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啤酒疫苗研制專家組1月份給出最終的總結報告前,我們不會對旗下集合理財產品持有的重慶啤酒,做出任何處理?!睎|北證券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王明威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
12月15日,面對重慶啤酒連續6個跌停,王明威告訴記者,公司內部經過討論做出了上述決議。在他看來,只有明年1月份重慶啤酒疫苗有了定論,才能評判我們的選擇是否正確。
重慶啤酒乙肝疫苗神話“釀造”了13年,這家泡沫巨大的公司,為何會得到東北證券資產管理部門的眷顧,甚至還在今年三季度加倉?
對于這樣的疑問,王明威沒能給出合理解釋,而是以采訪要公司統一安排、正在開會為由,掛斷了電話。
隨后記者聯系東北證券董秘,直到截稿時,仍未接通電話。
賬面虧損8000萬
就在大成基金和重慶啤酒針鋒相對的時候,同樣把重慶啤酒作為重倉股的東北證券卻顯得沉默得多。
東北證券資產管理部門旗下一共管理了5只集合理財產品,4只產品踩中“地雷”,可以說是全線潰敗。剩余的一只還在發行中。
公司網站沒有發布任何公告或者解釋,公司董秘辦的電話,一直無人接聽,就連證券事務代表這幾天也未找到。
季報顯示,截至三季度末,這悲催的4只集合理財產品持有重慶啤酒數量達到372萬股,合計為公司第八大流通股股東。
4只集合理財產品,包括東北證券3號、東北證券2號、東北證券融通一期以及東北證券1號,持倉量分別為271.4萬股、55萬股、23.5萬股、22.5萬股。
在上述集合理財產品的持倉結構中,重慶啤酒都是重倉股。譬如成為第一大重倉股的,有融通一期;為第二大重倉股的有東北證券1號和東北證券2號;去年12月成立的東北證券3號中,重慶啤酒排名第七。
其實,東北證券旗下集合理財產品早在去年就開始配置重慶啤酒。
去年一季度,東北證券1號開始買進重慶啤酒,規模僅有53.5萬股,到三季度加倉至64萬股,進入今年,倉位減了一半,持股量大約在30萬股上下。
自此東北證券新成立的集合理財產品,都將重慶啤酒作為重倉股配置。
譬如2010年5月成立的東北證券2號,一成立就加入了重倉重慶啤酒的隊伍中,到三季度末增至95萬股,今年三季度持倉量有55萬股。
去年12月,東北證券3號成立;今年5月,融通一期成立。它們在隨后的建倉中,也都選擇了重慶啤酒。
從停牌前重慶啤酒的K線圖來看,其不斷上漲股價的確給產品凈值帶來很大貢獻,但是東北證券豪賭重慶啤酒疫苗研制成功,在股價巔峰狀態還不斷加碼,最終深陷泥潭。
粗略估計,在停牌前,4只集合理財產品持有的重慶啤酒市值最高峰達到3億元,而12月15日,市值僅剩下1.6億元,縮水了一半。
東北證券買入重慶啤酒大約花費2.4億元,到15日賬面價值損失超過1/3,虧損額度大約有8000萬元。
暫不會下調估值
12月14日,重慶啤酒遭遇6跌停,重倉重慶啤酒的機構之一易方達基金第二次下調重慶啤酒估值至40.22元,相當于認為重慶啤酒還有2個跌停板。
但在東北證券看來,現在沒有必要調低估值。王明威告訴記者,重慶啤酒的估值,是根據重慶啤酒公布的乙肝疫苗研制過程不斷調整的,目前因為關于治療用合成肽乙肝疫苗效用最終定性的試驗性報告還沒有出來,不能草率地下決定調整。
從王明威的話語中,可以捕捉到,東北證券并沒有相信神話已經破滅,還在幻想著試驗性的總結報告出來后,能扭轉大勢。
與大成基金已經“火燒眉毛”、面臨大幅贖回的現狀相比,東北證券壓力較輕。旗下集合理財產品都有固定的贖回日期,每個月只有那么幾次。這也許是東北證券面對重慶啤酒默然無聲的原因。
公開信息顯示,東北證券4只重倉重慶啤酒的集合理財產品,均在每月指定日期開放。以東北證券3號為例,其下一次開放期要等到1月初的前5個工作日。
風控能力遭質疑
偶然性中,也存在必然性。
重慶啤酒疫苗神話破滅,雖然是一個“黑天鵝”事件,但也說明追逐的機構沒有充足的風險意識。
實際上,對于重慶啤酒的乙肝疫苗項目,醫學界早有質疑,眾多基金也敬而遠之,而大成基金、東北證券等機構卻對其“情有獨鐘”。
它們被人詬病的一個原因就是,旗下產品集中持倉某一只股票,風險過高。
從資產管理的角度來看,分散風險是基本要求。不過有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投資經理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如果公司投研團隊經過充分的研究和調研,發現公司的質量不錯,旗下數只產品同時持有也不能說不合理。
但東北證券的持倉機構中,除了重慶啤酒外,丹化科技、恒寶股份、蘇州固锝也得到至少3只集合理財產品的青睞。在上述投資經理看來,這種情況不管在基金,還是集合理財產品中都比較普遍,“關鍵還是要看其投資決策的過程,包括以何種依據選擇一只股票,并決定該股票投資的權重,以及風控部門是否起到作用。”
東北證券資產管理部門遠離總部,由上海分公司管理。分公司由副總裁郭來生負責,擔任總經理,副總經理為王明威。這兩人分工管理了旗下所有的集合理財產品,這次“踩雷”的產品中,兩人各占兩只。
“分公司一二把手做出的決定,風控部門能否起到作用?會不會一言堂?這很難不讓人質疑?”一位券商合規經理如此對《投資者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