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沒有預兆,危機就這樣來了。
鄂爾多斯市中富地產的王福金在廁所里上吊自殺,拉開了民間借貸危局大幕。隨后,一個超過10億元的借貸者蘇葉女也被警方監控,并貼出告示,讓債權人上門報案,一個將近500多人被套牢的大案浮出水面……街頭巷議,茶余飯后,人們都在議論民間借貸的事情。“高利貸”成了讓人們不寒而栗的詞匯。
由能源而城市暴富,由拆遷民棄窮而富足,錢多了,自然要給它找個生錢的地方——“高利貸”無疑是最不要動腦筋的投資方式——全民參與放貸就這樣紅火熱鬧了起來。
煤炭到借貸,民間借貸群舞
鄂爾多斯的有錢,在短短幾年間已經傳遍了五湖四海。
來這個地方從事金融投資的人很驚訝地發現,原來這里人存在銀行里的都是小錢,而真正的大錢卻都以一張白色的紙條為憑證,流轉在鄂爾多斯的各行各業。
據一位多年從事民間借貸的人士透露,鄂爾多斯的民間融資機構,不管是合法還是非法,吸收資金的月息通常定在2分、2分5甚或3分、4分,而以2分5的月息居多。然后這些機構再以2分8、3分、4分甚至5分的月息轉貸給房地產行業或者能源企業。而其中貸與被貸的憑證,僅是一張小小的紙條,上面寫著名字、放款額度、月息、時間。沒有公正,也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合同。
相對于大多數普通放貸者,2分5的月息是極具誘惑的。據了解,100萬的資本存放到民間借貸機構中,每個月的收入為25000元,一年的收入就是30萬元,收益率達到30%。而如果存入銀行,以銀行現在的3.5%的年息,一年利潤只有35000元,可謂天壤之別。
30%的年收益率,這已經超過了許許多多的實業。
在早期的民間借貸中,信譽似乎不是問題,凡是借出去的款,都能按時收到利息。為此,許多人玩上了利滾利的游戲。和這個存滿誘惑的游戲相比,什么銀行理財、證券投資、期貨基金,鄂爾多斯人壓根兒都不想了解,也不會去了解。
據統計,在鄂爾多斯,四家券商的總資金不足20個億,而據高和投資調查,鄂爾多斯民間資本的總額達到了2000多億元。大量的合法的、非法的金融機構時時刻刻都在吸收著大量的民間資本,而典當行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據建設銀行鄂爾多斯分行信貸部原部長吳敏華回憶,典當行早先只是物質典當,民間借貸興盛以后,立馬轉身為資金典當。
民間借貸成了潤滑劑
不能否認,游走在合法與非法之間的民間借貸,是這個社會經濟發展轉型期間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成了國有銀行貸款的“香餑餑”的時候,中小企業和房地產企業卻無時無刻不在為資金發愁。而因煤而富的鄂爾多斯,拆遷和征地都給予了老百姓大量的流動資金。這成了鄂爾多斯中小企業,尤其是房地產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資金源。
參與民間借貸多年的劉飛毫不遮掩地對記者說,鄂爾多斯民間借貸的資金大部分都流向了房地產企業。國內的經濟氣候,促使了房地產經濟的迅速崛起。房地產成了牟取暴利的最好選擇。
反過來,民間借貸高額的利息需要融資的企業有著高額的收益來補充,估計也只有房地產行業和能源行業能夠撐住這口大鍋。而恰逢此時,鄂爾多斯煤炭資源開始整改,許多中小煤老板退出能源舞臺。從此看來,房地產獨舞成為了一種必然。
資金充足的鄂爾多斯房地產企業,立馬燃起巨火,瞬間點亮了鄂爾多斯。在這個核心區只有60多萬人口的地區,卻短短幾年迅速冒出400余家房地產企業,而他們或大或小,都從這塊蛋糕中獲得了巨額利潤。繁榮的房地產企業也為這個地區創造了大量財政稅收,2010年東勝地區房地產、建筑業貢獻了稅收收入的60%。
擊鼓傳花,難言花落誰家
天有不測風云,在房地產經濟遇冷的時候,民間借貸瞬間深陷泥潭。這是一個擊鼓傳花的游戲,在這個游戲中,所有的人都變成了給這朵花填料的角色,而至于能否獲得勝局,就看你的料有多少。
吳敏華說,玩得起你就玩,玩不起你就不要玩。
似乎所有人都覺得自己能玩得起的時候,一個玩不起的例子,卻不幸降生了。
2010年,一個紡織女工出身、名叫石小紅的“富姐”因高利貸資金鏈斷裂而東窗事發,被鄂爾多斯公安機關逮捕,查明的非法吸儲資金達7億多元,其中4億多元蒸發。
緊接著,80后富姐柳某和年逾花甲的祁有慶也因高利貸走進了深牢大獄。
2011年9月24日,鄂爾多斯市中富房地產開發責任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福金自殺身亡。這是一起高利貸與房地產聯系最為直接的典型。
據了解,該地產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共向373家個人及單位舉債2.63億元。目前,項目主體工程已經完工,部分附屬工程正在施工中,預計明年六月前竣工。住宅于2010年開盤銷售,已經收回首付款817.053萬元,尚有約1.5億等待辦理按揭貸款,商業用房擬于近期開盤銷售。
王福金的自殺身亡,給鄂爾多斯民間借貸重重地敲下了一記警鐘。
9月26日,鄂爾多斯東勝區經偵大隊的門口貼上了一紙通告:茲因我局辦理蘇葉女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一案現已經進入立案偵查階段,限仍未到我局報案的出借人在2011年10月26日前到經偵大隊報案。而據報案人稱,“蘇葉女的案子牽涉的高利貸大概有10億元,她的資產大概2億元。”
也有頓悟者早早離開了這個行業。匯生投資集團董事長張華就是其中幸運的一個。多年從事股票投資的他,在2009年看到各大上市的房地產企業股票全部橫盤的時候,猛然問覺得與房地產市場糾纏不清的民間借貸可能會發生危機,提前踩住了剎車。
房地產市場遇冷,房屋滯銷,房地產企業資金鏈突然崩斷,致使高額的利息無法填補,更何談本金的討要。很多放貸機構和個人的款項成了一筆壞死的爛帳,利息無處去要,本金無法討還。
擊鼓傳花,棒槌不可以停下,停下就要有人倒霉。而這朵越傳越大的花,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撐起,最終又會停在誰家?風險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