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品:中國乳業2011
“皮革奶”事件、“搶購風波”、“國標門”、“國標綁架論”……今年以來,中國乳業的信譽修復之路格外漫長。但隨著曾經甚囂塵上的一個又一個謊言最終被戳穿,業界對中國乳業的思考更加理性,對中國乳業品牌的發展認識也越來越清晰。
乳業危機之后,中國乳業一直承受著信任危機的巨大壓力,本土乳品企業的負面信息更是不斷地被推上前臺,市場一度為國外乳品品牌主宰,國外奶粉品牌的數次漲價讓中國消費者難以接受。
但另一方面,在國外品牌、國外資本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中國乳業幾大巨頭也不甘示弱,伊利、蒙牛、光明和三元始終保持穩健發展的態勢,其中伊利在乳業危機之后連續7個季度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
面對中國乳業超過200億美元的市場“蛋糕”和本土乳業巨頭的逐年穩健成長,一些市場勢力開始設法“做空”中國乳業,以便趁機漁利。
業內人士推斷,乳業危機之后國內乳品企業負面消息纏身,其中不乏一些“做空”勢力的推波助瀾。其中,市場對國產奶粉的“做空”最為集中和明顯。例如,2010年8月鬧得沸沸揚揚的圣元奶粉“早熟門”事件,引起了公眾恐慌,最后被證明是無中生有,衛生部專門就此發表聲明稱性早熟與圣元奶粉無關,為國產奶粉品牌“正名”。
從2011年年初開始,市場“做空”開始出現擴散和升級的苗頭。今年年初,媒體炒作的“皮革奶”事件引起消費者恐慌,后經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公室調查后證明這是一條不真實的報道。
隨后,“港澳奶粉搶購風波”又被媒體大肆渲染,引起市場恐慌,后被證實是一些商家“借搶購炒作伺機囤貨、漲價”。
而“做空”中國乳業的高潮,則是隨后爆發的“牛奶國標門”事件。
今年7月,某地方論壇上的一番講話,引起了“牛奶新國標倒退20年”、“牛奶新國標全球最低”的質疑,“牛奶標準制定被乳業巨頭綁架”,“常溫奶陣營和巴氏奶陣營”陷入對立狀態,在國內消費者中引起強烈反響。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此番“新國標”炒作痕跡明顯,很多問題被嚴重夸大,如果一些市場勢力對中國乳業標準的“做空”炒作得逞,將從源頭上動搖中國乳業。
原奶根基一旦動搖,爭論漩渦中的常溫奶和巴氏奶都不會是受益方,相同的奶源帶、飼養水平相當,原奶質量不會有大的差別,國標的倒退之說只能讓公眾對國產乳品的消費信心徹底喪失,受損的是整個中國乳業,而國外品牌將坐享漁翁之利。
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陳新指出,國家標準實際上是最低標準,是生產商進入乳品行業的門檻。一般情況下,地方標準要高于國家標準,企業標準高于地方標準,比如上海生鮮乳的地方標準就是全國最高的,而有些企業收購原料奶的標準比上海標準還高。
針對此,國家衛生部的專家進一步澄清企業為了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而設定低標準的推斷是不成立的。“乳業巨頭綁架標準制定”的說法在邏輯上行不通,乳品企業沒有為了降低標準而自毀利潤的道理。
然而,與中國乳業頻頻被“做空”推向負面輿論漩渦形成對比的是,細菌超標、碘超標、亞硝酸鹽超標、金屬污染等問題不斷的國外乳品品牌卻始終置身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之外。
對此,資深乳業專家指出,一直以來,國內乳業市場被國內乳品企業牢牢把持,國外品牌只能從高端奶粉領域切入,并在乳業危機之后擁有了一定的市場話語權。一旦一系列的“做空”成為現實,不僅國內乳業的信譽很難恢復,更將從根本上動搖中國乳業發展的根基,國內乳品企業將徹底喪失市場優勢,乳品市場只能拱手讓人。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國外資本、國外品牌始終希望能夠大規模占據國內乳業市場,早在乳業危機爆發之前,它們就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中國乳業市場。自2008年乳業危機事件之后,國內乳業遭遇信譽危機,國外品牌趁勢加快了“做空”中國乳業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