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中,為了使企業有效整合產學研的力量,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國家知識產權局(以下簡稱“國知局”)在調研國內外現有(專利)技術運用轉化平臺及國內外對人才需求的基礎上,全面分析了我國(專利)技術運用轉化在管理與服務體系等各方面的現狀。后在吸收、借鑒美國、歐盟等國家或地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設計了《(專利)技術運用轉化服務平臺的架構及其運行機制》(以下簡稱“機制”)。此外,國知局還對政府部門、買方、賣方、中介服務機構和投資人在機制平臺上的角色定位問題進行了全面探討,創造性地提出了要充分發揮中介機構在(專利)技術的認定、管理、開發與商業化等方面的服務作用,促進技術立項、咨詢、管理、許可以及融資等環節進行科學有效的整合與資源共享,以找到適合我國國情的(專利)技術運用轉化途徑,全面提升我國(專利)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06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綱要將“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作為我國新時期科技工作的指導方針。其中,自主創新是指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國家主席胡錦濤也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技術創新及創新成果運用的主體,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在此基礎上,國知局又于2010年11月發布了《全國專利事業發展戰略(2011-2020年)》(以下簡稱“發展戰略”),全面提出了“大力提升專利創造和運用能力”的戰略方針。發展戰略指出,要推動形成全國專利展示交易中心、大學專利技術轉移中心、專利風險投資公司、專利經營公司等多層次的專利轉移模式,加強專利技術運用轉化平臺的建設。尤為關鍵的是,發展戰略把該平臺的建設作為促進成果轉化的著力點,這充分體現了政府為提高專利成果轉化率、降低專利成果轉化成本而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的決心。
在2006年1月9日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國家主席胡錦濤宣布中國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目標為:要在2020年把我國建成創新型國家,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中國科技創新的基本指標是,到2020年,經濟增長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要從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會的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要從1.35%提高到2.5%。而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具備三大特征:第一,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國家,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70%以上;第二,研究開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2%以上;第三,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控制在30%以下。
為了深入貫徹“全面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政策精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使科技發展真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持,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專門對“科技成果轉化”作出了權威的定義:本法所稱的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發展新產業等活動。專利技術的實施包括專利技術產品化、商品化、產業化等;專利技術的運用還包括專利許可、專利談判、專利信息傳播、專利聯盟、專利規則的運用、專利質押融資、專利入股、專利標準化等。其中,由于專利具有資產屬性、技術屬性、制度屬性、信息屬性等多重屬性,因此,它在知識產權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國(專利)技術運用轉化管理與服務體系現狀
目前,我國(專利)技術市場服務體系基本健全。截止到2009年底,我國已建立了國家、省、市級1000多個技術市場管理機構和800多個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機構,這對技術市場制度的運行和維護起到了有效的管理和支撐作用。2007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和中科院聯合發布了《國家技術轉移促進行動實施方案》,為配合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科技部在全國組織開展了技術轉移示范試點工作,先后分兩批確定了134家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目前,技術市場交易內容已從單一的技術開發、轉讓、咨詢和服務,不斷向無形資產入股、技術投融資、企業并購等多樣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并正在向資本市場靠攏。此外,專利、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商業秘密等各類知識產權的技術合同比重也不斷加大。
同時,“中國創新驛站”試點工作已初步建立。中國創新驛站(CIRN)即利用全球資源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支持創新與技術轉移服務的機構。中國創新驛站共分為國家、區域、基層三級站點,其中,國家站點設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區域、基層站點之間可以不受地域限制,開展廣泛的合作。國家站點根據區域站點提供的地區和行業需求進行國家科技計劃成果的篩選、信息整理和調研,并負責網絡工作系統的管理和日常維護工作。
2010年7月1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將北京、天津、黑龍江等11個省(市、區)和廣州開發區等21個基層站點定為中國創新驛站試點。該站點建立后有力地促進了國家技術轉移工作的深入推進,一個以企業創新和技術需求為導向,以信息化手段為支撐,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已初步形成。此外,該創新驛站合作伙伴群涵蓋了區域內大學、研究機構、行業協會,以及技術轉移中心、孵化器、投融資機構等多個領域,它在依托行業協會、高新區、特色產業基地、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孵化器、生產力中心等現有機構嵌入為獨立核算的工作部門的基礎上,以中國技術交易信息服務平臺為支撐開展網絡協作,廣泛聯系各行業領域的專家及技術經紀人隊伍,形成了全國技術轉移與創新服務合作的格局。
此外,國知局“國家專利產業化工程”也正在有序展開。通過開展“建機制體制、建服務平臺、建示范項目”的“三建”工作,國知局深入開展國家專利產業化工程建設工作,全國專利運用與產業化工作體系國家專利產業化基地目前已達到了25家。
最后,國知局正加快開展“全國專利技術展示交易平臺”建設工作。為充分發揮公共服務平臺的作用,通過專利技術的實施、轉移、質押、融資等方式幫助企業取得最大化的知識產權價值,國知局按照《全國專利技術展示交易平臺計劃》的相關要求,現已認定41家分布于27個省區市的國家專利技術展示交易中心。
我國(專利)技術運用轉化管理與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縱觀我國(專利)技術運用轉化管理與服務體系的現狀可發現,我國(專利)技術轉移體系在制度、組織和機制上仍存在著諸多缺陷,而(專利)技術運用轉化服務中介機構的缺陷,更使我國(專利)技術轉化至今還未形成產業化發展格局。目前,我國(專利)技術運用轉化管理與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
首先,(專利)技術運用轉化服務機構的效能不足。
目前,我國科研機構眾多,在國家各部門科研經費的支持下,產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為了破解高效技術轉移的難題,一大批技術轉移機構相繼成立,這些機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的專利技術轉移工作的開展,但從客觀來看,此類科研機構大多缺乏廣泛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更缺少來自法律、評估、投融資等機構的支持,信息發布和了解需求的渠道和能力還很有限。
誠然,我國(專利)技術服務機構數量較多,也達到了一定的覆蓋面積,但仍無法掩蓋其服務功能和服務對象重復率高等弊端。分析其原因主要體現在,此類技術轉移機構大多為事業單位編制,不能全面、深入地展開調研并推出適合市場需求的服務;各種(專利)技術展示交易中心多采取獨立運作的模式,彼此間缺少橫向溝通,也無法形成全國統一的網絡資源;此外,此類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普遍缺少專業技術人員,這也使我國(專利)技術轉移轉化工作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其次,(專利)技術轉化供需不平衡。
從供給層面看,我國的科技成果主要來源于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但大多技術還處于初級階段,與滿足市場需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長期以來,大學將科研工作的重點一直放在科研成果的學術水平和獲獎等級上,研發體系中是以成果、知識為導向,而不是以商品、市場為導向。豐富的創新成果和科研活動在被用來評定職稱、參與評獎后,就被束之高閣,科研成果大多停留在論文、實驗室成果、原理樣機和研究報告等階段,科研工作忽略科研成果的實用價值,且嚴重脫離(專利)技術的市場需求,如此種種,最終導致了我國(專利)技術供需不平衡現象的發生,一大批具有實用價值的科研成果難以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從需求層面看,由于大部分企業的研發能力、吸收消化新技術的能力薄弱,所以他們更傾向于引進可迅速實現商品化和產業化且市場成熟的技術,但由于此類企業尚未建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技術轉移體制,在分享和利用公共科技資源方面也處于弱勢,所以其產品很難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地位,也被國際市場定位為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低端。
最后,價格評估體系不完善。
在我國科技成果技術交易價格的確定中,(專利)技術運用轉化的交易雙方大多采取協商定價的方式,但由于交易雙方缺少對市場前景、合作條件和未來效果預測的多方認識,所以往往容易導致交易價格與價值的嚴重偏離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