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對三四歲的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好玩的、發泄天性的地方,學那么多東西有什么用?”“背唐詩、學數學?那是老師該做的事情,家長的任務就是陪孩子盡情玩耍。”這種“放養”做法代表了一部分精英型家長的觀點。他們覺得,自己的童年或少年因為父母過嚴的管束和沉重的學習壓力,早早失去了童年天真無邪的快樂,因此,他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自由。
可是這種由于“自身缺失”而矯枉過正后的現代育兒觀,卻是讓我們的孩子走到了另一個負面。
代表人物:圓圓媽媽
出生:20世紀70年代后期
童年缺失物:自由
教育主張:不上興趣班、不給任何約束
我的母親可能是那種完美主義者,當年是全市有名的女強人,還得過省級勞動模范稱號,童年給我留下的最多回憶就是寫不完的課外作業和學不完的興趣班。母親對我異常嚴厲,從小要求我要勇敢、獨立、能照顧弟妹。每次期末考試,如果我不能進入年級前十,就鐵定要吃一頓“竹筍炒肉”,寫悔過書。
我4歲就被母親送去學鋼琴、舞蹈、書法、美術,我覺得很不開心。現在一看到鋼琴就想起當年一邊哭一邊練琴的悲慘場面。
現在我的女兒圓圓也快5歲了,什么特長班都沒上過。和小區里其他的小朋友比,簡直可以說是“不學無術”,但她活得很快樂、很自在。圓圓看到隔壁小朋友每周都去上鋼琴課,也曾鬧著要去學。但學了一個月就再也不肯去了。她的鋼琴老師來做了好幾次工作,說圓圓有天賦不能浪費了,我一笑了之。
對于上幼兒園,圓圓也總是興趣不長,至今已經走馬燈似地換了三家幼兒園,還經常逃課。媽媽總是數落我太縱容圓圓,而且擔心她長大后一無所長。我則不客氣地反駁她:“我就是要嬌慣她,就算我的女兒沒有你的女兒優秀,至少她活得很快樂——而且我當年被迫學了這么多興趣班,現在不也是一無所成嗎?”
矯枉過正危害大
因為兒時的教育在自己身上造成種種遺憾,企圖在下一代身上做個糾正,這當然沒錯。但是,有時矯枉過正也會扭曲孩子的心靈。
錯誤1:充當孩子的全能上帝
表現:以為什么都要滿足孩子,以為自己是全能的上帝,對孩子的任何要求,不分析合理或者不合理就全盤答應。
危害:你在制造一個小“憤青”
會給孩子造成只能別人聽從自己、適應自己的錯覺,讓孩子喪失融入社會的能力。而且孩子會變得自私、不懂得關懷別人。長大以后,遭遇挫折時,往往會認為是社會不公,變成一個憤世嫉俗的小“憤青”。
錯誤2:別阻礙他探索世界
表現:小時候爸爸媽媽這也不讓我做,那也不讓我碰。現在我要讓孩子什么都試一試,讓他的天性得到最大的發展!比如,孩子愛上了電腦游戲,但早一點接觸“科技產品”有什么不對?也許他會成為未來的比爾·蓋茨呢,所以無論孩子做什么,都該讓他試試。
危害:沒有敬畏之心的孩子更沒安全感
我們贊同要讓孩子去體驗,探索世界,但不等于不給他任何規則作為參照物。沒有參照物,他就永遠不能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超越自己。當孩子不能在規則和自由之間形成比較,無法了解自己行為的邊界時,反而會通過不停的破壞和挑戰權威來獲得安全感。這樣,你雖然給了孩子形式上的自由,卻扼殺了孩子內心的安全感。
錯誤3:一切順其自然
表現:孩子的成長是個順其自然的過程,很多東西他長大后自然會懂,我們沒必要給他太多條條框框,束縛他天賦的能力。
危害:沒有責任感
孩子的天性需要尊重,但也需要引導。當孩子失去家長的引導時,他會無方向感,而且不知道要如何為自己所作所為造成的后果負責,變成一個沒有社會家庭責任感的人。
教育孩子立規矩
孩子2歲以后就要開始給他建立游戲規則,讓孩子知道自由的邊界,他的探索就有方向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1 對于什么是必須要遵守的規則,家長要心中有數。
2 你要明確地告訴孩子該遵守的原則,違反原則之后會有什么結果。比如孩子如果三次以上把玩具丟得滿地都是就應該接受懲罰,三天內不能玩玩具。
3 規則一旦執行就沒有余地,不能有時候行,有時候不行。拒絕孩子的要求或執行規則時一定要態度堅決、語氣溫和語言簡潔。
4 與孩子在一起時,要全神貫注;和孩子說話時,要專注地看著孩子的眼睛,不要眼神游移、東張西望。
5 非原則性的事情,在孩子沒發脾氣哭鬧之前,盡量滿足他。
6 如果孩子發脾氣了,要盡量少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你可以走開,等孩子自己平靜下來,再講道理。不過,切記,少跟孩子講大道理。
當孩子犯錯誤時,很多家長喜歡苦口婆心地去教育他,比如說,爸爸媽媽掙錢很辛苦,但你亂丟東西,浪費飯菜,你這是不珍惜爸爸媽媽的勞動成果,你吃蘋果時自己總是挑大的,這是很自私的行為……其實對于孩子來說,這些大道理他們往往無法理解。規則就是規則,自由不是無限制的,必須得有行為規范。對于3歲左右的孩子,你講明這點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