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不少研究生畢業的銀行客戶經理,業績比2008年時中專學歷的我還慘,一只基金在一個網點能賣出10萬、20萬就不錯了。” 11月9日,談及今年以來新基金發行的冷淡,建行一位資深客戶經理對《投資者報》記者無奈地形容。
在他的感受中,2011年下半年以來的基金發行市場,甚至比2008年A股大熊市時還要冷清。“那時候至少還有人去買,現在,很少會有客戶主動詢問買基金?!?/p>
記者注意到,盡管10月以來股市和債市雙雙結束了此前的下跌格局,多家在發行新基金產品的基金公司依然表示,當下新基金的募集情況并不理想。但即便如此,新基金依然不得不發,否則,對于不少基金公司而言,只能被動面對老基金規模不斷縮水的尷尬。
基金公司所管理的資產規模大小與他們的盈利直接關聯,如何改變基金發行的冷清困局?《投資者報》記者調查發現,受國債指數創新高和分級債基大漲刺激,債券基金成為近期銀行渠道發行檔期主力,這或許是年底基金發行市場僅有的亮光。
基金募集規模創五年新低
新基金發行江河日下,統計數據也印證了上述銀行客戶經理的分析。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2011年以來新基金平均募集份額持續創新低,今年前9個月平均募集份額為13億份,8、9月平均募集份額均不足10億份,創下近5年來募集份額的新低。
實際上,2011年基金投資者的情緒,延續了2009年、2010年兩年的表現,贖回金額都大大超過了申購金額。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的數據,2007年至2010年,開放式基金申購金額連續下降,申購金額分別為29947億元、19235億元、16476億元和13392億元。
不過,贖回金額卻居高不下,四個年份贖回金額分別為21721億元、17910億元、21818億元和17380億元。
這也導致了基金行業總規模不斷“瘦身”。剛剛過去的三季度末,公募基金管理總規模為21128億元,比前一季度度縮水2191億元,縮水比例達到9.4%。包括開放式股票基金、封閉式股票基金、債券基金、保本基金和QDII在內的幾乎所有品種,在三季度規模全部縮水。
其結果是,基金行業的總規模水平,相比2008年底大熊市時的低點1.94萬億,僅多出0.17億。
導致規模不斷丟失的本因,是不少基金投資者選擇離開了這個行業。截至2010年底,開放式基金投資者有效賬戶總數為7495萬戶,比2009年底下降598萬戶,自2008年開始,基金有效賬戶數已經連續三年下降。
有效賬戶數,即賬戶總數中保有基金份額的賬戶,賬戶數減少表明基金持有人贖回了基金份額。
與此同時,在公募基金不斷黯然的過程中,其他產品類型沒有停止擴容腳步。
今年前三季度,個人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規模超13萬億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到2011年10月底,信托行業資產總規模已超過4萬億元,信托資產總規模從3萬億跨入4萬億,只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陽光私募基金的規模也從2010年三季度時的1000億元,目前接近2000億元。
創新債基成在售新品主力
但基金發行市場上的一些亮點正在陸續顯現。10月以來,債市展開強勁反彈,分級債基杠桿份額最高漲幅超過30%。
在上半年,證監會一度暫停了分級基金的審批,但隨著9月底《分級基金產品審核指引》下發,新分級基金開始接踵發行。
統計顯示,目前在售的20多只基金中,有8只為債券型。其中,鵬華豐澤、長盛同禧、天弘豐利、浦銀安盛增利四只產品均為分級債券基金。
不少品種在投資標的上,比之前的債基更為細分。如鵬華豐澤明確以較低信用評級、高息債券品種為主要投資標的。該基金80%以上的債券資產,投資于主體信用評級為AA+、AA、AA-級別的金融債、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可轉債等。
其他在發的債基,都是主要投資可轉債的產品,這與近期該類品種的表現也不無關系。統計顯示,截至11月8日,209只債券基金近最近一月都取得了正收益。其中寶盈增強收益漲幅約9.3%,博時轉債、華寶興業可轉債各上漲8.7%、8.6%,博時信用債漲幅為8.5%。
上述四只基金可轉債配置比例均較高。除兩只可轉債基金外,寶盈增強收益三季度末持有可轉債占凈值比例接近70%,博時信用債持有可轉債比例也超過52%。而在2011年前三季度,156只債券基金僅三只獲得正收益,有26只債基的虧損幅度超過10%。
新發債基中,除申萬菱信可轉債、大成可轉債增強兩只可轉債基金外,易方達雙債增強也規定“信用債和可轉債合計投資比例不低于債券資產的80%。”在發的債券基金中,沒有一只是傳統的一、二級債基。
此外,另一項創新是富國還將發行一只產業債基金。招商基金11月7日也提交了一只產業債券型基金的申請。產業債是信用產品中剔除了城投債的部分。目前,國內產業債總額已達到3.7萬億元的規模,其主力品種為中期票據。
相比之下,新發股票基金中分級基金較少,只有銀華中證內地資源主題指數分級基金、泰達宏利中證500指數分級基金兩只。其他在發的股票基金并無太多創新類品種。
新基金發行依舊疲弱
記者注意到,從創新債基的發行頻率上看,目前監管層有意將更多行政資源配置到創新型基金產品審核上,鼓勵在盈利模式、投資理念和投資策略方面有創新的基金產品優先發行。
但創新,加上10月以來市場的回暖,并未讓基金發行市場有明顯的升溫。
“一般般吧”、“不好、不好”,多家基金公司談到新基金發行境況時形容道。
盡管目前不少品種如債券基金遇到了不錯的發行時機,國債收益率高水平創歷史新高,但依舊延續了前幾個月的銷售乏力。在上述客戶經理看來,部分原因是投資者對市場趨勢仍偏謹慎。“從短期看,市場仍有波動或反復的可能。年內資金面寬松程度仍存在不確定性,在還沒有看到貨幣政策實質性放松的情況下,市場持續快速上漲的行情將難以持續?!?/p>
根據證監會公布的基金募集申請核準情況,下半年以來基金公司向監管部門提交基金募集申請的數量也在下降,從7月份的24只、8月份20只、9月份16只,到了10月份,僅有7只擬發基金向監管部門遞交了募集申請。
但在一位分析師看來,國內基金市場新基金發行逐漸平淡,并不值得奇怪。
“在海外市場比如美國,共同基金市場已經成為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新基金面世,但伴隨著的是大量基金的消亡、清算和合并;此外,新基金公司進入的同時也有很多公司不斷被淘汰。”
這也是國內基金市場的未來趨勢,基金公司更多通過業績上的持續營銷來追求資產規模的增長,而新基金的募集規模通常都不大。
據悉,目前幾家大銀行在制定2012年基金托管計劃時都有意壓縮托管數目,每月僅托管2只左右的基金。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2011年11月8日,近一年工、農、中、建四大行新托管的基金數量分別為:62只、31只43只和58只,共194只。如果銀行實行每月2只的限制,意味著托管數量將減少50%,而工行、建行的托管數量將要減少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