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面楚歌來形容公募基金當下的境地,十分貼切。這既體現在公募基金內部的競爭中,也體現在券商集合理財產品、陽光私募、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等對公募基金的巨大沖擊。
有人形容公募基金公司之間的競爭是,“左口袋的錢跑到右口袋去了”,連續四年的資產規模縮水后,各家公司之間的份額爭奪戰已現白熱化。
《投資者報》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1月27日,2010年以前成立的60家基金公司市場占有率分化較大,大成基金公司的市場占有率從去年的3.98%跌至3.6%,下降0.38%,在所有基金公司中降幅第一。
大成的危機除了出自自身外,也折射出公募基金的現實困難。目前,威脅最大的追求絕對回報的固定收益類諸如券商集合理財產品、陽光私募、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等,均對公募基金行業沖擊巨大,直接的體現是這些品種規模穩步抬升,而公募基金持續萎縮。
今年以來,雖然公募基金新發產品接近200只,募集資金超過2500億元,但公募基金總資產下降3500億元,僅剩2.12萬億。
旗下新基金規模縮水迅猛
若以市場份額的變化論英雄,大成顯然在今年輸得較為慘烈。
Wind資訊數據顯示,去年年底,大成資產規模為994億元,基金份額為1027億份,然而時至今年的11月27日,離年度收官僅剩月余,其資產規模降至763億元,基金份額降至986億份,凈值縮水231億元,份額下降41億份。
今年以來,基金發行進入歷史性寒冬,新發基金的平均首募規模大幅下降,今年為12億元,而2010、2009、2008年分別為21億元、32億元、18億元。
大成的發行情況也不理想。
該公司今年發行了4只新產品,共募集47.7億元,包括大成標普500等權重、大成保本、大成內需增長、大成中證內地消費主題,首募規模分別為8.23億元、16.72億元、14.3億元、8.5億元。
4只基金的平均首募規模為11.9億元,基本接近行業平均水平。然而,截至目前,這4只新基金的總資產已大幅下降,僅剩29.8億元。
降幅最大的兩只基金是大成標普500等權重和大成內需增長,前者規模由8.23億元下降至1.29億元,降幅84%;后者規模由14.3億元下降至7.09億元,下降50%。
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業績影響。
大成標普500等權重基金成立于一季度末,截至11月28日,凈值下跌17.2%;大成內需增長成立于6月中旬,5個多月來,凈值下跌8.5%。
業績下滑致持續營銷失利
看得出來,在基金發行環節中,大成并未占到優勢。但基金公司規模要實現增長包括兩種方法,除了新基金發行外,還有老基金的持續營銷。
在持續營銷上,大成做得如何?
目前,大成旗下共有25只基金,大成價值增長、大成藍籌穩健、大成創新成長、大成財富管理是該公司的4根臺柱,年初規模均過百億。
但今年以來,這4只大塊頭基金凈值大幅縮水,對大成的總資產下降拖累較大。目前它們的規模分別降至95億元、113億元、87億元和90億元,4只產品共計縮水123億元。
縮水的主要原因是業績欠佳,截至11月28日,這4只基金分別虧損18%、21%、18%、12.5%,均排在同類基金后二分之一。
除去業績表現不佳外,大成今年曾被舉報公司高管多人同時購買旗下一款專戶產品的消息,亦引發了輿論對該公司治理結構的詰問,顯然,投資者對此采取了“用腳投票”。
今年8月,一名自稱大成基金公司的員工,舉報包括大成基金總經理王顥在內的多名高管,以親屬名義參與申購大成當時發行的“大成景瑞3號靈活配置3期專戶產品(098033)”,且舉報中涉及人員名稱、金額等諸多細節。舉報信稱,大成內部購買的資金總額在1400萬以上。
而《投資者報》記者當時在進一步的采訪和數據整理中發現,由大成股票投資部總監楊建華擔任投資顧問的兩款信托產品,今年以來分別上漲6.8%和4.6%。但同期楊管理的兩只公募基金分別下跌11.8%、11.6%。對大成厚“專戶”、“信托”薄“公募”,引起了部分持有人的不滿(相關報道見《投資者報》8月29日刊發的《大成基金高管被曝自買專戶1400萬 難避利益輸送嫌疑》一文)。
公募基金業四面楚歌
大成市場份額的丟失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公募基金行業的被動。
今年以來,權益類基金無一取得正收益,這也是整個行業資產縮水的主要原因;另外一個原因是,來自行業以外的其他投資類產品的沖擊。首當其沖的是銀行理財產品和信托產品。
據普益財富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共發行個人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約13萬億元,是公募基金總規模的6倍。
去年信托行業迅猛增長后,今年依舊火爆,信托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信托業資產規模達4.1萬億元,較去年底的3萬億元增長了30%。
除此之外,券商集合理財市場以及陽光私募市場規模也在增長,根據Wind數據,今年前三季度,55家券商合計管理資產1400億元,較2010年底的 1161億元上升了20%,陽光私募總規模由去年的1200億元上升至1500億元以上。
只有公募基金規模在下降。
談及原因,銀華基金公司總經理王立新告訴記者,這與當前公募基金產品結構不無關系。
“目前股票型產品占多數,而適合老百姓需求的低風險產品占比較低?!?/p>
王立新認為,這又跟市場整體結構有較大關系,雖然目前債券市場規模也較大,但大部分都是銀行間的國債、金融債,而信用債的市場非常小,而且金融工具也比較缺乏,所以就難以設計出老百姓需求的產品。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重點發展債券市場,“十二五”規劃中也提到了要大力發展債券市場。
《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很多基金公司已將固定收益類產品作為公司的核心戰略,包括早就采取行動的富國、國聯安以及今年才提出這一方略的天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