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者︱范為 宏源證券固定收益總部首席分析師
■采訪者︱華強 《投資者報》記者
186
2011-12-5
2012年GDP增速下滑應該是個確定的事情,至于到底會回落到什么程度,市場上各種預測分歧很大。
從潛在增長率的角度來看,我國的TFP(全要素生產率)潛在增長率目前已經下滑到8.5%的水平。回顧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歷程,每次潛在增長率的提高都是制度創新的結晶。“80年代包產到戶”、“90年代南巡講話”到“2000年加入WTO”每一次制度創新都大幅提高了我國的TFP潛在增長率,保證了接下來10年的經濟增長。那么,下一個10年,我們的增長動力又從何說起?
盡管金融危機后,我國實體經濟保持了高速的增長,但這毫無疑問是政策刺激、貨幣刺激的結果。如果扣除這些因素,其實TFP潛在增長率是在一路下滑的,因為更多的靠投資、更多的靠房地產,更少的靠技術創新、更少的靠制度、管理創新。具體從三駕馬車的框架來分析,明年GDP增速在8.0%左右。
消費波動相對較小
毫無疑問,投資和凈出口是GDP波動最大的兩個驅動因子。最近20年來,投資對GDP的貢獻最高達到8個百分點,最小只有2個百分點;凈出口的影響則在-3個百分點到4個百分點之間;相對而言,消費的貢獻率在3至6個百分點之間,因此消費的波動相對較小。
目前,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同比增速一直維持在17%~18%的水平。收入分配改革依然是解決消費這一問題的根子。實體經濟增長的收益在政府、企業、勞動者三者進行分配,三者中勞動者所得的增長率依然是最低的,政府的“結構性減稅”依然還是側重在“結構性”這三個字上,企業尤其是壟斷企業的利潤仍然較高,唯一沒有保護的就是勞動者的收入。
盡管這兩年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收入有所提高,但這遠遠不夠。近10年來居民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度持續下降,從1998年的45%左右一路下降到現在的35%左右,已處于歷史低位水平。要實現“十二五”提出的收入翻倍計劃,我們預計2012年將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一年,預計2012年,全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增速會上行至接近20%的水平,對GDP的貢獻大概在3.5個百分點左右。
投資放緩至20%左右
再看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已經高速增長了近3年,明年增速必然會放緩至25%以下的水平。
近幾年的經濟增長絕大部分來自于各地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經濟理論早已證明,相比于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具有不可持續性;同時,政府的投資對民間資本具有“擠出效應”。在金融危機之后,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勞動力漲價、信貸資金很難取得、人民幣升值等等都在不斷地壓縮民營企業的利潤。
作為我國經濟結構重要構成部分的民營經濟,進入實體經濟投資的愿望不斷走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經濟的活躍度。中央政府也早已認識到這一點,今年1~10月份,中央項目投資14260億元,同比下降了8.5%。但是習慣了前幾年大量投資、大手花錢的地方固定資產投資仍然沖動,增速仍然保持在25%-30%這樣的高水平。
但是明年這樣的地方投資難以再現。2012年,地方融資平臺開始進入集中兌付期,一年還本付息大概接近3萬億。地方債務壓力會非常大,大規模的投資持續不下去了。
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包括四塊: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制造業和其他,其占比分別為22%、25%、34%和19%。目前來看,房地產調控的政策風向絲毫沒有放松的跡象,明年這一塊不會有很大的起色。
我們預計,明年在7.5萬億元左右新增銀行貸款的情況下,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投資的放緩,會使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到20%的水平,其對GDP的貢獻大概在5個百分點左右。
出口增速將回落至個位數
最后再來看對外貿易。“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本身犧牲了國家的資源和勞動力,同時龐大的生產制造能力服務于出口,這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卻抑制了國內消費需求,形成了過高儲蓄和巨額經常項目順差。
次貸危機后我國已經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因此,我們在出口增加的月份一定也會加大進口力度,從而使得貿易順差不至于太大。
誠如商務部官員所說的那樣,世界經濟復蘇放緩和下行風險增加,將對中國外貿穩定發展帶來諸多風險和挑戰。從外部看,國際經貿環境更加復雜——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越來越嚴重,美國國債危機和主權信用評級下調,導致歐美社會出現一系列經濟、政治、社會問題,也引發國際金融市場急劇動蕩。近期,OECD國家經濟景氣度的領先指標也反映出外需正在回落。
從內部看,我國企業經營環境趨緊,受原材料漲價、勞動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加大。內外情況均不樂觀,我們預計,2012年的出口增速將回落至個位數,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為-0.5個百分點。
GDP增速8%并不可怕
投資、消費、凈出口明年對GDP的貢獻分別為5%、3.5%、-0.5%,這樣我們預計明年的GDP增速為8%。
我們到底是應該放松貨幣、財政政策再次“保增長”,還是適當放棄一部分經濟增速,調經濟結構,促物價穩定?如果不保,客觀地講,投資和出口的雙重沖擊甚至可能使經濟增速回到8%以下;那如果要保,我們拿什么保,再次放貨幣嗎?
我們認為,貨幣就是“洪水猛獸”,斷不可再放。目前,廣義貨幣供應量M2已經有81.6萬億元,折合成美元約為12.8萬億美元,而美國的M2只有9.5萬億美元,中國早已是世界第一的貨幣供應大國。再放貨幣,我國的M2很快就會到100萬億元人民幣的水平,那時除了要面對通貨膨脹之外還要面對人民幣貶值。
實體經濟增速下滑至8.0%左右將是一個客觀經濟規律決定的必然趨勢。我們認為GDP增速回落并不可怕。按照羅斯托經濟增長五階段的客觀經濟規律,將中國的經濟增幅放緩到次高增速的階段,在這一段時間里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實現物價的穩定回落,才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