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行客戶經理主動來找我們了解貸款需求時,我和同事說,哎呦!如今世道不一樣了,以前只聽說拉存款銀行主動找來,沒聽說貸款也主動找來的。”當北京格非視頻財務總監王惠這樣說時,引來周圍人的一陣笑聲,但她卻依然認真強調自己的確覺得詫異。
中小企業從銀行貸款難的想法在她的腦海中根深蒂固,因為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今年伴隨著溫州、鄂爾多斯等地民間借貸資金斷裂事件的爆發,中小企業融資難的話題屢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但是,近日,《投資者報》記者在參加北京市金融局組織的“首都金融媒體聯盟走基層”活動中,卻聽到來自銀行的另一種聲音,“具備有效需求的客戶在哪里?”不斷有銀行向記者反映客戶很難尋找。
由于歷史的原因,過去銀行貸款幾乎完全傾向于大型國企,但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變化,各銀行,包括國有行,都在相應進行業務結構調整,對中小企業的服務也納入到日程中來,各行都推出多種極具彈性的中小企業貸款產品。
可惜的是,當下銀企雙方正面臨著溝通不暢的困境,造成一頭是中小企業被資金困境折磨得焦頭爛額,另一頭是銀行有額度卻找不到可貸款的企業。
“今年我們有150億的中小企業貸款額度,到9月底才發放了70億。”某銀行人士對記者透露。
過去偏愛大企業
“在沒有接觸銀行以前,覺得像我們這種小企業很難從銀行貸到款,尤其是從國有大行,覺得他們就喜歡大企業,因此一直不敢想去銀行貸款。”王惠說。
持這種看法的企業不在少數,這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
“早期,我國經濟還是單一計劃經濟體制,企業主要是國營企業形式,那么當時銀行貸款當然就是針對國營企業。”工行北京分行中關村支行副行長張鳳祥告訴記者。張鳳祥在工行已工作了20余年,對信貸業務的發展非常熟悉。
上世紀80年代集體企業、個體戶等開始出現,當時銀行并不歧視這些新興企業形式,沒有明確大中小企業的劃分,如果它們有貸款需求,支行就可以授權審批。“記得當時100元的貸款都做過。”張鳳祥回憶說。
國有行轉為偏好大客戶貸款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1999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成立,幫助四大國有行剝離不良資產,在第一次剝離完成后,為了加強風險控制,國有行各支行的貸款授權被上收,各級分行專門成立了審批部門。
“這么一來,支行層面就成了營銷部門,支行人員去找項目、找客戶,最后能否放貸需要分行審核,對支行來講,貸100萬和1000萬工作量差不多。同時,那個年代房子還不是很值錢,可抵押物很少,加上改制后,四大行準備上市,對資產質量要求非常高,因此各行都不愿意再做小客戶,盡量去找風險低、規模大的企業。”一位國有行人士表示。
追求大客戶并不是國有行的專利。雖然后來成立的股份制銀行可以做中小企業業務,但由于大客戶以一當十的效果,中小銀行也很熱衷于尋找大客戶。
基于此,銀行給外界不喜歡與小客戶打交道的印象,讓像格非視頻一類的中小企業多年來一直不敢主動找銀行貸款。
不過現在情況發生變化,包括國有行在內的中資銀行開始轉型,挖掘中小企業客戶。“支持中小企業并不僅僅是監管要求,而是銀行自身的要求,像我們工行,早在幾年前就開始試點發展中小企業金融業務。”張鳳祥說。
金融脫媒迫轉變
隨著多數國有企業的完成上市,這些企業“金融脫媒”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它們可以通過股市融資、發債等方式獲取大額低成本資金,通過信托等形式解決短期流動性資金,也就是說這類大企業已經不再完全依賴銀行。
與此同時,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紛紛加入爭搶大客戶的隊伍中,大客戶的蛋糕被越切越小。
“現在的話語權都被大客戶主導了,他們不斷壓低銀行的利潤空間,我們必須要考慮開拓新的利潤空間。”張鳳祥說。
據記者了解,工行早在幾年前就開始考慮拓展中小企業金融業務,認為中小企業領域將是一個廣闊的市場。
“2006年底,北京分行就被總行確定為小企業信貸業務重點發展行。”工行北京分行副行長汪曉芳向記者表示。
在北京分行被確認為工行小企業信貸業務試點行時,張鳳祥所在的中關村支行以及順義、亦莊兩家支行又被定為北京分行第一批試點支行。同時,分行還給這三家試點支行一定權限的中小企業授信額度。
“2006年給我的額度是1000萬,2007年升到2000萬,2008年升到3000萬,現在保持著3000萬額度的授信水平。”張鳳祥表示。
之后,工行北分中小企業貸款擴大試點范圍,同時該分行還在北京同業率先提出專業化經營的思路。“我們2008年3月在中關村地區成立全市第一家小企業金融業務中心,到目前為止,已陸續在北京小企業集中的區域成立了10家小企業金融業務中心。今年9月末,中心小企業貸款余額和客戶數占全行總量的53%和50%。”汪曉芳說。
記者從工行北京分行獲得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9月末,該行中小企業客戶超過1700戶,貸款余額超過1100億元,其中,小企業客戶超過1300戶,貸款余額133億元。近三年,工行北分小企業貸款年均增幅超過100%。從絕對數上看,僅工行北分的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已經超過幾家股份制行。
銀行企業對接難
銀行的確在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傾斜,《投資者報》記者此前對16家上市行2011年中報數據梳理的結果顯示,各行對中小企業貸款余額比上年末平均增長約30%。
但這點很多中小企業尚未看到。
“總看到報道說中小企業抱怨貸款難,可是我們很少看到中小企業主動來咨詢貸款事宜,這些客戶究竟在哪里呢?”在此次北京金融局舉辦的“走基層”活動中,記者聽到不止一家銀行在私底下說。
“和客戶建立橋梁對接,是現在各個銀行想方設法解決的事情。”郵儲銀行北京分行副行長李靜姝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
“我們從工行貸到款,源自于一次偶然。”王惠講述了格非視頻的貸款經歷。
格非視頻是一家主要做電視臺播出設備的公司,屬于科技型企業。“我們的股東都是做研發出身的,對融資的事情也不太懂,以前公司都是靠自有資金緩慢發展,從沒想過去銀行貸款。”王惠說。
直到2008年一次偶然,格非視頻急需一筆短期資金,就打電話到工行咨詢如何將承兌匯票貼現。“當時電話打到了我們柜臺,然后柜員就把這個企業需要資金的信息轉達給了信貸客戶經理,客戶經理立刻就回了電話,并表示當天下午想去企業走一趟,看看能否提供別的融資方案。”張鳳祥說。
“這是第一家銀行關注我們,覺得還挺激動的。”王惠回憶說。那位客戶經理在格非視頻首先了解到該公司有房產可做抵押,就提供建議幫助其做了第一筆300萬的抵押貸款業務。從此以后,工行就與格非視頻業務對接上了。
在有了銀行的資金支持后,格非視頻開始敢于接大訂單業務。“在與銀行合作后,發現很多業務其實也挺簡單的,不像想象的那么難。公司原來只敢在二三線城市接二三百萬的小單,但2009年底我們就開始接上千萬的訂單了,收入增長很快,2008年我們的銷售收入有三四千萬,現在已經破億了。”王惠說。
“回過頭想想,如果不是打電話咨詢承兌匯票的事,都不知道我們也能從銀行貸到款,也就不可能發展這么快。”王惠頗有感慨。
北京藍風家禽養殖公司總經理陳吉勝也有類似的感受。2010年底該公司面臨資金困境,郵儲銀行密云支行的信貸員偶然從朋友處得知這個消息,立刻上門介紹業務,用了三周左右時間為陳吉勝解決了資金問題。“信貸員剛來的時候,我還抱著懷疑的態度。”陳吉勝說。
這幾個案例中的客戶是幸運的,他們對資金的需求被銀行了解,但還有很多企業的需求并不為銀行所知,同時他們也不了解銀行能提供的服務。
傳統觀念的禁錮
為什么會產生一方面企業缺錢,另一方面銀行又找不到合適貸款人的局面?
首先與中小企業的現狀相關。目前中小企業的通病是:大多數還正處于初創期,品牌企業少之又少;個人創業、家族企業偏多;固定資產偏低,可抵押物不多;內部各種不規范現象更是普遍,報表缺失。
更重要的是兩者溝通不暢。
“事實上,有不少企業根本沒到銀行咨詢過,就認為銀行特別是大銀行門檻高,傳統理念在他們腦子里根深蒂固,另外也有的聽周圍人說貸不到款,就不再去嘗試。”張鳳祥曾經調查詢問過一些企業的看法。
銀行這幾年在貸款方面做了很多創新。比如對初創企業報表、抵押物缺失,以及成長性不好判斷的問題,工行北分正在嘗試做“小企業路線圖計劃”,從企業初創期開始,在不同階段,幫助其策劃、解決問題,使之達到銀行貸款要求。
“但是很多企業不了解我們有這些服務,以為一定要有不動產,一定要有擔保,雙方信息不對稱。”張鳳祥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家銀行也在努力尋找各種途徑。
比如與科技園區的管委會合作,由管委會向銀行推薦企業;與商圈建立關系,通過聯保等方式向商圈企業發放貸款;舉行推介會,向企業介紹金融產品等等。
“但是這些舉措效果仍然非常有限,如何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也需要政府的努力。”張鳳祥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