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多年,草原畫派尚屬小眾,但它的清麗與樸質,已感染了海內外藏家。包括北京時代美術館館長王藝,去過多次內蒙古大草原的他,早已被那種純粹和生命的直白觸動。
《投資者報》:你如何看待“草原畫派”的出現?近幾年,草原畫派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王藝:近些年來,物質文明對現代生活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引發了現代文明的焦慮,越來越多的現代人踏上了對精神家園的回歸之旅,也自發地開始關注一些原生態或者異質性的文化,因此草原就在人們的視野中,成為純凈的精神生活的一個符號。
同時,草原畫派本身也呈現出一些可喜的變化,表征的對象和主題愈加豐富,繪畫的技術在多元交互中更顯成熟。
《投資者報》:發展到今天,“草原畫派”尚屬小眾,此次為何會以草原為策展重心?
王藝:策展一次以草原為主題的展覽,其實是我多年來的夙愿。因為機緣巧合,我有幸認識很多來自草原上的朋友,也熱愛草原的朋友;也多次到過內蒙古大草原。我發現不管什么季節,或什么樣的天氣,草原在給我不同感受的時候,讓我同樣地感受到離自然更近,離生命本身、離自己的心靈也更近。
這是一種很純粹很珍貴的狀態,世間的紛繁嘈雜都已遠去,只留下最簡單的生命本身直面自然。再加上我本人有某種程度上的英雄主義情懷,草原很符合我對英雄主義、對最純粹的精神生活的一種向望。因此,我和幾位好友一起準備了這次以草原為主題的《云中?牧歌——名家邀請展》。
《投資者報》:從畫派的角度看,盡管草原畫派影響力不及京津、西安、嶺南等畫派,但畫家畫作無論是在創作題材上,還是創作技法上,都以別具一格在藝術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他們的藏家群及市場流通性如何?
王藝:草原畫派的獨特性在于,承載了一種遠離大眾所熟悉的現代都市文明的異質性文化,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可能引起一些對故鄉、對遠方的思慕和追尋,同時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藝術家們也在反思工業文明對草原文化的侵蝕。在創作題材上和技法上的獨特性,使得草原畫派在藝術市場上頗受關注。
草原畫派的作品因為背后所承載的獨特文化背景,也受到了港澳臺地區、東南亞諸國、東亞地區、歐美地區的美術館、畫廊和收藏家的青睞,近年來在國內藝術上的行情呈逐日攀升之勢。
《投資者報》:不論是以草原為題材的油畫還是攝影作品,都蘊含著很深的內蒙古文化。深諳內蒙古之道的“草原畫派”的崛起對中國當代藝術會產生怎樣的推動作用?
王藝:中國當代藝術其實是一個外延非常廣泛的詞語,在時間維度上指的是當代以來的藝術,在內涵上主要指具有現代精神和具備現代語言的藝術。它不僅體現了鮮明的“現代性”,還體現了藝術家基于今日社會生活感受的“當代性”,藝術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環境,面對的是今天的現實,他們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時代特征。
當代藝術還有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多元并包,兼收并蓄,體現出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特點。草原畫派也是中國當代藝術中一朵民族之花,它給中國當代藝術的其他流派或者形式帶來的,應該不僅是一種和獨具特色的地域相關的主題,還應該有一種獨特的看待自然與人文,以及人本身的精神生活的視角和感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