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給孩子服藥是一件“頭大”的事情,不是藥丸太苦,孩子難以服下,就是藥品劑量難以計算精確。因為現在兒童服用的藥品大都是成人藥品,所以會發生孩子服用藥品只需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八分之一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通常家長只能用剪刀分割藥片。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隨著剪刀的動作,藥片往往四分五裂或者彈得不知去向。這時候,家長會犯難:藥片吃得太少會影響療效,吃得太多恐怕引起藥物副作用。
造成兒童用藥匱乏,是因為我國制藥企業,基本上以成人用藥為主,兒童用藥的研發和生產還處于“幼稚”階段,不但數量上難以滿足兒童用藥,而且在品種上也很難適應兒童用藥的特殊需求。目前我國患病兒童人口的比例占總患病人口的20%左右,但在市場上流通的3000多種藥品中,供兒童專用劑型僅60種左右,用于兒童藥品劑型的不足2%。在6000多個藥廠,屬于兒童用藥的專業廠家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尤其是有著雄厚的科研背景,能夠自主開發出新藥品的兒童專業廠家更是鳳毛麟角。
兒童用藥成人化危害大
君不見,由于市場缺乏兒童用藥,所以兒童用藥成人化已是無奈的選擇。但是,若一味地以成人藥物替代兒童藥物,具有很大的弊端。
造成資源浪費 筆者了解到,在兒童藥物中,雖然兒童口服制劑近年來有所增加,但是在針劑和注射液門類中,兒童用藥幾乎是“真空”地帶,只能用成人所用的針劑或注射液代替,由此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如靜脈輸液,目前藥廠生產的靜脈輸液多為500毫升,而兒童所需劑量一般是一二百毫升,醫生開了處方后,護士只能將多余的部分倒掉,然后再配藥。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資源十分有限,許多地區缺醫少藥,醫藥資源的浪費無疑非常可惜。
造成人體危害 由于兒童體質與成人不同,體液比例較成人大,基礎代謝率高,水鹽轉換快,因此兒童對成人用藥更敏感。再加上兒童肝腎等臟器發育不全,解毒排泄功能弱,有些對成人使用安全的藥品,對兒童卻并不安全,有時還非常有害。“兒童酌減”、一片藥片掰成幾份,容易對兒童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因為有些藥品服用少了難以保證應有的療效,服用多了,又會產生毒副作用,違背了用藥安全有效的基本原則。
有關專家介紹,與成人相比,兒童的器官較稚嫩、易損傷,對藥物的吸收和分布與成人有顯著差別,藥物代謝機能低下,因此用藥須十分謹慎。兒童服速效感冒藥,因神經系統和肝臟尚未發育完善,可引起驚厥、血小板減少,甚至損害肝臟,這類成人藥品兒童也不適宜服用;成人用的去痛片中部分成分易使兒童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紫癜;新生兒使用阿斯匹林易在胃內形成黏膜糜爛;感冒通可造成兒童血尿。有些抗生素雖有抑制細菌的作用,但對人體可能引起損害,兒童根本不適宜服用這類成人藥品,如超量或過長時間給孩子使用一些氨基糖甙類藥物,可導致兒童聽力、注意力和生長受影響;四環素可引起牙釉質發育不良和牙齒著色變黃;諾氟沙星可引起負重骨關節組織的損傷、抑制骨骼生長;慶大霉素可致兒童永久性耳聾及腎臟損害;新生兒使用氯霉素和磺胺類可引起灰嬰綜合征和溶血。
另外,在給嬰幼兒服藥時,為了防止嗆人器官的危險,家長常常會把藥片碾成粉末,或把膠囊中的藥粉倒出后備用,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會使藥品的包衣層失去保護、遮味、控釋等作用,有的腸溶片還會對胃造成刺激,損傷胃黏膜。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藥劑科主任李智平指出,不能把兒童當作成人的縮小版。大部分成年人的藥品,兒童是不能服用的。藥物在成人身上的輕微副作用,在小兒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應。兒童藥物的藥效和藥動力學規律與成人不同,其潛在風險不容回避。而長期以來,大多數藥物的劑量是以成人指標折算來指導兒科臨床用藥。
數據顯示,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約為12.9%,新生兒24%,而成人是6.9%。我國聾啞兒童中,抗生素引起的藥物中毒性耳聾已逾百萬,每年新增3萬人。
兒童用藥尷尬相原因多
邁步市場,會有這樣的感覺:商場里兒童用品琳瑯滿目,精明的商家早已意識到“小皇帝”、“小公主”的錢最好賺,家長們在給孩子選擇商品時,往往出手很大,有的一擲千金也在所不惜。那么,同為兒童用品的兒童用藥為何卻受到商家的冷落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制藥企業老總認為,兒童用藥落入尷尬狀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投入多、回報少。兒童藥品的研究開發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需要高額的投入,生產的小批量、多批次、工藝相對復雜,造成生產成本較高。同時,其開發周期較長,利潤較低。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而得到的回報相對較少,因此企業一般不愿意生產兒童用藥。
其次,臨床難度大。在臨床研究上,對于兒童的一些病癥,相應的服藥劑量等缺乏有針對性的、可供查詢的資料,研制的新藥在臨床試驗中需要有志愿者配合,但在兒童藥品的開發中,尋找兒童受試者往往比較困難。有些藥的計量單位標示不明確,只是大約的用量,也使家長難以把握。
再次,生產局限性大。兒童用藥市場本來應該是個大市場,但是由于很多兒童用藥被成人用藥所替代,而兒童用藥作為一種專科藥物,僅局限于兒童,并且兒童患病多集中于呼吸和消化系統等領域,這些藥物都是按季節生產的,企業生產時經常要更換品種。在生產淡季時,容易造成生產能力放空的現象,因此企業不愿意生產兒童用藥。
兒童用藥市場大前景好
面對兒童用藥市場的空白,雖說國內已不少知名企業紛紛進入此領域,但他們都只停留在單一兒童用藥的基礎上,并沒有形成專門的兒童用藥生產及服務體系。相比之下,中外合資企業在進入這個市場中占到了先機。他們在生產工藝、產品精細程度方面占有一定優勢,產品中含有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兒童退熱首選成分,口味也是在做過專門樣本調查后確定的香蕉和桔子口味,適合中國兒童的口味。在劑型上,針對不同年齡分別采用滴劑、溶液和咀嚼片,便于兒童服用。
更令患兒家長稱道的是,合資企業生產的兒童用藥更加安全。現在,為了吸引孩子服藥,大多數廠家都在包裝上動了腦筋,漂亮的外包裝往往能使孩子們提高服藥的興趣,但是,合資企業在包裝的安全性方面略勝一籌。筆者看到,一家合資企業生產的小白糖漿瓶子的保險蓋孩子一般不易打開,因此不易誤服;瓶子不易破碎,因此不易發生意外事情。
為了改變兒童用藥匱乏的狀況,業內人士認為:我國醫藥科研、生產企業及醫療單位應從兒童用藥的安全有效性出發,盡量減少兒童使用成人藥品,大力開發適合兒童劑量的片劑、針劑、膠囊、口服藥等制劑藥品;從兒童的特點出發,注意到兒童器官稚嫩的特殊性,多推出一些適合兒童特點的滴劑、散劑、膜劑、栓劑、噴霧劑等劑型。國產兒童用藥應該逐步擴大市場份額,提高與洋藥相抗衡的能力,成為藥品市場新的經濟增長點。
另外,發達國家在對兒童專用藥品的開發、臨床試驗等方面都有相應政策支持,對藥企給予稅收、專利、市場和研究資助等方面優惠措施。國內還缺乏這樣的政策支持。國家應加強宏觀調控力度,在兒童專用藥品研制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減少兒童用藥成人化的現象,以提高兒童用藥的安全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