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之初,新聞出版署公布了24種編校質量不合格的養生保健類圖書,要求出版單位將其全部收回銷毀。哪種情況屬于“編校質量不合格”呢?我作為《養生雜志》主編,是務必要了解的。于是懷著“學習”的態度找到這些書并瀏覽一二,原來其問題主有四處。
首先,書籍本身的質量較為粗糙。“榜”上有不少曾“紅極一時”的書籍,其實早先是翻看過的,但大都忍讀幾頁便想拋開,因為印刷質量及紙張質量偏差,且錯字錯句遍紙。此問題根源在于出版社“求快牟利”,以從速搶占市場為出書的根本出發點,把關不嚴,書籍質量就不可能得到保證。尤其是曾聲名鵲起,如今銷聲匿跡的“教母”、“第一人”之流所寫的書,再版多次,書籍質量卻越來越差,被召回早在意料之中。
其次,
“以醫代養”現象十分嚴重。養生與臨床醫療是有區別的,臨床醫療的手段如果沒有經過認真而專業的篩選與研究,是不能輕易作為養生方法使用的。但在這些養生書籍中,大量使用臨床案例作為佐證,且不論這些案例是否為真,其中大多數是病人通過臨床手段而得到康復,與養生沒有絲毫關系。這種“以醫代養”書籍為了銷量“掛羊頭賣狗肉”,被牽強冠之以養生二字,實則名實不符。若讀者遵之踐行,不但無益于生命健康,反而會傷身甚至損命。以醫代養,害人匪淺,著實令人痛心、悲哀啊!
再者,作者和出版社的資質也存在問題。這些書的作者,絕大部分并不從事養生保健領域的工作,有些甚至沒有接受過醫學教育,根本沒有資格編寫養生方面的書籍。清朝趙翼有詩說“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這些人為了經濟利益,對養生信口雌黃,完全不顧讀者的生命健康,也攪亂了養生圖書的市場秩序。因此,“學莫便乎近其人”,對于養生類書籍的作者資歷。應予查驗和限制,否則,所學非其人,必然得不到正確的養生知識。至于出版社的資質問題,國家新聞出版署已公布了53家具備養生保健類出版資質的出版單位名單,購買養生書籍時可以按圖索驥。
總之,正如唐相魏征所言“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國家新聞出版署封召24本書,并公布53家有資質出版養生類圖書的出版社,確實對當前的養生書籍市場亂像有正本清源的作用,但尚令人堪憂的是,琳瑯滿目的養生書籍中,與這24本書有同樣問題,同樣需要召回的其實還有不少。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這24本書的“學習”,
“吹盡狂沙始到金”,學會辨別出養生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