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京豐臺總部基地十八區22號北京當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當升科技”,300073.SZ)辦公大樓時,就會被一層大廳整齊陳列的榮譽獎杯所吸引,這些獎杯和證書記錄著這家出身“名門”的創業板公司曾經的輝煌。
大廳工作人員指著與之毗鄰的23號大廈對前去采訪的《投資者報》記者說,那是公司控股股東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的辦公樓。
與這些榮譽極不相稱的是,這家曾被機構眾星捧月的公司上市后業績即刻變臉,業績持續大幅下滑,股價也破發三成。在《投資者報》選出的23家隱含較高退市風險的創業板公司中,當升科技業績下滑幅度排在榜首(詳見《投資者報》2011年12月12日B09~10《創業板高退市風險公司全追蹤》)。
退市的質疑聲將一個重大問題推到當升科技面前:如何終止業績下滑,防止出現全年虧損?對此,當升科技董秘曲曉力12月中旬接受《投資者報》獨家專訪時表示,“公司管理層正積極開展內部整改,目標是再造研發、營銷、生產系統的組織和流程,同時加大新產品開發,相信情況會有所好轉。”
業績數度變臉
將當升科技推入退市風險漩渦的,是直線下滑的業績。其自去年4月27日上市以來的一年半時間里,除業績下滑外,上市時眾多熱點題材和概念也紛紛破滅。
當升科技主要從事鈷酸鋰、錳酸鋰等鋰電正極材料的研發銷售,上市時號稱是國內最具競爭力的鋰電正極材料生產商,公司因“鋰電池”概念和新能源光環而大受青睞。也由于公司背靠北京礦冶研究總院這棵大樹,因此,當升科技還有著新材料的概念。
據《投資者報》不完全統計,當升科技上市時,湘財證券、申銀萬國、國都證券、中信建投等約20家券商發布不少于30份新股研報,對其成長性和前景大加贊賞并強烈推薦。
但時隔一年多后,當升科技2011年10月份宣稱,公司擬用自有資金0.27億元與深圳市創業投資集團共同增資長沙星城微晶石墨有限公司。增資完成后,當升科技將持有長沙星城40%股權,這標志著當升科技正式進軍鋰電負極材料領域。
在其主業有所變化的同時,當升科技上市后的業績也“由正轉負”。
上市第一年,公司2010年在營收同比增長的情況下凈利潤下滑約14%。2011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只剩下98萬元,同比下降96%,凈利潤在全部創業板公司中倒數第一。
與業績下降相對應,公司股價也一路下挫。截至12月15日收盤,當升科技收報11.30元/股,從股價整體表現來看,不考慮除權因素,公司股價較上市首日收盤價62.58元下跌81.66%。而上市前充當吹鼓手的眾多證券研究機構也集體沉默,多家證券研究員對《投資者報》表示,“沒太關注這家公司”。
幾次業績變臉后,前期進駐的機構漸漸退出。2010年上半年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有6家機構,包括東吳財富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華安策略基金、中海聚發新股約定3資金信托、中海信托—浦江之星6號資金信托、廣發證券和同盛證券基金。目前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已沒有機構身影。
對于公司的表現,曲曉力的回答是:“公司未能充分預計將來的變化和業績的下滑。”
產品價跌引發毛利率下滑
面對《投資者報》對公司上市為何突然業績變臉的質疑,曲曉力向《投資者報》坦言,“既有行業的原因,也有自身經營的原因”。在她看來,主營產品價格下滑導致毛利率一路走低是直接原因。
據悉,當升科技的毛利率2011年一季度為8.17%,第二季度則降至7.13%,第三季度更跌至4.07%。
而引發毛利率下滑的主因是產品跌價。曲曉力解釋,由于行業競爭態勢的進一步加劇,直接影響到公司鈷酸鋰的銷量及銷售價格。公司主營鋰電池正極材料,與其它鋰電池行業上市公司相比,盡管其業務有著相對專一的優勢,但也有產品過于單一的劣勢。一旦市場不好,業績就會受到很大負面影響。
事實上這已在公司2011年前三季度的業績中充分體現。據東海證券報告分析稱,對公司凈利潤產生影響最顯著的因素有三個,營收、售出產品成本和銷售/管理費用,以前兩者的作用更大。前三季度,公司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的同時,主營收下降達到 16%,但售出產品成本下降相對較小。
當升科技最主要的收入是鋰電池正極材料鈷酸鋰,占全部銷售收入九成以上,而鈷酸鋰的價格又是由金屬鈷的價格來決定的,而在過去的1年中,金屬鈷的價格呈現了單邊破位下行的態勢,使得公司產品的價格不斷走低。
數據顯示,2010年三季度末時,金屬鈷的價格為4.3萬元/噸。但到了2011年9月份,價格便下跌至3萬元/噸,一年時間跌價約30%。而最近一段時間金屬鈷的價格在進一步下跌,目前已經下跌到約2.5萬元/噸。
除產品跌價外,曲曉力認為公司業績下滑原因主要是受大客戶拖累。“今年以來主要是終端客戶諾基亞等傳統手機市場由于受到蘋果等新型智能手機的沖擊出現萎縮,導致公司主要產品鈷酸鋰的實際銷量也比年初預計的大幅減少。”
事實上,這也是當升科技業務模式上的先天弱點,即過于依賴公司前五大客戶,公司中報顯示,前五大客戶銷售額為2.61億元,占公司上半年總銷售額83%,而這前五大客戶中第一大就是諾基亞,其他也多數為傳統手機生產商。
過于依賴大客戶導致的直接問題是一旦原材料價格出現波動后,下游產品議價能力就不行。曲曉力就表示,“公司上市后,各項財務指標變得透明,客戶看到后就覺得公司毛利率太高,還有降低空間,就一直壓低產品價格。”
新品難救業績
談到引發業績下滑的公司層面原因時,曲曉力也提到,與新產品開發進程延遲有關,她表示,公司目前新產品三元材料、錳酸鋰以及高性能的鈷酸鋰的開發進程比年初預計有較大延遲。這由此引發另一個思考:公司接下來如何改變目前現狀,是改變主營產品嗎?
曲曉力表示,目前公司采取兩個辦法,一是積極開展內部整改,再造研發、營銷、生產系統的組織和流程,二是也在加大新產品開發。而這個新產品就是公司一再推遲的三元材料、錳酸鋰以及高性能的鈷酸鋰。
那么新產品能改善公司業績嗎?目前來看并不樂觀。
銀河證券分析報告指出,傳統的鋰電行業主要以鈷酸鋰為主,其應用主要是手機和筆記本等儲能電池,但這個市場一直競爭激烈,包括當升科技、湖南瑞翔新材料、杉杉新材料等都有一定實力。
而作為鋰電行業未來的錳酸鋰則主要以動力電池應用為主,其主要應用方向是電動車,但錳酸鋰的應用市場目前還沒有放開,盡管研發產品不錯,但是市場應用卻難以跟上。許多前期開發新產品的企業因此又開始轉回做鈷酸鋰。
對當升科技而言,這就形成了一個死結:做原有產品已經沒有太多利潤,做新產品又沒有應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