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走訪了北京和上海的數十家金融機構,下周還要去深圳和廣州走訪。這個時點,北方已漸入寒冬,南方也已告別酷熱、涼意漸濃,大江南北的人們又到了歲尾盤點時——回望即將過去的一年,有哪些得失?眺望即將到來的一年,又有何新的打算?
很遺憾,整體上說,機構帶給我們的是悲觀的色調和情緒:對已經度過的300多天,沒有自豪和得意;對即將來臨的365天,缺少自信和樂觀。
對過去充滿愧疚比較好理解。這一年,龐大的公募基金陣營幾乎全軍覆沒,截至11月27日,無一偏股型基金取得正收益,平均虧損18%。私募基金也沒好到哪里去,雖然偶有正收益,但虧損者則讓人更加不忍側目。截至11月14日,納入統計范圍的一共有1253只私募基金,虧損比例高達83%。跌幅超過30%的有13只,最高跌幅超過50%。
如果說由于大勢不佳,沖鋒陷陣的機構投資者們難免馬失前蹄,那么,坐鎮后方的那些運籌帷幄者們結果又怎么樣呢?
請大家記住這些券商的名字:去年年底,申銀萬國預計2011年上證綜指的核心波動區間為2600點~3800點;中信證券判斷市場將圍繞2800點一線震蕩整理;銀河證券對2011年市場總體持樂觀的態度,預計上證綜指核心波動區間為2700點~4000點,波動中樞為3200點,前低后高、震蕩上行的概率較大;平安證券預測年初負面因素壓低股指到2700點,下半年流動性驅動大盤至3800點;國金證券判斷2011年中國的股市將是先抑后揚的牛市格局,上證綜指將在2700點~4200點波動;海通證券說“A股2011年上半年震蕩,下半年股指上行的可能性較大,全年上證綜指在2600點~3500點之間運行”;廣發證券預計市場的底部在2700點附近,下行風險不大。2011年底,上證綜指目標3600點,期望回報率26%。
這些預測值是怎么出來的?人們看到的是,號稱反復研判了經濟形勢、政策指向和資金流向等繁雜的因素,輔以高深莫測的算式和琳瑯滿目的圖表好一番計算,再選一個或豪華氣派或風景秀美的地方,隆重地搞一個策略報告會發布出來的。
人們看不明白的是,大手筆投入人力、物力搞出來的所謂“策略”為什么屢屢謬之千里?2010年底如此,2009年和2008年底乃至更早的時候亦如此。
其實,原因并不復雜,一是慣性思維,二是從眾心理。前者指的是,每一年歲尾的市場走勢低迷或激揚,直接導致機構們習慣性地悲觀或者樂觀看待來年;后者指的是,做策略研判的分析師們,沒有幾個敢于特立獨行地表明是自己的觀點,他們內心深處的算盤是,即使看錯了,只要待在大多數人群里,就沒什么責任,不會因此丟了飯碗。
這兩點特征,并非僅僅體現在券商判市上,也體現在金融機構的經營方略上。
我們走訪京滬兩地基金公司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唉,2012年公司要采取收縮戰略了,市況不好呀,基金賣不出去,宣傳也沒什么用。”
問題是,如果永遠與大眾做同一方向的事情,何時能脫穎而出呢?就算有一日天上掉金塊了,也要看誰家端出的“盆子”大,誰接走的財富才會更多。而鍛造“大盆子”的準備工作,只能放在孤寂的平日里完成。
這方面難得一見的成功案例是上投摩根基金公司。2004年~2005年期間,市場比今日還低迷和蕭瑟,但該公司卻大力推進“千場巡演”活動,“有時候一場活動才來幾個人,但我們堅信這種投入是值得的,一定會有回報的。”——直到如今,說起當時的情況,在上投摩根市場部歷練過的人還覺得獲益匪淺。
回報不久就來了。在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行情中,許多百姓涌入市場卻不知道買誰家基金好時,想起來的是上投摩根,“他們給我講過課,我有印象,就買他們的基金吧。”上投摩根的規模一躍而起,一舉成為上海灘基金公司中的佼佼者。
如今歲尾將至,又到券商此起彼伏發布策略報告時。不少券商已經判斷2012年市場運行空間的上限是2700點;大多數基金公司等機構,已經決定要采取收縮的經營方略應對2012年。
但恰恰此時,希望的種子已經開始發芽。11月的最后一天,中國央行宣布下調存準率,歐美等六大央行亦宣布聯手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歷史規律表明,當機構們集體悲觀時,局面往往開始向另一方向轉變。這一次,會是例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