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藏傳佛教在蒙古族地區傳播的過程中,佛教的倫理道德思想與蒙古族傳統的倫理道德觀相結合,是自身適合于蒙古社會,適合于蒙古人的社會心理和文化背景,從而成為蒙古族民眾能夠接受的佛教倫理思想。本文對蒙古族傳統的“孝親”觀和佛教的“小道”思想的關系做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蒙古族孝親觀 藏傳佛教 入世
藏傳佛教是一種道德倫理色彩濃厚的宗教,它重視人的道德價值和道德修養,并把它的宗教實踐建立在道德實踐的基礎上。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后,它的道德觀念對蒙古族的道德倫理的發展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
一、蒙古族的孝親觀
家庭關系包括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夫妻關系、兄弟關系等諸多方面。總的來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是蒙古族傳統倫理道德的理想境界。藏傳佛教傳入蒙古社會后,佛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基本上是在蒙古族傳統倫理道德觀的基礎上發揮闡述,并加以改造。使其自身更適合于蒙古社會,適合于蒙古人的社會心理和文化背景,從而成為蒙古族民眾能夠接受的佛教倫理思想。
蒙古族自古就有自己民族的道德價值觀,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孝”。在古代蒙古社會,“孝”不僅是家庭、家族內倫理關系的基礎,而且也是整個社會倫理關系的支柱,是維持社會基本關系和整個社會秩序穩定的重要基礎。在游牧民族社會制度中,為了強化血緣關系,共同祖先的觀念是極重要的,因此,拜祭祖先是當時一項包括宗教和倫理雙重內容的儀禮。在《蒙古秘史》中,尤其是在有關訓誨的箴言或諺語中,不斷地強調尊重祖先與長輩以及孝敬父母及長者的重要。蒙古帝國的締造者成吉思汗宣稱:“人假如有點孝順之心,天必知曉。”
蒙古社會是個重視實踐而不太注重理論的社會。作為蒙古社會倫理觀念基礎的“孝親”觀,也在于它的感情成分上,或者說在于它的實用價值上。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后,就是把蒙古族人的孝親觀中的“愛、恩慈以及順服”作為契合點,吸收和融合了佛教中的孝親觀念,漸漸形成了適合于蒙古族的佛教孝道觀。在佛教經典中,也有許多關于孝道的故事和論述,而且佛教的孝道觀在許多方面也與蒙古族的傳統孝親觀有相似之處。正因為如此,蒙古族孝親觀與藏傳佛教孝道觀才有可能互相吸收和融合。歷史上無論是蒙古族出身的佛教高僧,還是藏族出身的佛教高僧,為了在蒙古族地區傳播藏傳佛教,同時也為了融合蒙古族的孝親觀和佛教的孝道觀,他們都曾做出過巨大的努力。
他們盡力翻譯出佛教中有關講解父母之恩及子女善待父母、尊長的經典故事,力圖以此勸告佛教信徒按照佛教教義講孝行孝。從藏文轉譯過來的印度佛經《莫倫陀音報答母恩經》(漢文譯為《盂蘭盆經》或《目連救母》)講的就是釋迦牟尼弟子莫倫入地獄救拔餓鬼之身的母親的故事,突出體現了孝道精神,被蒙古族佛學者稱為“佛教孝經”而極力推崇。在大量翻譯藏文佛經的同時,他們還把有關講父母之恩及孝道的經典,改編成通俗故事或改造為蒙古化了的佛教故事在民間傳播。這些佛經故事在蒙古族高僧的反復翻譯、傳寫和說講的過程中,逐漸融入在了本民族的信徒中,并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蒙古族佛教徒改編民間故事,并融入佛教孝道觀,就是為了顯示對孝道的重視。蒙古族佛教信徒把佛教的孝道觀與蒙古族民間故事中的主人公結合起來,竭力在民間宣揚佛教孝道思想,這就說明,佛教孝道思想已經扎根在蒙古族民眾之中。
另外,他們還把藏傳佛教的孝道思想和蒙古族傳統的“必力格”結合在一起,出現了蒙古族佛教訓諭詩和道德說教的格言詩。有些蒙古族高僧和佛教知識分子根據佛經中有關孝道的教義,創作了很多訓諭詩或篇言,教導人們根據佛教教義孝親父母、尊敬長輩。
總之,孝親觀是蒙古族傳統倫理思想的綱要。藏傳佛教傳人蒙古社會后,與蒙古族的傳統倫理思想相融合,一些關于孝道內容的佛經被翻譯、被演繹,或者以各種故事、道德訓誨的格言詩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從而成為蒙古族傳統倫理道德觀的一部分。
二、藏傳佛教出世向入世的轉化
藏傳佛教是一種由倫理范疇和認識范疇所組織的文化價值體系,其倫理范疇較之認識范疇更為重要,因為佛教本身的重心在于道德層面,在于出世的倫理范疇。藏傳佛教倫理道德觀是蒙古族傳統倫理思想的基本結構要素,為蒙古族人民的文化觀念即價值觀念產生了普遍的影響。它對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友愛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為人們和平相處提供了超凡的道德力量。
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與當地的倫理道德融合之后,表現出明顯的世俗性和實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由出世向入世的轉化。從實踐的內容來看,藏傳佛教已經同蒙古地區現實的生活相結合,二者相互磨合減少摩擦,并且越來越重視社會倫理的實踐意義。其去惡從善和平等慈悲等方面的倫理規范在世俗社會的普遍提倡,使得藏傳佛教這一出世的倫理思想得到了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和基礎,具有很強的入世意識和人本精神。其思想創造不僅是出于對超自然力量的膜拜和信仰的需要,在那神秘怪異的神話里,在那虔誠祈禱和優雅的贊美詩中,也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人生理想執著的價值理念,同樣也凝聚著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藏傳佛教既有出世的理想信念,又有入世的進取精神,濃縮著人類的生活態度,迂回的反映了人對真善美境界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唐吉思. 藏傳佛教與蒙古族文化[M].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7年06月
[2] 特·官布扎布.蒙古秘史[M].新華出版社,2007-01
[3] 熊坤新.民族倫理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