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郭偉將2010年至2011年新晉創作的12幅架上作品帶到了成都。
最先吸引評論家皮力的是被藝術家稱為“我的手抄本”的《薩丹納帕路斯之死》,該原作由德拉克洛瓦完成于1827年。
納帕路斯是古代亞述第一王朝的最后一個皇帝,在國家毀滅王宮被攻克的瞬間,他下令屠殺妻妾,焚燒寢宮。亞述國王的瘋狂最早走入拜倫的詩中,德拉克洛瓦正是受其詩歌的啟發而作。
這是皮力第二次見到《薩丹納帕路斯之死》,第一次是在藍頂工作室,那時,郭指著這幅作品說,“其實毀滅有時不是因為仇恨,而是因為熱愛”,并冠以“第2號虐殺”(“第1號虐殺”是《西阿島的屠殺》)。
它有著高3米92,長4米96的巨大體量,如果在一個沒有電影的時代面對它,已經能身臨其境了。
新作“抽離”
人類的精神處境,一直被郭所關注。
最新作品里,《轟》、《街頭》、《浮云》等表現手法,均是郭根據搜羅的大量圖片資料,并對一些帶有暴力、血腥和戰爭場面的歷史、事件等有直接感覺的攝影圖片進行挪用、抽離與篡改。
加以利用的是版畫語言的分色法與漸變處理方式,由此畫面呈現出套色、絲網版畫的視覺效果。在局部的篡改與整合中,郭氏慣用的點與線穿插其間,最終呈現出“底片”的視覺效果,已然是抽離“手跡”的典型。
有人說,這是繪畫的實驗性創造。
在馮博一的總結里,郭所選擇的圖像資源大致有三:一是經典繪畫,如《手抄本》是來源于德羅克洛瓦的《薩丹納帕路斯之死》;二是源于歷史和社會的新聞照,如《切?格瓦拉》亦是根據格瓦拉遇害后清理遺體的那幅著名攝影照片,《夜》則是“掃黃”的真實寫照;三是網絡中對其心理具有“影響焦慮”的圖片,如《仰視》中貓的怪異神態等。
暴力、血腥與戰爭場景,是其挑選圖像的共性。馮說,郭的意圖并非考證圖像本身的歷史真實性,而是借助和挪用這些“第二手圖像”資料的歷史與事件的真實片段,以虛擬,甚至虛假地重構方式再現曾經的視覺記憶。
所以他們給郭的新作冠以“抽離”,這也是解讀其創作的另一維度。
川軍一將
郭畫作的拍賣最早出現于2008年。
是年春拍,上拍于北京保利的《室內寓言系列》獲價212.8萬元;僅次于此的是上拍于香港佳士得的《浴室系列NO.4》;過百萬而又上拍于海外的是《Inside Theater No. 5 》,同年3月于紐約蘇富比斬獲111.6萬元。
就其歷年拍場成交量,2007年達到了1337萬元的峰值,2008年1187萬元。金融危機之后,不單總成交量下滑,過百萬之作也已匿跡拍場。
撇開拍場因素,他的架上藝術是“油畫川軍”中一將。
他是土生土長的川地畫家。1989年,郭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獨立創作始于1991年,盡管之后自成一格,但不同時期的創作橫亙著某些元素。
發表于《畫廊》1996年1期上的《正午之一》、《正午之二》與《入水》等,是其的早期作品。對人物塑造,場景呈現,均與現實主義風格相連。1995年,郭的創作發生了微妙變化。雖然人物的造型方式依舊,但背景已經虛擬化,如《飛蛾撲火》之二、《岸》之一、之二等)。
這是一個轉變的前兆。2003年以后,其畫作超越了前期。一位批評家說,他堅持了具像化的作畫方式,對傳統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進行了有力反撥。人物造型大膽對結構與光影進行了簡化與夸張的處理,色彩表現,改而采用了單色化的作畫方案。
如今,他再次轉型了。據皮力觀察,雖然以往郭也廣泛使用照片作為創作的輔助元素,但是這次所強化的是對于照片的再描繪。他保留了原始照片的大部分細節,但在手法上卻采用了分色方式,如同沖洗照片時調節焦距一般。
這些變化中,他收獲的是更多的藏家。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尤倫斯基金會,嬌蘭基金會均藏有其作。
福地成都
藝術批評家陳默說,成都是當代藝術的福地。
它遠離政治與經濟中心,有著袍哥文化的遺韻,俠士包容的氣度,美式文化的泛濫。上世紀80年代至今,陸續走出的藝術家與不斷出彩的新銳藝術家不單構成了四川本土持續強勢的藝術格局,更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區塊。
郭偉亦是代表人物之一,2003年8月,他與周春芽、趙能智、楊冕4位藝術家一道,租下成都機場路旁太平寺機場側的一排閑置廠房,作為工作室。因該廠房以藍色鐵皮為頂,故而稱作“藍頂藝術中心”。他們的落地,迅速帶動了此地當代藝術的人氣。
郭的畫作,大多直面人類生存的基本單元,從穴居到半穴居再到地面建筑,樣式推陳出新,一切都圍繞著“室內”樣本。陳默以“不一樣的建筑包裹著本質異同的“室內”,演義著內容豐富千差萬別的生存版本”對其進行評價。
形式上,他迷戀于一種‘極少主義’境界,色彩簡潔、時空靜止、情緒模糊、不溫不火。每當他發現自己的語言不再特立獨行時,總是及時掉頭,甚至另起爐灶,而且,憑借著堅韌的創造力,他總是能夠找到全新的歸宿。這是其老練的寫實功底所致。
與郭同出川地的還有一撥。“藍頂”領軍人物周春芽的“綠狗”系列動態情感元素與靜態審美元素重構,超越了傳統的價值平臺;何多苓營造的灰色意境里,釋放著多彩的浪漫;趙能智的“表情”系列,以自我形象圖式為突破切入人格化的社會“表情”;何工的藝術,穿插著東西方文化的體驗與感悟;羅發輝的表達,在“玫瑰”、人物和衍生的復合風景中交替進行……
余極、邱光平、吉磊、肖克剛、廉學洺、郭燕亦是成都藝術多元化進程中的一份子。
福地成都,終以別樣的藝術張力,繁榮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