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226;23動車事故、郭美美、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李娜奪冠、石門坎公益活動、陳光誠、獨立參選、免費午餐、官員直播開房、小悅悅、藥家鑫、織里抗稅、李雙江兒子打人的共同點是什么?
他們,是中國迅速崛起的、贏得越來越多關注的社交網絡——微博平臺上的2011年度不可忽視的事件或人物。
他們,在《財經文摘》聯合共識網、財識網共同進行的“2011年微博十大事件評選”活動中,呼聲最高。
2011年臨近尾聲之際,從備受關注的郭美美事件,到喚醒公民意識的第一步——獨立參選人,我們從公益類、法律類、人物類、文體類、社會事件類五個方面共選取了50件微博上的大事作為投票選項,期待讀者和用戶告訴我們這一年的關注焦點。
截止到11月末(評選活動仍在進行中),投票結果顯示,上述事件贏得了多數投票者的青睞(投票結果參見《微博上下》一文中的圖表)。本刊從其中選擇了十件大事,進行了深入報道。
溫州動車事故后,政府在處理過程中自說自話,引發了微博上媒體及民眾對鐵道部鋪天蓋地的憤怒地追問和揭露;天上掉下個郭美美,這個奇女子的故事并不是一個二百五式的炫富女故事,而是一個關于國家信用破產的故事;微博打拐,雖然很快歸于平靜,但經由于建嶸、薛蠻子、鄧飛等網絡公民的思考,把一個善念變成了公民行動;探訪陳光誠的公民行動,成功在微博形成影響力。而“陳光誠”這三個字本身,則集中體現了當局的恐懼以及社會的呼喚;2011年夏天,“獨立參選”成為熱詞,誰也沒想到,這屆區縣人大代表換選會如此熱鬧,雖然幾乎全軍覆沒,但人們沒有放棄;2011年4月,鄧飛與一群愛心人士共同發起了“免費午餐”公益行動,背靠網絡,倚賴民間,一個新的發展平臺已經誕生;江蘇溧陽市衛生局局長謝志強在微博上的“一個淘氣的網絡小錯誤”,說明了網絡媒體時代的危險,“網絡有風險,官員須謹慎”;近80年過去了,時代在變,魯迅先生批評的“圍觀”現狀在中國卻幾無改觀,在小悅悅事件中,路人甚至都不肯圍觀,直接走開;藥家鑫,這個22歲的大學生的生與死,已經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關乎公平與正義的代名詞,更成為弱者釋放憤怒的一個出口;2011年10月末在浙江一個名叫織里的小鎮,當地居民以顯得有些極端的激烈方式,取得了抗稅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勝利。
這些事件,都遵從了一個規律:先是媒體在微博上爆料,意見領袖們跟上來表態討論,然后群眾圍觀學習,最后民意或多或少影響決策和游戲規則。這說明,微博早就遠遠超越了傳播手段或中性工具的范疇,而帶有社會力量,甚至政治勢力的屬性。
因此,人們需要正確、客觀、深入看待微博:微博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針對體制話題的嚴厲管制與針對個人的肆意誹謗是如何共存的?情緒化和非理性的微博民意如何才能成為真正影響歷史進程的社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