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北京城市居民建筑節能生活方式,通過問卷調查,從習慣性行為和非習慣性行為分析北京城市居民建筑節能生活方式的現狀,找出城市居民建筑節能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增強城市居民建筑節能意識和改善城市居民建筑節能生活習慣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生活方式 建筑節能意識 習慣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6—034—03
“十二五”期間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和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能源緊張仍然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節能減排刻不容緩,而建筑能耗約占到全國終端總能耗的27%,因此建筑節能是今后節能減排工作中的重要一環,不容忽視。本文通過社會問卷調查,對北京城市居民建筑節能生活方式進行調查,旨在通過透視目前北京城市居民建筑節能生活方式,了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建筑能耗問題,為增強城市居民的建筑節能意識和改善城市居民的建筑節能生活習慣提供建議。
一、北京城市居民建筑節能生活方式現狀
本次調查采取分層隨機等距抽樣方法,發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10份,其中男性占比48.2%,女性占比51.8%;18歲以下占比3.6%,18到25歲占比38.2%,26到30歲占比23.6%,31到35歲占比10.0%,36到45歲占比8.2%,45歲以上占比16.4%;大專以下學歷占比25.5%,大專學歷占比16.4%,本科學歷占比48.2%,碩士學歷占比7.3%,博士及以上學歷占比2.7%。問卷由五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城市居民建筑節能行為調查,第二部分是城市居民對能源潛力及未來建筑節能的看法調查,第三部分是被調查的城市居民的基本資料。通過SPSS數理統計軟件進行分析,了解當前北京城市居民建筑節能生活方式現狀。
1.建筑節能意識現狀。建筑節能意識是指居民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對節約建筑耗能問題的主觀認識和基本態度,屬于生活方式的范疇。
本論文通過8個問題來集中反映目前城市居民的節能意識狀況,調查結果顯示:34.5%的調查對象對建筑節能沒聽說過;僅有不到一半的人在買房時會考慮建筑節能效果;約1/3的人不知道節能建筑與一般建筑的區別;居民獲取節能信息的途徑主要是通過網絡和報紙、雜志;60%的人愿意節能改造,還有33.6%的人視情況而定;大部分的人將建筑節能帶來的好處歸結為節省開支和環境舒適,很少有人會考慮建筑節能的長遠利益和滿足感;82.7%的人都會留意節能常識但很少有人記得嘗試著實踐;63.6%的人都不會在裝修時考慮保溫材料。其中最為典型的三個問題分別是“在以前買房時是否考慮建筑節能”、“是否愿意進行節能改造”和“建筑節能帶來的好處是什么”,此三者分別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角度反映了城市居民的節能意識。
對于第一個問題僅有不到一半的人以前購房時會考慮建筑節能;對于是否愿意節能改造,雖然60%的人愿意,但是通過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我國節能建筑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比例不到5%。因此很多人對節能改造只是停留在空想狀態,真正的實踐意識并不強;對于建筑節能帶來的好處只有少部分人會從長遠角度思考。總的來講,北京城市居民基本都有一定建筑節能的意識,但真正的實踐意識并不強。
2.建筑節能行為現狀。對建筑節能行為的調查主要通過習慣性行為(即日常頻率較高的節能措施,如日常的用水、用電習慣)和非習慣性行為(即日常頻率一般的節能措施,如是否使用節能產品等)兩方面來考察,針對前者和后者分別設計了10個和7個問題進行調查。
(1)習慣性行為。一是用水習慣行為分析。調查主要通過兩個問題的設計對用水習慣進行了考察,結果如圖1。
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家庭用水再利用的人不到40%,而認為有必要避免流水洗東西的人比例還不到30%,可見大部分居民的節水行為并不理想,存在浪費現象。尤其是北京及華北地區其它地方,冬季熱水供應耗能大,如果用水行為鋪張浪費,就會造成建筑耗能的增加,與建筑節能的理念背道而馳。
二是用電習慣行為現狀。對于用電習慣則主要是從8個日常性的習慣性行為來調查,其結果如圖2。
從圖2反映的數據來看,居民除了對空調、電視和電冰箱等大功率耗能電器的節能行為比較注意外,對小功率電器的節能行為比較消極,尤其是電燈的使用。因此,居民的用電節能行為還僅僅是考慮到成本的問題而控制大功率電器的使用,意識還沒有上升到建筑節能的高度來對家用電器進行合理的管控。
(2)非習慣性行為現狀。非習慣性節能行為主要是從家庭節能工具的使用情況來進行分析,具體而言就是各種節能工具在調查對象中的使用情況,如圖3。
由圖3很明顯可以看出,節能燈和節能水龍頭的使用比例最高,均超過85%,其次是變頻空調的使用比例相對較高,其它各種節能電器的使用比例偏低。其中的原因:一是節能電器的使用比例主要受成本因素和生活需求程度的影響,因此對于節能燈和水龍頭等成本低收益快的節能工具使用比例高,由此可見市民在節能行為的選擇上比較理性,往往選擇低成本的節能工具;二是在小區中經常有節能燈、節能水龍頭的宣傳使用,并且政府推廣價格低廉,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節能燈與節能水龍頭的使用比例;三是“中國節能認證”和“能效等級”先應用到的產品就是綠色照明產品、水龍頭、空調、電冰箱,再逐步發展到其他產品上;四是城市居民對節能產品和節能標識的不了解所致。總體上來看,北京城市居民的非習慣性建筑節能行為現狀不容樂觀,節能電器的使用比例不高。
二、北京城市居民建筑節能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北京城市居民建筑節能生活方式現狀的了解,建筑節能生活中依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1.建筑節能實踐意識不強。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北京城市居民基本有一定的建筑節能意識,進一步對居民建筑節能行為習慣做單因素方差分析。通過方差齊性檢驗,確定可以進行方差分析的變量是飲水機不用時是否處于保溫狀態、是否積極采取空調省電措施、睡覺時是否開空調、家庭用水是否再利用和晚上經常開幾盞燈。方差分析結果如下:
方差分析表中,飲水機不用時是否處于保溫狀態和睡覺時是否開空調的P值大于顯著性水平0.05,所以接受假設,即有節能意識和無節能意識的城市居民在這兩種行為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剩余幾種行為的P值小于0.05,拒絕假設,城市居民有節能意識和無節能意識在這幾種節能習慣行為中存在顯著性差異。借此可以說明居民的建筑節能意識只是部分流于表面,并沒有付諸實踐。
2.城市居民缺少建筑節能行為習慣。調查中發現較多的城市居民的建筑節能行為習慣是無意識的行為。比如電視機不用時電源處于待機狀態、電冰箱沒有設為節能模式,只有小部分人群的行為是有意識的建筑節能行為,多數人不僅欠缺建筑節能意識,而且不知道采取建筑節能行為后能帶來的效益,因而沒有養成較好的節約能源的行為習慣。
3.節能產品使用比例不高。在非習慣性建筑節能行為調查中,大型家用節能電器使用比例低,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成本的限制,導致居民在節能產品的選擇上存在局限;二是大部分城市居民并不知道使用了節能產品和不使用節能產品的區別是什么,從表面看不到它們的長遠效益,因此僅憑市民主觀的行為來改善建筑節能還遠遠不夠。
三、改善城市居民建筑節能生活習慣的建議
1.進行宣傳教育。針對城市居民建筑節能意識不強,節能知識欠缺的現狀,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善。(1)公益廣告宣傳。由政府出面,邀請一些當前在城市居民生活中頗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參與以“樹立建筑節能意識,培養節能行為習慣”為主題的公益廣告宣傳,投放到各個社區、大型商場、地鐵、旅游景點等公共場所,正如當前“低碳出行,綠色環保”的廣告一樣,而這八個字現在已經成為人們隨口就來的語言,在影視劇里都有出現,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2)中小學和大學開設節能相關課程。以上課的形式在中小學和大學開展節能行為教育,每年級開設幾個課時的節能教育課,每年增設一個節能宣傳周。在節能宣傳周里,班級召開以“節能生活”為主題的班會,同時加強學校與附近社區、企業的關系,方便學生開展節能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節能意識和學習節能知識,掌握節能技能,養成節能習慣。(3)社區節能宣傳。在社區開展節能宣傳,普及居民的節能知識,比如使用同種功能的節能產品和非節能產品,相比一年所需要的支出是多少;家用電器待機是否耗電;一度電在家里能做什么;節能改造效果等。通過普及這些節能知識,讓居民從數據中看到建筑節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好處。
2.政府制定優惠政策。對于節能產品和技術供應商,政府應該對其節能產品和技術根據實測節能效果,通過效果分級,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比如減少稅收、優惠貸款等政策,達到三個效果:一是增加供應商生產節能產品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二是激勵供應商不斷開發創新,能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出更加節能的產品,這樣選擇的居民就越來越多;三是促進新的供應商加入到開發節能產品和技術的隊伍中。對于選購節能產品的消費者,政府可以根據選購產品的能效等級獎勵消費者能效補貼,這樣能讓更多城市居民使用節能產品,而目前的“節能惠民”產品只限于部分有能效等級的產品,這就需要采取建議三。
3.完善節能產品認證標準。隨著時代和人們思想的進步,越來越多新能耗產品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就需要與時俱進,擴展劃分和認證范圍,對持續發展的新產品進行能效等級的劃分和制定相應的節能標準認證,以此促進節能產品的推廣和使用。
(此項研究是11JGB032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資助項目)
(作者單位: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第一作者簡介:李英子,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消費者行為、市場營銷、房地產經濟北京100044)
(責編: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