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份剛剛過去兩周,ST概念指數就一路下挫,跌幅超過11%,創下近10年來的最差表現。
按照往年的慣例,這個時候ST股炒作潮將至。不過今年,卻偏偏出了“意外”。11月18日,證監會出臺六大監管“組合拳”。因此,目前ST股集體深跌,不僅與其重組失敗或業績繼續虧損面臨退市相關,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監管力度的進一步加強。
根據《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分析,在當前已經暫停上市的24家ST股中,*ST北生、*ST丹化、*ST關鋁、*ST海鳥、*ST金城、*ST宏盛和S*ST恒立等7家公司正面臨退市風險。此外,由于重組門檻提高,那些具有重組計劃的ST公司也存在暫停上市或退市的風險,是投資中應規避的雷區。
ST集體下跌 創10年最差
“跌停”成為ST公司近期的“關鍵詞”。
12月剛剛開市,ST傳媒就連續創下5個跌停。此后,其跌停雖被打開,但仍跌跌不休。截至12月14日,該股股價已跌至5.93元,下跌近四成,成為12月以來(12月1日至14日,下同)A股市場跌幅第4位的股票,僅次于最近處于風口浪尖的大元股份、科力遠和重慶啤酒。在當前151只ST類股票中,其跌幅處于第一位。ST傳媒近期的深跌,與公司12月1日發布的終止資產重組公告相關。
按照常例,重組失敗、股價下跌并不算稀奇。然而,此次ST傳媒的大跌并非個案。與往年ST股炒翻天的情形不同,今年年底前ST股正在上演一場集體下跌的大戲。
從橫向對比的結果來看,不管是與行業板塊還是與同期上證綜指相比,ST股12月以來的表現都不同于往年。
根據《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統計,12月以來,還有數家ST股跌勢兇猛,包括*ST鈦白、*ST昌九、ST珠峰等,這些股票的跌幅均在30%以上。
截至12月14日,12月5日復牌的*ST鈦白已經連續創下8個跌停。目前該公司已經步入破產重整程序。若在12月30日前公司未能覓得重組方,將會面臨破產清算和退市風險。
從總體情況來看,12月以來,在當前A股市場上的151只ST類股(包括ST和*ST股)中,剔除33只停牌股票,處于交易狀態的118只ST類股僅有2只上漲,其余全部下挫。其中,113只ST類股跑輸上證綜指,占總數的九成以上。
根據Wind數據統計,12月以來,ST概念指數(注:參照上證綜指計算方式,采取總市值加權平均法得到該指數)已經下跌了14%,*ST概念指數也下跌了11.6%。但與之相對,非ST板塊同期則下跌5.15%。前者跌幅遠超后者。
同時,與各個行業板塊漲幅對比,ST概念指數表現也極為遜色。在申萬23個一級行業中,今年12月以來跌幅前三的行業是輕工制造、綜合、農林牧漁,其跌幅均在10-11%之間,均低于ST及*ST 概念指數的跌幅。
此外,與同期上證綜指4.5%的跌幅相比,ST概念指數也遠遠跑輸大盤。
從縱向對比結果看,其跌幅更是耐人尋味。根據Wind數據統計,與過去10年ST板塊和*ST板塊的漲幅對比,今年這兩個概念板塊的漲幅均創下2000年以來的新低。
監管加強 殼資源貶值
重組失敗是ST股深跌的直接原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最近的監管風暴。
對于ST而言,來自監管層的壓力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監管層宣布將直接提高借殼門檻,導致殼資源貶值;另一個則是監管層極力打擊內幕交易,壓縮了借殼重組的“尋租空間”,令躲在其中的投機者不敢輕舉妄動。
11月18日,證監會出臺六大監管“組合拳”,內容涉及債券市場、發行市盈率、退市制度、創業板持續融資制度、嚴打內幕交易、清理各類交易場所等方面。
就退市制度,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要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立足解決當前“殼資源”炒作成風等問題,提高ST公司重組門檻,使之達到與首發上市基本相同的水平,堅決遏制市場惡炒績差公司的投機行為。這一政策意味著未來ST股公司的重組將變得更加艱難。
事實上,在主板退市制度完善之前,創業板退市方案已經開始探索試行。11月28日,深交所推出了創業板退市征求意見稿,使創業板退市制度較以往更加嚴格。受其影響,主板及中小板上的ST股也開始膽戰心驚。
如果說提高ST公司借殼門檻是致使“殼資源”貶值的直接原因,那么,證監會加大打擊上市公司內幕交易則是致使“殼資源”貶值的間接原因。
12月9日,證監會網站就披露了一起借殼上市內幕交易案——2009年美錦集團在籌劃借殼凱諾科技之后,相關消息被公司高層提前泄露,構成內幕交易并獲利。這只是個案,今年以來,證監會對內幕交易的打擊力度明顯加強。
除上述兩點原因外,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上任后所燒的幾把火也給投資者以啟示。先是明確上市公司分紅,后又推出創業板退市制度,監管層在向市場傳達訊息,要讓A股市場回歸到價值投資之路上,杜絕ST股的炒作,如此情形下,ST殼資源自然貶值。
保殼戰打響 市場不買賬
盡管證監會層層施壓,但是ST公司的保殼之戰仍在進行。為了扭轉連續虧損的局面,一些ST公司常用的保殼手段有:獲得政府補貼和銀行免息、出售旗下資產、進行債務重組或者重大資產重組等。
不過,對于ST類公司而言,其極為重要的扭虧路徑——地方政府財政補貼,正在無形中縮減。根據Wind資訊不完全統計,今年ST股在10月以來發布政府補貼公告的僅有4家,而去年11月至12月期間則有15家ST公司發布相關公告。
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虧損0.87億元的*ST昌九,在瀕臨暫停上市僅有不到兩個月的時候,獲得江西省政府高達1.6億元的化肥生產補貼、特別困難補貼等經營性財政補貼,從而成功實現了扭虧為盈并將繼續掙扎在暫停上市邊緣。
但市場對此并不買賬。該股自12月2日復牌以來,已經連續創下7個一字跌停,累計跌幅達到30%。
隨著今年以來退市制度逐漸完善,重組門檻的提高以及監管部門嚴厲打擊“殼資源”炒作決心的加大,各地政府通過發放財政補貼的行為開始減少。
在當前情形下,即便獲得財政補貼,其他ST股的命運也可能會像 *ST昌九一樣,遭遇市場拋售。
還有一些ST類公司試圖通過出售旗下資產,實現扭虧為盈。12月15日,今年前三季度虧損0.1億元的*ST寶碩就發布了出售資產的公告,公司擬將部分閑置多年的機器設備轉讓。12月以來,這家面臨暫停上市的公司已經下跌了22.9%。
此外,在監管層的施壓下,一些ST股的重組也宣告失敗。如近期處于ST跌幅榜首位的ST傳媒,該公司下跌的主因就是重組失敗。
由此,在監管風暴下,部分ST類公司扭虧手段遇阻,其保殼之戰正在面臨尷尬的境遇。
7只ST股步入雷區
在監管趨嚴和保殼艱難的情形下,一些ST股的退市命運似乎在劫難逃。
按現行《證券法》的規定,上市公司若連續兩年虧損,或每股凈資產低于面值,或財務狀況異常時,公司的股票就要被特別處理(即ST處理);若連續三年虧損,公司股票就將被暫停上市交易;若公司最近三年連續虧損,在其后一個年度內未能恢復盈利或者公司解散被宣告破產,將終止其股票交易,即退市。
根據Wind統計,截至12月14日,A股市場上處于暫停上市狀態的公司有24家,這些公司目前都處于停牌狀態。
如果這些公司今年繼續虧損,將難以逃脫退市命運。
結合這24家暫停上市ST股前三季度的業績、今年4季度轉讓股權、獲得補貼等的情況,我們對其進行了篩選,最終發現有7家公司的退市風險最大,他們是*ST北生、*ST丹化、*ST關鋁、*ST海鳥、*ST金城、*ST宏盛和S*ST恒立。
上述7家公司中,除了*ST關鋁前三季度盈利120萬元外,其余6家公司均在前三季度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而且,在四季度,這些公司沒有發布相關保殼公告,這意味著,他們最有可能在今年虧損。對于前三季度盈利的*ST關鋁而言,之所以存在退市風險,是因為今年四季度公司受到電價上調影響,年報有可能虧損。
此外,在證監會提高重組門檻的情形下,那些具有重組計劃的ST公司也存在暫停上市或退市的風險,是投資中應規避的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