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V字仇殺隊》中,神秘怪人“V”戴著“V”字面具率領英國民眾組建了“V字仇殺隊”,力圖拯救整個英國受剝削的人民。其中,“V”這個高度符號化的字母,帶著面具的角色,使影片“V for Vendetta”的寓意得以完全展現。而在近期轟轟烈烈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中,“V”字面具也時常出現,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很多示威者都戴著相似的“V”字面具,以表達對貪婪金融家的不滿。
9月17日,是美國的憲法日,一場名為“占領華爾街”的和平示威活動也在此時拉開帷幕,近千名示威者響應號召,在華爾街附近地區安寨扎營。之后,占領運動逐漸升級,從美國各州蔓延至世界各地,此后,全球都出現了類似的示威抗議運動。
英國《衛報》報道“占領華爾街”時稱:“阿拉伯之春”已登陸美國。像西方國家將今年初阿拉伯地區的政治動蕩稱為“阿拉伯之春”一樣,一些穆斯林國家亦將如今的“占領華爾街”運動稱為“美國之秋”,甚至連美國《時代》雜志也開始質疑,“占領華爾街”是否是“阿拉伯之春”的翻版。
其實,無論是否受到“阿拉伯之春”的影響,“占領華爾街”運動始終展現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美國夢”面臨著破滅的危機。
褪色的“美國夢”
18世紀,當歐洲人乘坐五月花號從大西洋以東到達大西洋以西的美國馬里蘭時,“美國夢”的概念也就此萌芽。在當時的美國,人人都有均等的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此后,隨著人們對財富的渴求,“美國夢”開始發生變化。正如美國康涅狄格州立大學歷史學教授馬修·沃肖爾所說:“恰恰是對財富的過度追逐,使‘美國夢’也在變味,逐步喪失了對世界各地人們的吸引力。”
如今,“美國夢”雖沒有消逝,卻已開始黯淡。美國《時代》周刊曾發表評論文章說,21世紀的頭十年可能是二戰以后美國最沮喪、最失意的十年。然而不止如此,在這十年之后,聲勢浩大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也讓“美國夢”面臨破滅的危機。有分析認為,“占領華爾街”是許多民眾在“美國夢”褪色后的無奈之舉,其根源則是美國政治在經濟危機沖擊下的扭曲不定。
“占領華爾街”的發起者、加拿大的反主流雜志《Adbusters》宣稱,“希望能夠召集2萬人涌入華爾街,聲討金融危機禍首,將占領行動維持數月,表達希望獲得就業機會的訴求”。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確是這次運動的導火索之一。據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最新就業數據顯示,今年8月份,美國30州的就業人數下降,其中紐約州就業人數下降最多。正如《Adbusters》主編卡利·拉森所說,“我們之所以發起本次抗議行動,是因為感覺美國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刻。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無家可歸,整個國家都在受傷害,而造成這些后果的那些人卻置身事外,沒有受到任何懲罰。”
“我們是社會上99%的大眾,我們無法繼續容忍金字塔頂端1%富人的貪婪和腐敗”,這是示威者的口號。他們自稱代表99%的民眾,試圖反對美國政治的權錢交易和社會的不公,“我們要求的并不多,只希望每天早晨醒來時,不要為付不起的房租發愁,不希望每頓飯都是豆子和米飯。”
由于受到警察的阻礙,示威者只能在華爾街附近的祖科蒂公園安營扎寨。不同于傳統抗議那樣針對反對者提出特定的解決方案,“占領華爾街”的示威者只是坐在那里,搭起床鋪,設置路障,戴著“V”字面具或是在臉上涂滿油彩,高舉著抗議的標語:“超級富翁,你們就要完蛋了”,“紐約警察保護和服務富人”,“睜開眼吧,制止他們的壟斷戲法”……他們甚至還成立“越冬委員會”,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全球大串聯
“占領華爾街”的示威者最初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發帖稱:“不再讓銀行搶走我們的家園;不再讓銀行破壞環境;不再讓銀行用錢支持戰爭;不再讓銀行造成大量失業;不再讓銀行從經濟危機中獲利。”事實上,這個缺乏組織、沒有領導的運動,正是以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為平臺而動員了全球數以萬計的人。紐約城市大學新聞系教授杰夫·賈維斯說:“這項運動沒有領導人,沒有組織,沒有綱領,但它非常適合于互聯網構架,這是一場分布式運動。”
在倫敦的街頭,一位滿頭白發、戴著“V”字面具的男子在“占領證交所”的抗議活動中顯得特別引人注目,而面具之下的,正是維基解密網站的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盡管這位“黑客羅賓遜”尚處于嚴格保釋的狀態中,但他仍現身于示威活動,并進行聲援,“和你們一樣,今天我費了很大勁才到達這里。由于警方干擾,還有很多想表達不滿的人未能到達這里。這個運動不是破壞法律,而是建構法律。那些不能該繳多少稅繳多少稅的富人和叛國賊一樣,他們將自己的利益置于公眾利益之上。”
在韓國,金融消費者聯合會等大約30個民間團體也于10月15日至16日在首爾舉行了示威活動,地點包括韓國股票交易所等主要金融機構附近,宣稱要呼應“占領華爾街”的口號。
此外,澳大利亞墨爾本、荷蘭海牙和阿姆斯特丹等國家和地區,也舉行了類似的抗議活動,且都是以和平方式進行的。但也有國家的示威活動產生了“變異”,比如意大利的示威者就在羅馬與當地警方發生了沖突,他們以抗議經濟政策為由,或縱火焚車,或砸毀商店,或銀行玻璃,甚至與警察發生肢體沖突。意大利的《新聞報》以調侃的口吻評論了當地的示威:“昨天,我們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我們的特立獨行,我們再一次感到臉面無光。”
然而,對于世界各地占領運動的大串聯,路透社則評價為“雷聲大雨點小”。路透社認為,這些示威活動的主題大同小異,示威者反對資本主義、反對不平等現象、反對經濟危機等,這在很多國家都是每年諸多示威活動的一種,“示威者只不過是在心理層面響應‘占領華爾街’,他們沒有明確的政治訴求,更沒有相關的解決方案。”
草根階層的嘗試
“我們是99%”,這是“占領華爾街”運動中最多的呼喊。最初,很多人都認為這場運動是小打小鬧,美國媒體甚至認為這是“一小群年輕的無政府主義者以及年老嬉皮士的聚會”。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占領運動逐漸升級,愈演愈烈。
據美國媒體10月21日公布的聯合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美國人中大約有37%支持“占領華爾街”活動,58%對政治現狀極為不滿。而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在此前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他認為“占領華爾街”運動表達了民眾的挫折感,“我們理解他們的掙扎,我們站在他們一邊,我們想建立一個社會體系,讓辛勤工作、有責任感及合法做事的人受到鼓勵,而那些不負責任,魯莽行事,對社區、企業和員工沒有責任感的人則不應受到獎賞。”
組織松散、目標不明確、訴求眾多,是“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特點,也是為很多人所詬病的理由,但這絲毫不影響其成為草根階層試圖改變政治決策的嘗試。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珍妮·科恩說:“不必擔心他們沒有領導,不必擔心他們的訴求不統一、目標不明確,因為這不是政治黨派在謀求權力,而是社會運動在謀求影響。”馬拉西亞《星洲日報》也發表評論稱:“它不是政治派對,而是全民性社會運動,它衍發的力量影響深遠,足以推動一場寧靜革命,讓美國重整貧富差距、社會公平和企業責任。”而或許,正是由于其無組織、無目標,才能更加凸顯群眾參與的自發性和民主性。
可以說,最初的“占領華爾街”的確缺乏明確的信息傳遞和政治訴求,它更多的只是示威者對自己無力感的宣泄,“所有堅持只為放手一搏”,但之后,隨著各種社會因素的集合,“占領華爾街”愈演愈烈。美國一些專家認為,這場由草根發起的抗議活動已逐步向規模浩大的社會運動演變,甚至可能對美國未來的政治決策產生一定影響。
但亦如美國《洛杉磯時報》的評論:“美國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抗議的政治是促成更多社會和經濟公平的有效方式,也許歷史上與此最有可比性的是19世紀90年代的民粹主義運動,民粹主義者推動了20世紀初的進步運動改革時代。現在的‘99%’運動在改變政治進程方面能否同樣成功,還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