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蜀丞相諸葛亮有句名言:“夫治國猶于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舉賢能安邦興國,養神可益壽延年。諸葛亮把治身與治國相提,養神之重要。
祖國醫學認為,神為一身之主宰,統帥五臟六腑。神是人體生命活力和精神活動的總稱,對心身健康關系重大。《維南子·原道訓》謂:“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內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見神的得失,又關系到人的昌亡。“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神是“養生之要”。我國古代醫家在養神益壽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有許多精辟的論述。
調情志 人是有感情的,無論在生活、工作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難免遇到不如己意的事情,而在精神上受到一定刺激。但人又是有理智的,感情沖動的時候,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既要不使其太過,又不使其持入,做駕馭自己情感的主人,而不能恣意任性,縱情發作。過喜要收斂與抑制;激怒要疏導與平靜;憂愁宜釋放與自解;悲傷需轉移與娛樂。要牢記《孫真人衛生歌》:“世人欲知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正意誠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只有養成處事不急不躁,遇一不大喜過望,聞變也不憂思重重的應變能力,才能:“心靜神安,神安則災病不生,福壽永存”。
慎勞神 《壽世青編·養心說》主張:“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樂,應以自然,任其自去。此養生之法也”。這是告誡人們要正確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既不為非原則的無端瑣事而憂慮焦躁,也不為一時得失而牽腸掛肚。如果經常地焦躁不安,患得患失,便會傷神毀志,損精耗氣而亡神。正如《彭祖攝生養性論》說:“汲汲而欲,神則煩;切切所思,神則敗。”《延命金丹》中亦說:“凡欲身之無病,必須先正其心,使其心不妄求,心不狂思,不貪嗜欲,不著迷惑,則心君泰然。”心神泰然,則氣和志達,氣機暢疏,血脈和利,樂無病生。
不貪得 各人經濟狀況不同,生活條件還存在一定差異,只能“量入為出”來安排生活。老子,道德經·四十四章說:“如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知止”,就是人們不受利欲的引誘,不作過分的奢求,這既不是件么恥辱,也不會有什么危害。如果不是這樣,為了享樂而千方百計,日夜鉆營,貪婪無度,只能是心勞力絀,給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負擔,損神折壽。
不患失 每個人由于分工的不同,能力的大小,以及社會的需要,人事的變遷,人的一生境遇,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作為社會一分子,對于個人的地位的高低,榮譽的大小,報酬的多寡,享受的厚薄,如能泰然處之,怡然自得,則對養神十分有益。有人一量失去權位,或先富后貧,則終日憂戚,郁郁寡歡,不能正確對待個人利害得失,則會導致許多疾病,甚至喪生。
尋寄托 《壽親養老新書》說:“凡人平生為性,各有所嗜之事,見即喜之。”龔廷賢《壽世保元》中亦說:“詩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提出發展興趣愛好是消除孤僻郁悶的好辦法。有好琴棋者,有好書畫者,有好古玩者,有好花木者,各經嗜好尋求,自得其樂。充實的業務生活,精神有了寄托,能“樂以忘憂”,修身養性,全神延壽。閑暇之時,到大自然中去欣賞那飛瀑流泉、奇峰怪石、綠樹修竹、芳草異某、蟲吟鳥鳴……使人頓感心爽神怡。良好的心理影響生理,機體各種生命節律與自然相和諧,無形中提高了生命質量、生命的活力,對養神增壽頗為有益。
重養性 古代醫家及養生家都強調“養生莫若養性”。養性,是指加強道德修養。晉代養生家葛洪云:“若德行不修,介長年累月方術,皆不得長生也。”唐代藥王孫思邈也指出:“若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人們只要重視道德修養,嚴于律己,寬厚長期待人,助人為樂,光明磊落,慈悲為懷,不生妒心,與人為善,心理自然處于愉悅平衡狀態,身體機能必然和諧,即可內外不為邪所傷而無病。《內經》也提倡“恬淡虛無”、“清心寡欲”。是說要排除一切雜念,使心地清純如鏡。要求人們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事理通達,心平氣和,勿讓雜念利欲勞心費神。只有做到清心寡欲,沒有過多的貪求,才能減少“妄求”,不為身外之物擾動心神,以此而康泰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