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不減肥,5月沒人追,6月脂肪堆,
7月戀情吹,8月待室內,9月更加肥,
10月會自卑,11月相親累,12月無人陪,
1月無三圍,2月肉更肥,3月不知誰……
月月沒玫瑰,年年只悲催。馬上9月了,你還等神馬?
“一直以為減肥這個話題是男權社會下女性面對壓力的雙重趨避的無奈選擇,直到我一個大學男同學發給我上面的短信。這位仁兄已經扯好結婚證,備好兩套婚房準備迎娶他貌美如花的新娘子,沒想到預訂酒席和婚紗之前,新娘子給他下了這般的家規,第一條:體重由現在的190斤下降至170斤之后才可以一起拍婚紗照,下降到150斤左右才考慮生子。原來我這位兄弟身高170CM左右,雖然才高八斗、家財萬貫、賢良忠厚,卻是個從小到大徹徹底底、地地道道、完完整整的超級胖子。面對嬌艷欲滴的新婚妻子,各種心酸各種后悔悵然于心頭,在與我談笑之間不禁感慨道:現如今,減肥是我巨大的心理負擔,卻也是我邁向新生活的嶄新考驗。
細問其老婆的用意,仁兄答日:為了體面的酒宴現場,更為了健康的下一代子孫!
更有甚者,在咨詢室的工作中也偶有神經性厭食癥的來訪者,因為各種動機促發自我心理世界對肥胖后各種惡果的非理性預演,最終導致嚴重的心身類疾病。仔細看看我們自己的現狀會發現,有強烈減肥動機和意志行為的人無外乎兩種:第一種是真正的胖子。他們因為愛情、因為事業、因為按照某一既定目標而產生了強烈的減肥信念,并在這一信念支持下產生強烈的意志和減肥行動。第二種是自認為的胖子,或者叫“矛盾的胖子”。自我心中那個“理想自我”與現實生活的真實自我并不相符,也許現實自我比理想自我只重那么幾斤幾兩,可是在心理過程的歪曲作用下,心中始終無法接受和認可二者之間的差距,于是逐漸將自己推向了“我是胖子,我要減肥”的核心信念的深淵之中。
我們支持肥胖者通過減肥來獲取健康幸福的生活,但也要旗幟鮮明的反對因為過度焦慮和不接納而帶來的苛責式的自我減肥折磨。這里面有一個重要的心理學命題:你是否真的了解并且接納自己呢?在各位美女或者帥哥看官決定減肥之前試著回答一下下面的問題。
1、如果瘦了XX斤之后,你會嘗試去做什么以前不會做的事情呢’
2、我的愛人是否覺得我胖到需要減肥,我的孩子是否覺得我胖到需要減肥,我的好朋友是否也認為我肥胖到需要減肥?
3、現在假設你已經減肥成功,請你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正在一面大大的鏡子前面,試著看看鏡子里面的自己,從頭至腳,再從腳到頭,你是否真的喜歡減肥之后的自己?
第一個問題,幫助你指向未來,站在未來的角度來看待現在的自己。是否需要在未來的位置,沿著時間箭頭的逆方向改變現在的自己。
第二個問題,幫助你橫向了解自我在他人眼中的社交印象,多幾雙眼睛來全方面地了解當下的自己。
第三個問題,你可以運用心理學冥想技術來試著看到改變后的自我,真的是否令你感到驚奇,是否能夠清晰地呈現目標,來幫助澄清內心真實的需要。
如果你是事實上的肥胖者,也請看看下面的文字。心理學研究發現,肥胖者是有一定的心理基礎作為成因的。第一個心理基礎是心理定勢。肥胖癥者常始于幼童期間,由于孩子在患病時常常體重減輕,于是父母常常希望孩子長胖,認為胖才是健康的體現。在這個心理發育關鍵期,父母對孩子的獎勵或者懲罰常常體現為對于美好事物的賜予與剝奪,這種教養方式無意中建立一條重要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即要贏得父母的撫愛和贊揚或者避免懲罰就要更多進食,這類家庭的孩子常常養成了進食速度快,進食量大,愛吃多淀粉的甜食等飲食嗜好,長年累月脂肪囤積于體內導致肥胖。
第二個心理基礎是文化遺傳。人類需要的能量來自食物,是否可以通過節食以達到控制攝入過多能量來減肥呢?答案并非如此簡單。節食減肥常常失敗,原因在于人類自遠古時代就有“有機會就吃”的生存文化特征。節食是一種理性的、違背本我的控制,維持在意識層面,而潛伏在意識層面之下的潛意識的真正主張卻是“找到機會就吃”這個悠久的文化來源于人類祖先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為獲取更大的生存機會而繼承下來的自然反應。
第三個心理基礎是情緒。心理學研究發現,人處于焦慮狀態下食欲降低,食量減小,而肥胖者常常相反,越是擔心焦慮越要吃東西。
這個習慣很有趣,可以追溯到當事人幼兒時父母對其的哺育方式上。嬰兒會因為各種原因啼哭,若父母只用喂食方式進行安撫來緩解啼哭的話,嬰兒便不易分辨饑餓與難過的分別。另外的研究也發現,當人處于焦慮狀態下,口腔的咀嚼帶動的面部肌肉運動可以有效緩解焦慮,所以如果你是因為焦慮而要吃東西的話,不妨試試爵口香糖,也許這是一個適合你的減肥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