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北京已成為京津冀區域乃至全國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并已全面進入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新發展階段。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北京距離建設“世界城市”的長遠目標,依舊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北京建設世界城市,不僅要符合世界城市的一般機能,更應具有北京特色。而在北京打造世界城市的進程中,新區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915年,西方城市與區域規劃學家,英國人蓋德斯(Patrick C-eddes)在其所著的《進化中的城市》一書中最先提出了“世界城市”這一概念,并將其定義為“世界最重要的商務活動的絕大部分都須在其中的那些城市”。
世界城市,總體來說是指在社會、經濟、文化及政治層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在生產上達到較高的水平,在生活上舒適便利,在生態上良好宜居,并聚集了世界高端組織、企業總部和高端人才的國際化大都市。世界城市是世界經濟體系中具有特定份量的場所,在全球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新區空間結構發展模式
空間發展戰略,是新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城鎮空間布局,有利于增強城市的競爭力。北京市域范圍內,要構建“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在“兩軸-兩帶-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的基礎上,形成“中心城-新區-鎮”的市域城鎮結構。其中,新區是北京“兩軸-兩帶-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中兩個發展帶上的重要節點,是承擔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產業、帶動區域發展的規模化城市地區。新城功能來自中心城功能舒解、區域輻射及新增功能,應充分依托現有衛星城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成為相對獨立、功能完善、環境優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務設施發達的健康新區。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關于區縣功能定位及工作目標的指導意見》中,城市發展新區的功能職責被表述為:依托新區、國家級和市級開發區,增強生產制造、物流配送和人口承載功能,成為城市新的增長極,為全市的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做出貢獻。
首先,新區承擔著疏解中心人口的功能。人口是社會生活發展的主體,城市的功能由人的活動來體現和完成。研究城市人口的地理配置,從北京各個部分區域的功能定位角度來審視它的人口和變化狀況,看兩者是否協調,這對于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城市發展新區面積為6295.5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積的38.3%。常住人口密度卻相對較小,在四個規劃區中,僅高于生態涵養發展區。新區有廣闊的地域空間,區域內部的要素密集地區,或者說城鎮地域,可看成是以北京城市為中心的衛星城鎮,具備疏解中心城人口的功能,并具有廣闊的人口吸納空間。
其次,新區承擔著集聚產業的功能。北京各個區域的差別,不僅表現在密度上,也表現在產業構造上,我們不妨將五個新區看成一個整體,分析一下新區的產業結構情況:新區的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的態勢,第二產業仍是主導產業,與全市產業結構相比,新區第一產業比重較大。總體來說,新區的經濟增長主要靠第二產業的發展拉動,產業結構優化程度較低,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待提高。
新區總體第一產業所占全市比重從2005年到2008年有所下降,但是仍占全市比重的60%以上;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略有所上升,占全市的37%以上;第三產業比重較小,占全市10%左右,2008年比2005年略有上升。盡管世界城市的第三產業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但這并不表示否認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重要性,發展新區對北京建設世界城市起到了產業集聚和生產制造的作用。
同時,由于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優勢,近年來,發展新區已經逐步形成一系列特色產業,其中,以農業觀光園和民俗旅游尤為突出。
農業觀光園是政府倡導、企業實施、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的新型的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綜合農業開發方式,它集觀光采摘、休閑度假、科普教育于一體,以農業、自然與文化資源為主要開發內容,是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綜合農業園區。觀光農業作為北京現代農業的發展重點,是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時的必然產物,是北京發展新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的一年中,北京全市農業觀光園接待人次達14982287人次,其中新區農業觀光園接待人次為4959283人次,占全市的33.1%;新區農業觀光園總收入達到56705萬元,占全市農業觀光園營業總收入的41.7%。由此可以說明,農業觀光園在新區發展中成果卓著。
新區功能差異性分析
為了充分發揮各區縣在全市總體發展中的積極性,立足整體功能最優化和整體效能最大化,通過新區建設加強北京對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新區發展應實施差別化發展策略。
差別化發展策略,是指根據中心城疏散功能、新區自身的基本功能,以及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功能,確定新區各自產業發展方向和職能類型,實施不同的建設策略。
根據新區的發展狀況,我們可以從環境、產業結構、從業人員、人口密度、文化等方面對五大新區的差異性進行考察。選擇空氣質量二級及好于二級的天數比重、林木綠化率、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高新科技產業產值比例、固定資產投資、外來人數、常住人口密度、城鎮農村從業人員、農業觀光園經營總收入、民俗旅游總收入等指標進行五大新區的差異性分析,然后針對五個區域的各自特點,有針對性地制訂區域規劃。
五個區域可分為三類,大興、通州聚成一類,昌平、順義聚成一類,房山自成一類,五個區域的產業特點和區域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對其功能定位有必要進行細分。
昌平區:若以空氣質量二級及好于二級的天數比重、林木綠化率、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高新科技產業產值比例、固定資產投資、農業觀光園經營總收入、民俗旅游總收入等指標考察昌平區,分析結果顯示,昌平區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和經濟環境較好,是北京發展制造業和現代農業的主要載體,是疏散城市中心區產業和人口的重要區域。這些優勢決定了昌平的發展目標之一是,建設成為宜居城市的組成部分。同時我們看到,昌平的高新科技產業產值比例較高,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大,這為昌平區著力打造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的制造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
房山區:若以空氣質量二級及好于二級的天數比重、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等指標考察房山區,分析結果顯示,房山作為北京西南面向區域發展的經濟重心,根據自身優勢,已成為北京大都市重要的文化旅游區和綠色生態保護區,是適宜人居、適宜創業的城市環境。同時,房山區在農業生產方面走在全市前列,是京郊農業大區,為首都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房山區應充分發展農業周邊產業,如農產品加工創新基地項目和旅游休閑產業,體現出山區整體優勢,以生態文明使山區產業形成更多的龍頭,把山區生態建設得更好。
通州區:若以第一產業比例、常住人口密度和外來人口等指標考察通州區,分析結果顯示,通州將改變過去從屬于中心城區的附屬地位,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新城,承擔北京城市級別的重要功能,承擔中心城人口和職能的對外疏解任務,吸引新的產業聚集,城市的對外吸引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均將大大加強。同時,通州的城市人口和建設用地規模將在15年內增加數倍。
大興區:若以常住人口密度、第三產業比重等指標考察大興區,分析結果顯示,大興區的第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緣優勢和增長潛能。根據大興目前的產業優勢,將重點發展成為文化創意、物流、文化、休閑等現代服務業和宜居區域,與新區重點發展的國家戰備、能源、鋼鐵、航空等重大領域的重點行業的大型企業實行差別對接。
順義區:若以第二產業比重和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考察順義區,分析結果顯示,工業是順義區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順義的兩大支柱產業——汽車制造業和電子信息制造業在北京市占有較重要的地位。同時,順義離第三產業比重距離較遠,這說明,順義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小,產業結構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