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墉:小悅悅是誰殺的?第一次是人碾的,第二次是社會碾的!
“救急扶傷,一不小心,向來就很容易被人所誣陷……所以,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于高興的人盡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這是1933年,魯迅先生在雜文《經(jīng)驗》里描寫的當時社會。然而近八十年過去了,時代在變,魯迅先生批評的現(xiàn)狀在中國卻幾無改觀,甚至在災難發(fā)生時,路人連圍觀都省略了,直接走開。
尷尬的輿情第一關鍵詞
2011年10月13日后,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在報道一個慘遭車禍的女童,她叫小悅悅。媒體一面在報道她身體的近況,一面又在反思,從最先的父母監(jiān)護不到位到司機逃逸,從缺乏急救常識到原子式陌生人社會里令人寒徹心肺的冷漠……
車禍發(fā)生在中國最富有的廣東省,小悅悅在一個五金市場的街道上被白色面包車撞倒。一個攝像頭拍下了車禍發(fā)生的全過程。錄像顯示,在小悅悅被撞后的7分鐘里,有18個騎車和步行經(jīng)過的路人對受傷躺在路中間的2歲女孩視而不見,直到她被第二次碾壓。最后第19位路人,一個拾荒的老人上前施以援手。
對“快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下,中國道德淪喪”的討論從1978年改革開放時就從未平息,而小悅悅事件則將這種討論推向了高潮。
“人心為何變冷?是人們?yōu)樯钇S诒济瑹o暇他顧?還是社會風氣惡化,使人們喪失了做好事的勇氣?從今天起,《羊城晚報》、金羊網(wǎng)誠邀您通過以下途徑參與討論,發(fā)表意見或者跟帖留言。”——眾多類似的討論迅速在新浪微博等網(wǎng)絡平臺上展開,只用了不到一個下午,小悅悅的名字已經(jīng)成為搜索熱詞,咒罵、嘆息成為那個星期的輿情熱潮。
冷血的司機、冷血的路人、冷血的風涼話。這個時候,已經(jīng)沒有任何議題可以阻攔“小悅悅”成為那周中國輿情第一關鍵詞了。
扭曲的制度,扭曲的人心
1910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在考察了中國華南、華北以及西南之后寫了一本觀察集,他在書中寫道:“盡管中國時刻都在變化與進步,但他們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科學技術(shù)背后的道德支撐。放棄了舊式教育后,中國如果發(fā)展出一種自私的物質(zhì)主義而不再重視社會公共道德的話,即使中國富裕了,也不是真正的富裕,而是災難。”
而這個災難在100年后的今天已經(jīng)降臨。從南京的彭宇案到天津的許云鶴,從湖南女子落水無人救到各地頻見報端的老人倒地不扶,再到小悅悅被撞后18個路人默然走過,冷漠正在變得習以為常。
救人在中國已經(jīng)悄然成為一種“高危險行為”。司法的誤判縱然讓民眾在心理上筑起一道森嚴的“自我防衛(wèi)系統(tǒng)”。而殘酷的現(xiàn)實是:那些受害者,老人孤苦無依,小孩家庭貧寒。在意外發(fā)生之后,在沒有任何公共醫(yī)療的救助下,潛意識的或者無意識的會找一個人“墊背”,“鋌而走險”,“誣害恩公”,在道德與現(xiàn)實面前,很多人選擇了現(xiàn)實以爭取一些賠償費用。而除了醫(yī)療制度的不健全,社會保險制度的不健全更造就了“傷不如死”的理論怪圈。
制度的扭曲造就了人心的扭曲,而文化上的深層次原因也在于中國“親疏有別”的傳統(tǒng),覺得事不關己,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更何況傳統(tǒng)中國的親情與仁愛之道,在文革與歷次的政治運動中被沖刷得面目全非。而在改革開放之后,國家鼓勵“向錢看”的做法更使得社會陷入了叢林法則的弱肉強食世界。
人心的扭曲靠法律來彌補?《見義勇為法》的討論以及頒布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人心?正如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所說,國家治理的好壞,并不在于法律制定的多少,而關鍵在于法律的執(zhí)行和落實。
如今的社會,道德對人的行為約束降低,法律對人的約束更談不及。臺灣作家劉墉說:“小悅悅是誰殺的?第一次是人碾的,第二次是社會碾的!”
良知的尖刀
小悅悅事件后,中國社會涌動起一場混雜痛苦自責、拍案而起的大規(guī)模全民檢討。每個發(fā)言者似乎都在宣稱找到了問題根源,打著寒戰(zhàn)咒罵別人或者咒罵自己,并指責對方是避重就輕、舍本逐末。
道德的滑坡最直觀、也最容易被拿來作為批判的對象。小悅悅事件后,無論是佛山官方宣布獎勵救人者2萬元的舉措還是廣東省政府官員去醫(yī)院看望小悅悅,都無不傳達著官方托舉向善的力量。更不用說省社工委組織“譴責見死不救行為,弘揚見義勇為精神”討論會。
在從民到官,再從官到民的全社會道德討論之后,似乎全民救贖時代已經(jīng)來臨,而這種道德的討論是否會成為最終改善社會道德的力量?
張若漁給出了回答:“道德,這種詞語,輕飄得像一片羽毛,它有‘所指’,卻沒有‘能指’,它先是被抽空了內(nèi)涵,然后便是被過度利用,終于變得像干尸一樣形銷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