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衰退將長期化,不平衡的復蘇比平衡的衰退要好。”在中國官方的文件里,我們還很少見到這樣悲觀的表述,外國媒體則用了“很不尋常”加以注解。
這是11月21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中美商貿聯委會上發出的警告。對于類似警告,市場并不陌生,其實很多經濟學家早就提出來了。但由王岐山發出,意義顯然不一樣。
因為此前不久,樂觀情緒還洋溢于北京高層,我們聽到的最多的表述就是:世界經濟目前正處在緩慢復蘇之中。而在短短的半個月之內,中國對世界經濟的態度就發生了逆轉。
對此,不管亞洲股市,還是歐美市場,顯然都受到了這種悲觀判斷的影響,近日來均出現連續下跌的走勢,目前這種情緒還在不同市場繼續蔓延。
“王岐山的警告”究竟隱含了什么信息?又應該如何來解讀這一判斷?這些始終困擾著市場。
樂觀者認為,王岐山的全球蕭條論和不平衡復蘇論,是在為國內貨幣政策的整體轉向作鋪墊,轉向只是時間問題。其中激進者,如匯豐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則大膽預言,財政和貨幣政策很可能會在未來3個月內轉向整體寬松。
悲觀者則重溫了一遍一度甚囂塵上的“硬著陸”論,并給投資者描繪出如下一副恐怖圖景:在不久的將來,信貸危機、房地產危機以及匯率危機將會使中國銀行業遭受沉重打擊,而且不幸的是,這些危機必然會同時發生,而不會以任何其他的方式發生。
我們并不喜歡爭辯,但不管樂觀者言還是悲觀者云,這些看法確實不夠全面,且有失偏頗,甚至有害,我們姑妄聽之。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正確理解?我們認為,首先要明白說這話時的環境,其次要搞清楚當前中國的經濟現實及其需要。
我們都知道,王岐山發表此番言論是在中美商貿聯委會上,而該會召開之時,中美之間已生頗多嫌隙,甚至在很多問題上態度迥異,中國一再指責美元寬松不負責任,而美國則在人民幣問題上大做文章。
但在這次會議以后,雙方似乎又找到了某種共同點,并在一直得不到突破的高技術貿易領域有了進展。會議上究竟發生了什么,是王岐山的警告發揮了作用,還是另有其他妥協,這些我們無法在公開的信息中獲得更多細節。
我們推測,這些都有可能,既然“世界經濟衰退將長期化”,且“不平衡的復蘇比平衡的衰退要好”,那么,中美之間就不該相互抵牾,而是相互合作才對。這從王岐山在同一場合的講話中也可體察一二,他說:“雙方應同舟共濟,推動兩國乃至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
從這個角度理解,王岐山有關“世界經濟衰退將長期化”的警告,顯然有“國際博弈”的需要。但是,我們認為,這話也不僅是說給美國人聽的,也是說給中國人聽的,尤其是說給那些希望重走刺激老路的人聽的。
回顧2008年,之所以不顧各種后遺癥搞出4萬億刺激,一個基本的判斷是,世界經濟應該會很快恢復過來,只是缺少信心,復蘇即使緩慢但趨勢還是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即便速度慢一點,曲折一點,但中國是可以熬到世界經濟復蘇那一天的。這樣中國不但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少承擔痛苦,也可以將艱難的轉型任務及改革大計拖延幾年,而且到時后遺癥也將不治而愈。
真是兩全其美!但殊不知,金融危機之后,還有債務危機,還有貨幣危機乃至經濟危機。看看中國吧,通過刺激,不但沒有解決經濟發展中亟須解決的很多重大問題,而且還產生了更多危險:消費領域的通脹、信貸過度引發的金融隱患及其相關的房地產泡沫,這些都正在不同程度地折磨著中國經濟。
現在,美國赤字深陷兩難,歐債問題懸而不決,國際局勢動蕩不安,中國經濟麻煩不斷,于是各種預期甚至鼓吹再行刺激的聲音又開始此伏彼起。必須承認,不管歐美還是中國,目前都面臨著2008年那樣的艱難抉擇。就中國而言,是繼續老路?還是走上正道?來自官方的聲音非常雜亂。我們認為,“王岐山的警告”已經發出了強烈信號,他說:中國將需要深化金融改革以應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沖擊波。
注意!王岐山在這里用的是“改革”字眼,而不是用“放松”或者“刺激”等字眼來應對衰退,這和之前已經有了根本變化。邏輯非常清晰,既然全球衰退將長期化,那刺激是不管用的,只會像上次那樣制造更多問題,而只有下決心“辦好自己的事情”,才能真正保證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而這個“自己的事情”,按照我們的理解,其實主要就是“改革”和“轉型”,而這也正是當前中國經濟最需要的東西。
當然,改革和轉型,并不是牧歌式的,它必然伴隨著痛苦,也會產生很多機會,投資者必須對此做好兩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