增長,在對發達國家的投資中該比例為22%,在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中該比例為15%。
投資主體國企領“秀”,對外投資任重道遠
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就有一些企業大膽地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時至今日,中國實施企業“走出去”戰略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積極發展對外投資已經成為中國利用國際資源的重要途徑。
中國現階段對外投資的主體仍是國有企業。據統計,國有資產的對外投資占了絕對主導地位。2007年末,在中國對外投資存量中,國有企業占71%。在資源、金融等重要產業領域以及大規模的對外投資中,國有企業成為主角,而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其他模式企業分別占20.3%、5.1%和2.4%。
從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結構布局來看,民營企業的競爭力相對較強,發展預期較好,從長遠來看,應該讓民營企業成為中國海外直接投資的主體。事實上,隨著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力度的加大,已經涌現出如美國萬向、歐洲陽光等一批在當地擁有一定知名度并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海外企業。隨著中國政府對企業“走出去”政策的不斷調整和完善,民營企業在對外投資中所占的份額必將持續上升。
20多年來,走向世界的中國企業已經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但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仍然有亟需改進的方面。按照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編制的全球跨國經營指數排名,入圍全球100強的中國企業仍屈指可數,一些國際機構的統計指標也顯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績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對外投資的發展還只是量的劇增,并未達到質的飛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75%集中在亞洲,中國香港特區就占了66%,對歐美發達國家的投資相對有限,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對外投資面臨融資困難、當地消費者對中國品牌不了解、擔心中國產品質量和安全等瓶頸。
融資難和缺乏國際經營管理人才是制約企業對外投資的主要因素,有超過60%的企業認為這兩項因素是制約企業對外投資的決定性因素或重要因素。因此,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和人才引進服務,將能夠有效地解決我國對外投資的瓶頸問題,促進企業的對外投資活動。
根據英國經濟學家鄧寧的三要素優勢投資理論,企業對外投資必備的優勢之一是內部化優勢,即企業必須有能力把在本土的所有權優勢延伸到投資東道國,與當地投資環境和生產要素更好地融合。這是決定對外投資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因為企業所有權優勢是隨著距離的延長或環境的變化而遞減的。
對外投資內外兼修,借助參股融入主流
對于已經出現的投資困難和失敗案例,中國企業應當汲取經驗教訓。
中國企業首先要修煉內功,提高自身產品和服務質量;其次,在對外投資之前應進行細致的可行性研究,要有長期規劃和國際化的戰略部署,廣招通曉外語、管理和當地情況的專業人才;最后,公司在投資國和地區要樹立互利共贏理念,遵紀守法,尊重當地宗教習俗,積極承擔起社會責任,與政府保持良好的關系。深化“雙贏”投資理念,加強公司治理、社會責任和法制意識,提升中國企業海外形象,具備了以上幾點的模式,即為可持續發展的對外投資模式。
中國崛起對西方的影響集中于三大方面:第一是關于意識形態的,西方認定中國代表著一種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不同可能會對他們穩定成熟的體系構成巨大挑戰;第二是關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西方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是國家主導型的,國有企業在諸多重要行業占有壟斷與主導地位。在金融危機后的全球大宗并購中,中國國有企業成了最財大氣粗的買家。西方擔心國企的大規模海外并購行為往往會包含政治、外交等非商業因素。同時,他們認為這種國有企業所代表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商業力量,加上日益強大的中國國家元素,可能會摧毀西方多年來建立的相對公平、公正的投資體系和商業秩序;第三是關于軍事方面的,他們擔心中國軍費增長太快,在軍事戰略企圖和軍費開支方面又不夠透明。由此,他們將中國最近在周邊外交和領土爭議問題上的強勢“新面目”理解為中國強權外交的開始。
在過去一年多,由于以上三點誤解致使中國在全球發展的環境急劇惡化,中國問題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中國經濟的崛起和中國企業的發展可能被視為國際秩序中一種不穩定甚至是負面的力量,這種變化應該引起中國企業的高度重視。
但是,如果中國企業能借助參股機會打造雙方或多方“命運利益體”,融入西方主流商業機構,西方主流商業機構就會重新看待中國企業的價值,消除過往對我們的一些誤解,進而幫助中國企業去游說政府,并影響西方主流傳媒,加之中國企業逐漸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將會逐步在這些進入國家與社區中建立中國企業的良性影響力。
最后,中國企業還應該抓住參股的機會,與頂級企業一起共同發展,一起分享利益。對那些擅長學習的中國企業來說,他們更看重由此獲得的學習機會,并因此而距離全球一流商業機構更近一步,這也是中國企業提升自己全球段位的捷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