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酒品種很豐富,元朝有本《酒小史》,就列舉了106種酒,琳瑯滿目夠開博覽會的了。宋朝的文學(xué)家陸游在《老學(xué)庵筆記》中提到過,唐朝人喜歡喝赤酒、甜酒、灰酒,但這些酒是什么樣子,他也說不明白。他還提到了唐朝一些詩句來佐證,如:“琉璃鍾,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如:“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如:“酒滴灰香似去年……”不過宋朝也有宋朝的美酒,陸游說,皇宮中的御酒,叫薔薇露,皇帝賜給大臣們的酒,叫流香酒。
明朝南京的士大夫們,風(fēng)靡喝一種淡酒,名字叫易酒。這種酒對于專業(yè)人士來說,太不過癮了,真正好喝上幾口的人,都喜歡喝明流,明流是釅酒,勁兒大。喝明流的,經(jīng)常擠兌喝易酒的,見面就問:“易酒有什么好處啊?”那位就答:“有三大好處,喝的時候不醉,睡覺時不纏頭,明天早晨醒了不難受。”喝明流的接上茬兒了:“你要追求這個,干嗎不喝兩盞湯?”
明朝有位文學(xué)家兼史學(xué)家王世貞,號鳳州,他喜歡自己釀酒。這位先生有酒興,無酒量,所以釀出的酒特別寡淡,叫做“鳳州酒”。可架不住王先生名望高,大家都以弄到一壇鳳州酒為榮,這酒還成了送禮佳品。后來,終于有人說了實話。這位叫秦湛若,有人送了他兩壇鳳州酒,他打開蓋子嘗了一口,對送酒的人說:“拿錯了吧?這不是惠山泉么?”這句擠兌淡酒的刻薄話被記載在《雪濤小說》中,想必當(dāng)時的文人,提起這個段子都樂不可支。
不過,自釀酒的確是古人酒文化的一大特點。但凡有點家底,又喜歡風(fēng)雅的人,多在家中自釀美酒,作為宴請和饋贈的上好禮品。清初的官員王士禎,就在《分甘余話》中講,某年冬天,他得到了朋友送來的自釀美酒。隨著酒來的,還有一首詩:黃流初壓室氤氳,親貯陶瓶遠(yuǎn)寄君。非向故人夸酒旨,醉鄉(xiāng)風(fēng)味欲平分。這首自釀酒詩讓王士禎大受感動,回復(fù)道:白家烏帽重屏里,初試紅泥小火爐。恰是陵州酒船到,不愁風(fēng)雪壓屠蘇。一唱一和,都是自釀酒勾出的雅致。
古人用自釀酒招待客人,喜歡夸張地說:“我要傾盡家資招待你。”陸游說,這句話原本出自晉朝,就是傾盡家資釀酒,再拿酒招待人。后來韓愈說過“有賣直須傾家資”,黃庭堅說“欲傾家以繼酌”,都是這個意思,而不是直接給客人錢——也沒那么喝的啊。
古人喝酒的另一個習(xí)慣,就是對著花喝酒,這樣才有感覺。花與酒,是密不可分的兩樣?xùn)|西。在唐朝的長安,每到春天花開,游人仕女就要出游,見了花立刻停下來,擺酒賞花。這個習(xí)慣一直持續(xù)著。到了宋朝,歐陽修貶官來到滁州,環(huán)滁皆山,他干的頭件事就是讓手下的謝判官去山谷里種花。謝判官問種什么花合適,歐陽修寫道:“淺紅深白宜相間,先后仍須次第載。我欲四時攜酒去,莫教一日不花開。”看,栽花還是為了喝酒方便。喝出狀態(tài)了,才能寫出《醉翁亭記》。
老被貶官的還有蘇東坡。元祐七年正月,被貶官的蘇軾來到潁州。有天晚上,月色明朗,堂前梅花盛開。他心愛的女朋友王朝云說:“春天的月色比秋天的月色好呀,秋天的月色令人心中凄慘,春天的月色卻感覺和悅。有月有花,不如叫朋友們來喝酒吧。”蘇東坡高興極了,夸獎王朝云:“這是詩人才說得出的話,我還真不知道你會寫詩啊。”那天,老蘇一掃胸中塊壘,酒澆透了,還從王姑娘的話里得到靈感,寫道:“春庭月午,影落春醪光欲舞。步轉(zhuǎn)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清風(fēng)薄霧,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只共離人照斷腸。”
明朝禮部尚書于慎行退休后隱居家中,寫了部《谷山筆塵》,其中記載,他有個好朋友楊巍,喜歡到處搜羅石頭,家里的石頭都堆成小山了。楊巍喜歡和石頭喝酒,每一種石頭,澆杯酒,自飲一杯。這種喝法叫于慎行煞是羨慕,家里沒石頭啊,就種了二十多種菊花,每個品種,澆一杯,自飲一杯。二十多杯喝下來,就醉了。
自釀加對花,古人的雅致,恐怕現(xiàn)代人很少能享受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