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時,我就對很多朋友說要好自為之,今年的投資市場是血雨腥風的一年。明年呢?明年可能更慘淡。”東方港灣投資公司董事長但斌12月10日晚在《投資者報》舉辦的“2011投資者論壇”沙龍上,對當下的投資市場做了一個不太樂觀的預測。
確實,在上證綜指本周跌至2200點的刺激下,當前的投資情緒已經處于最低的時刻。但或許,此時更需要重塑信心。本周《投資者報》“基金經理面對面”的嘉賓就對明年的積極變化進行了討論,他們分別是交銀施羅德策略分析師沈楠、景順長城核心競爭力基金經理余廣、國泰信用互利分級債基金經理吳晨、工銀瑞信保本基金經理何秀紅及浦銀安盛首席市場營銷官李宏宇。
低迷已對未來予以很壞預期
《投資者報》:本周上證綜指已跌至2200點附近,回到了十年前的點位,這是否反映出目前市場對于中國經濟增速的下滑較為擔憂?
余廣:從明年一二季度的上市公司業績看,同比下滑的可能性比較大,會形成一個低點,2012年度企業的盈利是前低后高。市場目前極其低迷的氣氛可能對未來已經予以很壞的預期,持續下探的估值水平反映的正是最為悲觀的預期。
投資者在這種極其悲觀的市場氣氛中保持一些樂觀,反而對投資操作會更有意義。從樂觀的角度看,明年實際上有不少積極變化。
首先,今年以來持續走高的高通脹是制約股市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在明年通脹水平將是下行的;第二大變化是流動性水平,今年很緊,現在已經出現了放松的跡象,流動性拐點出現;第三大變化是,今年是執行偏緊的財政政策,在經濟增長下行時,明年的財政政策將轉為較為積極。這些變化對股市都具有很大的正面影響。在悲觀的氣氛中,市場往往對利空更敏感,而對利好是“觀望”、“觀察”的態度,當利好不斷地堆積到一定的程度,市場是會從量變到質變的。
沈楠:從我們的研究看,在經歷了嚴厲的政策調控之后,經濟下滑態勢已經較為顯著地反映在周期股定價中,金融、地產估值具備修復空間;而在經濟緩慢回升階段,鋼鐵、有色、煤炭、化工、非金屬等周期性行業也預計將進入業績推動下的估值修復期。由于劉易斯拐點帶來勞動力成本上升,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將帶動國內消費率的提升,因此消費升級可能將是貫穿全年的主題。食品飲料、品牌服裝、服務性消費、醫藥等非周期行業將保持較高成長性。
從中長期來看,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成為了新產業政策的主導方向,裝備制造、節能環保、軌道交通、智能手機、移動支付、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繼續值得關注。
債券牛市后,股市值得期待
《投資者報》:顯然,對于國內投資者而言,牛市行情的到來還需再耐心等待一段時間。不少厭倦了“今日漲、明日跌”的投資者都希望能找到一種穿越牛熊的長期穩定投資品種,近期的債券市場回暖給了他們一些新的信心。
何秀紅:市場本身就是一張雙面膠紙,需要針對不同情形,靈活對待。結合政策與基本面來看,股票市場底部可能不遠,下跌空間有限,但短期內大幅反彈的條件尚不具備。我們也預計明年一季度會出現企業利潤率增速的低點,但在經濟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調控政策不會出現像2009年那樣的根本性轉變。
吳晨:從歷史經驗來看,在通脹見頂回落、經濟增速向下超過政府容忍范圍的情況下,降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的松動都會帶來債券市場的牛市。著眼于中長線行情,債券的投資機會相對比較確定。一般情況下,債市比股市要提前反應,出現債券牛市之后,股市的投資機會同樣值得期待,因為在債市上漲末期時,資金開始騰挪回流進入股市,從而會推動股票的上漲。
中小基金突圍中小銀行渠道
《投資者報》:在今年“股債雙輸”的市場行情下,新基金募集遭遇嚴重打擊,加上近年末銀行面臨攬儲壓力,已無暇顧及新基金發行。我們粗略統計發現,截至12月8日,今年以來延長募集期的基金已達到15只,迷你基金層出不窮,但逆市中仍有一些新基金募集成績不錯。如近期結束募集的浦銀安盛增利分級債基,首募規模達到9.05億元,這算是近期不錯的成績。
李宏宇:作為一只封閉三年的基金產品,浦銀增利分級債券基金募集超9億的規模實屬不易,尤其對于浦銀安盛這樣的中小基金公司能在年底資金緊張、新基金發行全面受冷的環境下,更顯難得。
這一方面或許得益于產品設計結構,這只基金采取A、B份額合并發行的模式,給投資者提供了三種靈活的交易方式;另一方面,今年以來隨著浦銀安盛投研團隊的逐漸成熟,旗下基金產品也逐漸“顯山露水”。
《投資者報》:你說的“顯山露水”是否指的業績?此前我們看到銀河證券對前三季度的研究數據顯示,截至 9月30日,近一年浦銀安盛股票投資主動管理能力在6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1名,而截至11月25日,浦銀優化收益債券基金近一年來在61只同類型基金中排名前10。
李宏宇:與此有關,但可能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在適當的時機推出了一個適合的產品。其實今年初,我們就判斷資本市場將困難重重,至少,應該謹慎一點,衡量自己的能力,因此我們決定今年發行策略以固定收益產品為主。在今年新產品發行高達200多只,平均每家公司發行3只以上的大背景下,我們今年只發行了2只基金產品:一只是3月份發行的貨幣基金,一只是剛剛發完的浦銀增利分級債基。
這樣的產品布局在今年的市場環境中,比較貼合以投資人利益為導向的決策,今年的市場事實也證明,只有貨幣基金是唯一取得正收益的產品。
《投資者報》:我們還注意到一個現象,浦銀安盛今年發行的兩只基金產品都選擇了中小銀行渠道,分別是與中信銀行和上海銀行合作,而且都取得不錯的銷售業績,放棄大銀行渠道的考量是什么?
李宏宇:我們今年重新構造了針對銷售的市場化的考核體系,改革了渠道戰略。渠道戰略的調整是雙方戰略上的共贏,也是基金公司多元化銷售渠道的嘗試。選擇中小銀行除了雙方在銷售產品時精力和資源更為集中外,更重要的是“適銷對路”,也就是要提供符合不同銀行客戶訴求的基金產品,只有兩者相結合才能發揮出中小銀行自身優勢。
此外,中小銀行渠道還會給予公司全方位的銀基合作增值服務和支持,如在發行貨幣基金后,我們與中信銀行聯手推出了“貨幣基金信用卡關聯還款新業務”,反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