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一部名為《步步驚心》的電視劇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播出,播出當日收視率便取得了開門紅,百度搜索指數高達36萬次,該劇更是創造了諸多的“第一”:在百度高清視頻網站奇藝開播幾天后,點擊量迅速超過千萬,其在電視劇排行榜中多日位居第一;在百度風云榜電視劇排行榜上多日穩居第一;在百度風云榜小說排行榜中也多日穩居第一;在新浪微博上,它更是引發了網友的熱烈探討,成為新浪微博話題榜第一名……
但是,在《步步驚心》大熱的背后,卻很少有人知道,這部電視劇改編自著名言情作家桐華的同名“清穿”小說。該小說從2005年開始連載,2006年正式出版后就已在傳統出版市場紅透了半邊天。然而,不管是熟讀《步步驚心》數遍的傳統讀者粉絲,還是每天守在電視機前的電視劇粉絲,都對其版權問題知之甚少。事實上,該小說的獨家電子版權由起點女生網擁有,而起點女生網是盛大文學旗下致力于女性文學閱讀和寫作的互動平臺。
隨著《步步驚心》的熱播,原著小說再次引發網友追捧。但是,當你百度時便可發現,網絡上流傳的《步步驚心》版本非常混雜,更令人驚訝的是,《步步驚心》小說為百度搜索熱門小說第八位,但在百度搜索中輸入“《步步驚心》小說”,其搜索結果前50頁中,盜版鏈接猖獗,僅有一條提及小說電子版權所有方為起點女生網,可見其擁有的獨家電子版權已成一句空話。
那么,電子版權的保護為什么如此困難?版權方為什么能容忍這么多的侵權鏈接?一部熱播電視劇,究竟折射出電子版權保護怎樣的困境?為什么電子版權保護遠比電視劇本身還要“步步驚心”?電子版權保護困難的癥結何在?如何讓電子版權保護之路走起來能“步步順心”?
版權歸屬,簡單費心
電子版權的歸屬認定,是一件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卻相當費心的事情。
在中國,對電子版權的保護一向被世人所忽視,直到前不久爆發的諸多作家狀告百度文庫侵權事件,才讓這個潛伏已久的問題露出水面。然而,由于更多的網絡作品存在著作品本身比作品的作者更加知名的現象,因此,在作品出名之前,作品的版權歸屬問題一向被忽視,很多網站肆意復制和拷貝網絡上流傳的作品,以吸引人氣和點擊,而作者的版權人若要將這些原本屬于自己的作品全都收歸于自己名下,其過程將相當的繁瑣,這讓很多作者望而卻步。
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網絡作品的作者都是從碌碌無名之輩起步的,都需要用更多的傳播來讓自己的作品成功,因此也在一定層面上放縱了網站的侵權行為,而等到作品大熱之后他們再去要求版權收益。不得不說,正是他們的這種心態直接助長了網絡盜版行為的蔓延。
然而,目前最大的問題在于,如果網絡作品的權屬方一開始就沒有伸張自己的權益,那么當這些作品被傳播之后,想要再去認定這個版權歸屬,就變成了一件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非常費心的事情。
由于我國法律主張權益人自己舉證,因此,當面對侵權方要求作者拿出作品是自己版權的所有證據時,相當多的作者都找不到可以認定的依據,尤其是在最初沒有要求權益的情況下,很難找到作品的最初出處和作者,而就算能找到,對作者來說也會是一個相當辛苦的求證過程。
當然,如果在一開始就注意了自己的權利問題,在后面的版權歸屬認定時就會輕松很多,如果是在傳統市場已經出版的作品,權利的歸屬認定也會輕松很多。
因此,要想解決電子版權的保護問題,初次出版的權利認定相當重要,這里說的初次出版,更多時候要針對網絡作品的初次發表而言,要求清晰明確的署名和清晰明確的版權聲明。而諸如“歡迎轉載”、“請保留作者名字”這樣的聲明,對今后的電子版權保護意義重大。
侵權認定,復雜勞心
然而,對于電子版權的保護而言,版權歸屬僅僅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對侵權行為的認定。如果說版權歸屬本身并不復雜,只是需要一開始就清醒的話,那么,相對于版權歸屬的認定,對侵權行為的認定就要復雜得多了。
網絡傳播具有很強的自發性和偶然性,這就導致基本無法完全及時地找到所有的侵權行為,這也使得侵權行為很難認定。
有的侵權者在復制拷貝作品的同時,還修改了作品題目,尤其是對一些不知名的作品,在這種情況下,似乎認定侵權只能靠運氣了,因為除非很偶然地在網上看到,否則根本不可能抓到這樣的侵權行為。
而更多的侵權者將作品的出處注明為“網絡”或者網站的名字,他們想告訴別人,“我是從別人那里復制粘貼來的”,這就讓追蹤整個侵權鏈變得錯綜復雜。更有甚者,有的侵權者還堂而皇之地寫上了“作者獨家授權”或者其他什么出版機構獨家授權的字樣,這些字樣更讓侵權行為看上去合法合理了。
另外,就算是看到了侵權,“避風港”原則也讓侵權者能很好地規避風險。我們經常可以在頁面最后看到,“這些內容收集自互聯網,如果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的字樣。在我國的法律中也確實有這樣的條款,如果網站不清楚作品的權利歸屬,在作者要求下可在一定時間內處理而不用受懲罰。
但事實上,絕大部分網站的內容侵權是故意為之的,要證明網站是知道版權方而故意侵權的,對目前的電子版權保護來說,還是一個難題。
侵權賠償,廉價傷心
不過,就算已經認定了侵權行為,作者想要拿到合理的賠償,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電子版權保護的相關規定中是這樣表述的:首先需要認定這個侵權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然后再計算該侵權行為帶來的利益是多少,最后根據以上兩點作相應的賠償和懲罰。
我們都知道,網站的盈利與否,外人很難知曉,如果再縮小到每一篇作品,更是無從查證了。不過,如果有定價和下載閱讀量的話,查證還有一定的根據,但如果是免費閱讀,那么網站更可以借此逃脫,最多也就是賠償幾倍稿費便可以了事了。而對于網站來說,這樣的損失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免費閱讀對于網站來說同樣能夠帶來流量和人氣,這對網站的營收有重要的推動,不過,如何判斷這兩者之間的聯系和換算公式,目前還沒有找到好的辦法。就算作者有經歷和時間走到了這一步,當了解到這種賠償結果后,很多作者也都不了了之了,還有很多作者不要求賠償,僅是要求從網站上撤掉自己的作品。而作者的這種行為,再一次為侵權埋下了伏筆。侵權成本如此之低,電子版權保護只能流于形式了。
電子版權保護是隨著我國電子作品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新課題,要想切實保護好電子版權,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重新制定專門的電子版權保護法律和法規,從各方面用法律的形式嚴格規定下來,讓整個電子版權保護有法可依。
其次,加強作者本身的電子版權保護意識,不僅僅是在作品發表的初期需要注意授權和版權聲明問題,更要注意監控自己的電子版權是不是受到侵害,這樣就可以及時地保留下侵權證據,此外,還要勇于采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權益。
第三,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容易產生電子版權侵權的網站、產品、平臺等進行監管,加快侵權認定和侵權處罰的速度,加大侵權處罰的力度,從根源上讓可能產生的侵權行為受到嚴厲的高壓。
第四,形成全民監管的格局,采用互聯網手段,讓網民參與電子版權保護的過程,建立流暢的舉報制度,形成良性的獎勵機制,讓電子版權的侵權行為無處可藏。
只有這樣,我們的電子版權保護才能真正落到實處,而作品的電子化、網絡化傳播也才能最終為繁榮我們的文化市場、滿足大家的文化需求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