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業有自己的邊界嗎?大企業大到多大的規模是有效的,是經濟的?大企業的出路在哪里?是不是大到一定的程度都會像恐龍一樣從地球上消失?
這是我最近思索的一個問題,中小企業看起來好像有很多問題,天天日子過得比較頭疼,但是至少它們前面還有可以追趕的對象,它們有自己的發展目標或者說“企業偶像”。而大企業,特別是大到一定規模的企業,在絞盡腦汁想著如何讓龐然大物繼續高效運轉時,心里肯定會怯生生地問:還有必要再繼續大下去嗎?是不是應該適可而止?
大企業的一個管理難題是企業越大,管理難度越高。這一點在連鎖行業尤為明顯。家電連鎖零售企業的發展要依靠規模優勢,沒有規模優勢,連鎖的價值就不復存在,但是伴隨著規模優勢而來的往往是管理的難題。
人們經常說,100億級別的企業和1000億級別的企業,其規模和管理難度并不是簡單的累加。比如,蘇寧從當年的小企業逐漸發展為千億銷售額的大企業集團,如果管理方式不對,很容易變成一盤散沙,更別提繼續發展了。這和物理上的一個現象類似,當物體越重,在高速旋轉時,其離心力就越大,越容易散架。
但蘇寧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明確了一個核心思路,就是堅定地發展信息化,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幫助自己進行管理,彌補人力的不足。這個思路其實在信息化時代,在很多大型企業的身上都有所體現,而蘇寧是其中的佼佼者。
現在蘇寧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套讓人羨慕的健康系統。依托先進的信息化管理平臺,蘇寧可以將組織的各個部分有機地協調在一起,實現對人力資源、組織和績效、財務、供應鏈、物流、客戶服務、連鎖發展等企業職能的一體化全方位管理,而且管理更為精細,甚至可以精確到每一個節點。正是因為這個系統,蘇寧才可以調動日益龐大的后臺來支持前臺,滿足前臺的需求,實現企業的持續增長。
但是,毫無疑問,蘇寧現在還是感覺到了壓力。在跟蘇寧高層的交流中,我發現他們的切身體會就是企業太大了,即使有了信息化平臺做為幫手,還是經常感到力有不逮。他們現在就在探索大企業的邊界,雖然暫時看不到邊界在哪里,但是已經隱隱感覺到了邊際的存在。
在過去的發展中,蘇寧就因為系統不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不適應企業的規模而進行過一次大規模升級,從金力系統改換成SAP系統。這次系統的升級改造好在是一種架構理念的進步,所以后來企業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大的發展,系統依然能夠應付。但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是,這個系統本身也龐大起來,里邊的模塊越來越多,每個模塊的開發維護團隊也越來越大,幾乎每個團隊都是一個小型公司。一些大企業特有的煩惱依然如影隨形,怎么辦?
蘇寧的辦法是將一些對內的職能社會化,將原本服務企業內部的模塊向社會開放,由此成立一個又一個職能化的企業集團,從集團軍變成了方面軍。就像南方常有的榕樹一樣,樹大了,枝條撐不住垂下來,就會自然地伸出須根扎根于土地,成長為一棵新的榕樹,最后連成一片。
可以說,這是今年蘇寧最讓我覺得欣喜的發展戰略,這種新思路下的新出路所具有的意義絲毫不亞于其當年的二次創業。
蘇寧的信息化現在的架構是講究集成度,是建構在共享的理念上的,其規模可以越來越大,但是如果沒有功能上的突破,信息化的價值就被圈定在企業的內部了。而當沿著共享這條路深入下去,大企業的大規模反而能夠轉化為一種競爭優勢。因為企業很大,每個職能模塊的規模也很大,在為企業內部及消費者、合作伙伴服務的過程中,必然會更加專業化。而這些專業化、獨立化的能力完全可以橫向展開,走向外部市場,如果輔以體制上的變革,其競爭力無疑是驚人的。
現在蘇寧內部已經有了類似的規劃。據悉,其物業管理、物流、財務、平臺開發、存儲等都將在一定的時間內向社會開放,變成服務社會的職能公司。如此,既不影響原有的連鎖業務發展,又能夠將發展過程中積累的能量予以釋放。
大企業的出路在哪里?蘇寧用自己的實踐給出了答案:其一,是信息化;其二,是職能由內而外共享,將經營、營銷、管理經驗變成業務單元,向外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