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坤集團冰島買地,一樁再正常不過的商業投資,何以遭遇擱淺,顯然不是商業談判范疇之內的事情。
不批準中坤集團的豁免請求,按冰島內政部長的說法,主要是因為不能把如此大的(300平方公里)國土面積賣給外國人。
眾所周知,冰島是一個對外來投資限制相對較少的國家,本國公民、乃至歐盟區國家的公民,在冰島買地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即使是歐盟區以外的外國人,買地基本上也能得到相關部門的豁免通過。
以“大”作為否決理由,顯然不能讓人信服。此前,先后24次外國公民在冰島買地能夠得豁免,唯獨碰到中國人來買時就不行了。盡管冰島內政部長口口聲聲表白“我們關心的并非買家的國籍,而是如何保護土地不過度流失到外國所有者手中”。
但冰島工業能源旅游部長卡特琳·尤利于斯多蒂爾卻公開表示,“外國人已經擁有我們相當多的土地了,沒什么可害怕的。”由此可見,內政部長的借口有些站不住腳。
中國商人到冰島投資買地,其實就是一樁商業交易,是黃怒波和冰島的私人土地擁有者之間達成的協議。從商業角度看,一個想賣,一個愿買,價格公道就成,即使按照法規需要得到內政部豁免,內政部按既往慣例辦理就是。但這中間偏偏攙雜進了黨派之爭,也讓雄心壯志的黃怒波成為冰島政府內部各黨派抗衡的犧牲品。
商業歸商業,政治歸政治。這種合理的訴求卻往往因為二者的混淆而成為很多商業并購的敗因。
當我們為黃怒波的敗走冰島而憤憤不平時,是否也會想起國人的“民族情節”,而可口可樂與匯源果汁的最終失敗,或許也源于此吧。當然,相關部門的反壟斷審查是必要程序,但又有誰能說清楚這之間沒有攙雜著所謂的保持“民族品牌”的愛國情緒。
中國在崛起,這同樣引起了很多西方國家的擔心,并購公司所在國往往擔心本國資源被中國控制,而出現阻撓。
昔日,中鋁收購力拓失敗很大原因就是澳大利亞部分政客的反對;再之前,中海油撤回對美國優尼科公司的收購要約。前者的收購金額為195億美元;后者為185億美元,雖然中海油的出價比競爭對手美國雪佛龍公司180億美元要高,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地緣政治已不是金錢可以考量。
中國企業需要走出國門,一時的失敗顯然也不能讓中國的企業家喪失信心。從目前來看,盡管受到各種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響,但中國(包括港澳臺)的并購交易正在逐步擴大,已從2005全年約占全球并購活動的0.5%躍升至2011年上半年的約1.3%。
當然,我們還不能沾沾自喜,我們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我們希望別國政府按經濟規則辦事時,自己也要少談些政治,多尊重資本,這樣才會在世界贏得商業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