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小暑大暑的節氣,天氣非常炎熱,濕度非常大,皇帝曾經問過岐伯,岐伯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之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在夏季的三個月里,草木繁茂,大地生物如期秀美。這個時段,天地陰陽之氣互相交合,植物開花結果,人們應該早睡早起,不要厭惡白天太長。心胸開闊,沒有郁怒,從容得體,秀麗雅致,腠理宣通,暑氣疏泄,表現出外在之美,這是對夏天“宜養”生機的呼應。
岐伯告誡人們,調整心態,順應天時,合理回避濕熱。同時也提醒人們:“雙暑時令,濕重氣濁,戒夫婦容止。勿居濕地,以招邪氣。勿露臥星月之下。”在雙暑時段,氣候炎熱,地濕氣重,夫婦也要節制做愛,避免津液消耗。不要居住濕地,躺在地面乘涼或者是野外露宿,避免感受濕邪。
氣候炎熱,人體腠理疏松,宣泄汗液,維持正常體溫。如果日曬雨淋,居住濕地,濕潤過久,浸入肌膚腠理,阻滯經絡,羈留于骨節、臟腑,可以導致體內功能紊亂,陰陽失調,出現濕淫癥候。
脾屬土,主運化,“土御中央四維濕氣,順布長夏之令也。”濕侵于脾,脾失健運,不能清別濁,故見濕瀉或濕痢。濕瀉者則腹痛,瀉下急迫,氣味臭穢,苔黃膩。傳統藥方常用葛根30克、黃芩、黃連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濕痢者則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雜,里急后重,苔膩微黃。傳統藥方常用白頭翁、芍藥、黃芩、黃連、大黃(后下)、檳榔、當歸各10克;木香(后下)、肉桂、炙甘草各6克,水煎服。
古人治療濕重于熱,流傳許許多多的偏方。譬如薄荷:《新修本草》載,治濕重于熱,心腹脹滿,食積不化,煮汁內服可發汗,解疲勞,也可生吃。感受暑濕,周身疼痛困倦,發熱無汗,惡心嘔吐,不思飲食,頭痛如裹,小便短赤者:薄荷鮮全草60克)、石膏60克,(搗碎,先煎)車前草10克,水煎服,每日2~3次。《神農本草經》載,薄荷植物,原分布在江南一帶,故別名為蘇薄荷。相史書記載,蒙軍南下時期,駐在濕地不適應,患了諸多濕熱病,采用薄荷偏方治療,療效頗佳。《活人》記載,治暑熱腹瀉,四肢抽筋,疲乏者用黃連香薷飲(黃連15克(搗碎)、香薷30克、厚樸10克)水煎服;李時珍述:按陸璣儲人疏》記載:香薷、厚樸同用,能治長夏暑濕熱,高熱不退,腹脹腹瀉之災。民間常用來發汗解表,祛暑化濕,利尿消腫;生葛根:《圣惠方》記載,長夏暑熱,濕氣過重,引起頭痛,發熱,用生葛根洗凈,搗汁一盞,豆豉一合,煎剩六分,去渣,分次服,汗出即愈。秦艽;《金匱要略》記載:雨后濕熱發作,周身關節酸痛,行動不便者,用秦艽30克,牛膝、木瓜、川斷各10克,水煎服,每日2次。獨活:顧野王在《玉篇》中記載:濕重于熱,頭痛如裹,口渴煩躁,骨節紅腫疼痛,用獨活15克、百合、葛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每日2次。古代治療濕重于熱的偏方值得我們回味、開發、傳承。
宇宙空曠無物,天地混濁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從此,不論是天地還是人間事物,陰陽相應,無窮無盡。《黃帝內經》記載,自古人與自然界相合是生命的根本,本于陰陽。大凡天地之間,南北東西上下之內,無論是人的九竅、五臟,還是十二節,都與自然之氣相通。我們的祖先任憑這個原理,分析人與自然界存在的規律,提倡天人合一,不能悖逆,不能過極,否則失衡,導致疾病。濕重于熱,就是其中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