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的內分泌治療在腫瘤的綜合治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內分泌靶器官的腫瘤要與內分泌藥物治療密切相關。因內分泌靶器官的腫瘤臨床表現比較復雜,既有惡性腫瘤的特點,又有該腫瘤細胞所分泌的生物活性產物所致的癥狀和體征。所以,對它們的治療既要針對腫瘤,也要控制此類腫瘤分泌產物過多所引起的多種表現。
現將此類腫瘤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和垂體腫瘤等應用內分泌藥物治療的情況介紹如下。
乳腺癌綜合治療 乳腺癌的綜合治療中手術是起主導地位的,術后是否放療或化療要根據不同病情來決定。但內分泌治療在乳腺癌的綜合治療中是必不可少的,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乳腺癌手術后的病理切片報告已都將乳腺癌細胞的雌激素受體(ER)或孕激素受體(PR)是否表達和程度都標記出來,幫助和指導我們如何更合理的應用內分泌藥物,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常用的藥物有三苯氧胺(他莫昔芬片)、法樂通(托瑞米芬片)、阿諾新(依西美坦片)、瑞寧得(阿那曲唑片)和費隆(來曲唑片)等可以選擇使用。它們可以抑制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從而使體內雌激素水平明顯下降,起到減少乳腺癌術后復發(fā)或轉移的作用,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和提高治愈率。一般要堅持服用4-5年來度過危險期。有資料表明,三苯氧胺可使50歲以下患乳腺癌婦女的五年生存率提高16%,50歲以上婦女提高20%。根據臨床經驗,對絕經后的晚期乳腺癌,已無手術及放化療指征的患者,單用內分泌藥物治療也可起到一定的姑息效果。根據統(tǒng)計資料表明,雌激素受體及孕激素受體陽性的乳腺癌患者預后較陰性者好,用內分泌藥物治療的效果也較陰性者好。但并不是說陰性者應用內分泌藥物治療無效果,因而不需要應用,這種理解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說是錯誤的。國際早期乳腺癌協作組曾報道對75000例乳腺癌患者應用三苯氧胺治療后的隨訪結果,其結論是雌激素受體陽性者十年生存率提高21%,而受體陰性者十年生存率提高11%。可見雌激素受體陰性者用內分泌藥物治療也有一定的作用。三苯氧胺的副作用可使極少數患者的子宮內膜增生,曾見到報道有個別案例發(fā)生子宮內膜癌。故在應用三苯氧胺時最好半年做一次子宮內膜的B超檢查,若出現子宮內膜增生情況可改用其他品種,如法樂通、阿諾新、來曲唑等。來曲唑類藥物的副反應是可使鈣質丟失,有時會出現骨骼或關節(jié)酸痛,此時可適當補鈣以減輕癥狀。總之在乳腺癌的綜合治療中,應用內分泌藥物治療利是遠大于弊的,我們應充分認識它在乳腺癌綜合治療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前列腺癌綜合治療 前列腺癌的綜合治療中內分泌治療是主要治療手段,特別對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內分泌治療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前列腺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對雄激素有明顯的依賴性,當體內雄激素水平低時,對前列腺癌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體內絕大部分雄激素是由睪丸產生的,少部分由腎上腺產生,故將雙側睪丸切除,就可使血漿中的睪丸酮濃度減少90%以上,起到縮小癌腫和緩解癥狀的作用,使前列腺癌患者延緩病程的發(fā)展,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過去傳統(tǒng)的內分泌治療是將雙側睪丸切除,稱為“去勢”手術。由于手術切除雙側睪丸的去勢方法常給患者造成心理負擔以及無法靈活調整治療方案,所以近些年來,已發(fā)展用藥物來抑制體內雄激素水平而達到去勢的目的。如每月皮下注射一針雷諾德(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HRH-a)就是這一類藥物。雄激素主要由睪丸產生外,腎上腺也產生一定量的雄激素,為了較徹底的抑制雄激素,還需要用另一類抗雄激素內分泌藥物來抑制雄激素并與靶器官上的受體結合,使雄激素的水平抑制得更好,目前臨床上應用的每日服用一片的康士得就是此類藥物。另外,還有一種間隙性內分泌治療法,通常是利用藥物去勢一段時間后停藥,等待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上升到一定水平后重新開始新一輪治療。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延長腫瘤對雄激素依賴的問題,另一方面可降低治療成本,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但是,無論采取哪種內分泌治療方法,經過中位時間14-30個月后,前列腺癌細胞逐漸適應沒有雄激素的環(huán)境后會繼續(xù)生長,臨床上可出現反復,PSA明顯上升,此時可根據情況選擇二線內分泌藥物來治療或采用放療及化療,仍能取得一定的療效。
腦垂體瘤綜合治療 腦垂體為重要的內分泌器官,能分泌多種內分泌素。腦垂體瘤多系良性腫瘤,根據有無激素分泌,可將垂體瘤分為功能性(占75%)和無功能性(占25%)二大類。有分泌功能的腦垂體腺瘤包括生長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和促性腺腺瘤等。內分泌藥物對垂體腺瘤的治療有其重要的地位,特別對泌乳素細胞型的微垂體瘤能起到非常好的治療效果。常用藥物為溴隱亭,是半合成的麥角胺生物堿,能刺激垂體細胞的多巴胺受體,從而降低血中泌乳素的水平,能使泌乳素細胞腺瘤縮小,可恢復月經和排卵受孕,也可抑制病理性溢乳。但溴隱亭不能根本治愈泌乳素細胞腺瘤。目前,總的觀點認為,90%以上的垂體泌乳素(PRL)腺瘤患者,無論是微腺瘤還是大腺瘤,都可以用多巴胺激動劑控制PRL濃度,使腫瘤體積縮小,特別對尚未生育的女性患者應首選溴隱亭治療。只有那些對該類藥物過敏或藥物耐受、腫瘤壓迫導致的急性癥狀需要手術解壓的泌乳素腫瘤患者,才選擇手術治療。目前的藥物有短效制劑溴隱亭和長效制劑卡麥角林。服用溴隱亭應逐步增加劑量,直至血清PRL濃度降至正常范圍以內,調整好劑量后長期維持服用。
溴隱亭也可減輕生長激素細胞腺瘤的癥狀,但藥量要大,療效也沒有泌乳素腺瘤好。
賽庚啶是一種S-單色胺拮抗劑。可抑制下丘腦-垂體軸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對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腺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已用作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腺瘤的內分泌治療藥物,但該藥需長期服用。
長效奧曲肽(美寧)及醋酸蘭瑞肽(索馬托林)對生長激素(GH)腺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術前應用該藥物可以迅速降低患者血清GH濃度,減輕患者癥狀,縮小腫瘤體積,為徹底切除腫瘤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此外,生長抑制素類似物還可用于GH腺瘤術后殘余患者,放療后GH濃度尚未降至正常的患者。在國外,很多不能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長期服用生長抑制素來控制腫瘤也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生長抑制素類似物用于促甲狀腺激素垂體腺瘤也可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甲狀腺癌的綜合治療 甲狀腺具有攝取碘并合成、儲存和分泌甲狀腺激素的功能。甲狀腺激素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對生長發(fā)育、組織分化和物質代謝起很大的作用。
甲狀腺癌女性患者較男性多見。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由于甲狀腺癌對化療藥物不敏感,術后應用化療的病例很少。但可輔以放療,因甲狀腺癌對放射線照射還是中度敏感的。在甲狀腺癌的綜合治療中內分泌治療是決不可少的,術后病人都需服用甲狀腺激素來預防甲狀腺癌復發(fā)或轉移。因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是受垂體前葉的促甲狀腺激素(TSH)調節(jié)的。甲狀腺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與促甲狀腺激素密切相關,當甲狀腺激素減少時,促甲狀腺激素分泌就增加,會促使甲狀腺增生肥大,促使甲狀腺癌患者復發(fā)或轉移。所以,甲狀腺癌手術后的患者要服用甲狀腺激素來抑制促甲狀腺激素的分泌,起到保持術后病情穩(wěn)定和減少復發(fā)及提高療效的作用。服用甲狀腺素的量一定要因人而異,要適中,劑量太小起不到防止甲狀腺癌復發(fā)的作用。劑量太高可誘發(fā)甲狀腺機能亢進,出現甲亢的多種不適癥狀。所以,開始服用甲狀腺素時劑量一定要調整好,可測定血清中的甲狀腺激素和促甲狀腺激素水平進行調整,達到相互制約的最好狀態(tài)。至少服用10-20年,最好終身服用。
有關需要內分泌治療的種類還有很多,由于篇幅有限,這里就不再一一列舉了。總之內分泌治療在腫瘤的綜合治療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們應有充分的認識,并一定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