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秋令,氣候正是處于“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加之時有陰雨綿綿,濕氣較重,天氣以濕熱并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
“白露”過后,雨水漸少,天氣干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稍有不慎,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被稱為“多事之秋”。秋季在養生調攝時應符合季節特點,遵循科學理性的方法,看一看,以下幾個秋養關鍵點,你養對了嗎?
“貼秋膘”并不可取
夏季人群常有相對性脾胃亞健康之癥候,既有季節因素,也有心理因素,身體亦呈消耗之勢。一旦立秋,民間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稱之“貼秋膘”。但由于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與需要貼“秋膘”的古人相比,已經營養過剩了,因此這種方式并不利于養生。
立秋后,隨著天氣的漸漸轉涼,人們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膚等部位的干燥感,故應吃些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秋季宜食清潤甘酸和寒涼的食物,寒涼能清熱,甘味食物的性質滋膩,有緩急、和中、補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斂、生津、止渴等作用。同時,中醫認為,肺與秋氣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應多吃有潤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蓮子、蕃茄等。如此看來,立秋之后,我們在飲食方面應該特別注意定時定量、潤燥強體。
乍暖還寒“凍一凍”
初秋暑熱未消,氣溫仍高,顯然“;東凍”無妨,無須急忙加衣。仲秋氣溫開始下降,雖涼卻不甚寒,是“秋凍”的較佳時期。這時要加強防寒鍛煉,使人體的抗御機能得到鍛煉,從而激發機體逐漸適應寒冷的環境,有利于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尤其青壯年,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以免身熱汗出,傷陰耗氣。但晚秋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溫差增加,特別是秋冬交接之時,常有強冷空氣侵襲,以致氣溫驟降,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就會適得其反。
另外,兒童為稚陰稚陽之體,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自身調節能力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體會很快發生不良反應,誘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人到老年,陰陽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減弱,寒冷刺激可導致支氣管和血管痙攣收縮,不但易致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舊病復發,甚至有些冠心病患者出現心絞痛、心肌梗塞;高血壓病人發生中風。所以,小兒及老年人“秋凍”當慎之又慎!
過量運動有損傷
秋令時節,若堅持適宜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剌激的抵御能力。與夏季相比,秋季運動量可適當增大,運動時間也可相應加長。但需要注意的是,秋季人體的柔韌性和肌肉的伸展度下降,運動前要熱身以舒展肢體,運動中不應突然加大運動量,應由小到大,循序漸進。
每個人身體的適應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突然加大運動量,就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使人體的免疫能力失控,抵抗力下降,反而事與愿違。運動后需注意休息,以保持充沛的體力,一般情況下,一天中運動時間在30分鐘左右為直,人的身體會感覺很舒適,若運動過后感覺很疲勞,休息后身體仍不舒服,出現頭昏、胸悶、心悸、食量減少等現象,那么可能是運動量過大了。每次鍛煉后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若出汗較多,可適量補充些鹽水,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