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企業家》
歐美國家對中國產品有一種不理性的抵觸心理。一方面,經濟危機讓一些發達國家感受到了壓力,他們不得不把中國看成是擺脫困境的解藥、增長的引擎;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速度,也給他們帶來恐慌。因此,中國企業要正確理解這種成見,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溝通打破負面成見,并警惕在不經意間會強化這種負面成見的事件。
中國企業的品牌更多是和整個中國形象、中國經濟聯系起來的,而不僅限于企業自身。這種挑戰是可以克服的,就像聯想品牌(lenovo)如今在美國是被徹底接受的。我們經常和中國公司談起1980年代日本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時相似的情形,像豐田、索尼開始也不被接納,但現在是美國經濟、汽車行業的一部分。日本企業的一些經驗對今天的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實踐有幫助。
中國企業在西方有著刻板印象,認為它們都是受到政府控制,決策過程不公開透明。這就需要它們和媒體溝通,展現出更多的自信,表明它們將為股東尋求良好的回報,是有著杰出策略的公司。要學會與財務上的利益相關方、員工、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NGO)、行業內部,甚至是競爭者建立關系,與之對話,避免那些容易引起的誤解。
政府關系恐怕是最具挑戰的,因為它們有更多的決策權。在美國通常阻礙在國家政府層面,而州、地方政府層面則非常歡迎中國企業。因為中國企業給它們的經濟帶來好處。NGO等也很重要,因為政府會向它們詢問對中國企業在當地投資的一些看法。
中國企業想在海外走得更長遠,就要注重品牌和聲譽,需要認清自己的市場受眾是誰。消費者購買產品,首先是基于對品牌以及背后公司的信任。世界上很多人在關注中國會怎樣,所以建立信任非常重要。(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