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兩會”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審議下一年度的發展規劃報告。屆時,GDP、CPI等重要經濟指標的規劃目標都將悉數出籠。不過,在國泰君安前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眼里,被列為經濟發展首要指標的GDP,其實是“徒有虛名”。
在李迅雷轉給《投資者報》記者的一份署名文章中指出,GDP增長率這一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目標,實際上是一個軟約束目標。從GDP目標與執行結果看,各級政府以超額完成GDP增長率作為功績,所以指標定得低,實際完成時又使勁往上拉。
就此問題,經濟學家謝國忠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更是明白地指出,目標定得低最后完成高,是為了讓國人信服?!叭绻麑嶋H與目標值高度一致,大家會認為是統計局造假?!?/p>
而《投資者報》記者在統計歷史相關數據時發現,GDP、CPI的實際值與預設目標確實相差甚遠。從1994年開始政府預定GDP目標至今,除開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GDP未能達成預定目標外,其余年份均遠遠超出,實際完成比預設目標平均高出2.38個百分點;而始于1999年的通脹指標(即CPI),12年來實際值偏離目標值超過50%的年份有一半以上。
現在,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在即。無論實際完成怎樣,無疑貨幣政策、財稅政策都將圍繞明年的經濟指標而定下基調。
GDP目標低,實際完成高
每年人大會議,都要表決通過《政府工作報告》和《關于某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下一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投資者報》記者梳理,從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至今,從全國人大到省、市、縣的人大都是上行下效地套用這種模式。而自上到下各個行政區域的政府部門每年都無一例外地將GDP增長率這個指標列為發展國民經濟眾多目標中的第一目標。
但這個首要目標,卻不是硬約束。
李迅雷認為,這實際上是一個軟約束目標,而類似“節能減排”等排名很靠后的指標,實際上是硬約束目標,可以對政府的政績“一票否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很長一段時間里,各級政府以超額完成GDP增長率作為功績。
從上世紀50年代初到1987年,我國一直是以工農業總產值或社會總產值的增長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1988年至1993年,用的是GNP(國民生產總值)指標,1994年之后才開始用GDP。
《投資者報》記者為此統計了1994年至今的目標與實際完成情況,其結果是,16年間,除了1998年因亞洲金融危機而未達標之外,其他每年都超額完成“任務”。
“九五”、“十五”、“十一五”時期,年均經濟增長(即GDP)預期目標分別是8%、7%、8%,但實際年均增速分別達到8.6%、9.5%、11.2%。據國家統計局最終修訂的數據,2007年我國經濟實際增速為14.2%,超出該年預期目標6.2個百分點。
CPI“報天晴偏下雨”
相比GDP,CPI更不準,其實際值與目標值的差異更大。
自1999年開始,CPI列入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投資者報》記者統計近12年的目標完成情況發現,實際值與目標值偏離度在50%以上的年份達到7個,偏離度20%以上的年份有3個,偏離度最小的年份是2010年,目標值3%,實際值3.3%,偏離度10%。
近年來,關于CPI構成的權重問題備受關注,而國家統計局對CPI的統計工作也經常因為權重問題而受到質疑和責備。公眾以及眾多專家學者都普遍認為,我國CPI中各項權重不合理,造成CPI不能客觀地反映國內物價變動情況,使得通貨膨脹水平的度量失真。
即使是“度量失真”,這個失真的數據也與目標值有著巨大的差異,甚至是南轅北轍。1999年、2009年,CPI目標值均設定為4%,但實際情況完全相反,實際值分別為-1.4%、-0.7%;2007年,設定目標3%,但結果是4.8%,偏離度高達60%。
“CPI本來就不準,統計局是政府開的,自然不好意思弄成一樣?!敝x國忠如此認為。此言盡管過激,但CPI目標形同虛設卻是不爭的事實。
偏離太遠該反思
不管是GDP還是CPI,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的差異長期存在,并無絲毫縮小的跡象。為什么會這樣?
GDP的實際增速總是高于規劃目標,這樣的結果在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看來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早在2010年“中國經濟50人論壇”年會上,楊就坦承規劃編制中存在的不足。
他認為,GDP的規劃指標與實際完成情況差距較大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地方的發展規劃總是先于國家的發展規劃發布,比如,“十二五”的國家規劃要明年“兩會”期間才發布,但地方的規劃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出臺了。一般情況下,地方的經濟增速目標都要高于國家目標,市里的目標又高于省里的目標,就這樣層層加碼,國家的經濟增速目標甚至在有的地區成了必須完成的底線目標。
地方政府都以確保完成地方指標為任務,GDP在地方官員眼里是最大的政績,最后的結果往往是,每一年GDP增速總是超額完成。
盡管從地方到中央的各級政府都把GDP增長率作為首要目標,但年末在評價政府政績的時候,實際執行結果究竟是與該目標越接近越好,還是超出該目標越大越好呢?
有些目標如GDP增長率、城鎮登記人口失業率等,總是完成得比較好;而像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縮小貧富差距、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擴大直接融資比重等卻總是每年都提出,每年都沒有明顯的進展。
對此,李迅雷認為,對于每年都會強調卻總是不能完成的目標,確實應該做評估和反思。
在他看來,經濟發展目標的提出總是主次分明,解決方案面面俱到。但其中缺乏西方定量化的模型分析邏輯,忽視了多重目標函數之間的沖突,這就導致了每年提出同樣的目標,但是實際結果卻與目標離得越來越遠的現象。
楊偉民曾經表示,超速的GDP是用粗放的增長方式換取的,這才是實際遠超目標最大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