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解決的問題。文章以紡織類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紡織類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從而提出完善紡織類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建議。
關鍵詞:上市公司 環境信息 披露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6—080—02
紡織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國務院2009年審議通過《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從市場統籌、技術改造、財稅金融等方面全方位地支持紡織行業在國際競爭中的發展。同時,紡織業屬于重污染行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可能產生影響周邊地區人民健康水平的負面影響。屬于重污染行業的上市公司是我國環境信息披露研究的主要對象,紡織業也不例外,其上市公司在環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較多的問題。
一、紡織類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環境信息披露的數量水平有待提高。紡織類上市公司在經營活動中不可避免地會對周邊環境產生一定程度影響,特別是主營紡織、印染的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成為社會主流的今天,重污染行業中的眾多企業已經逐步認識到自身所負的環保責任與社會責任,著手推進環境信息披露工作。雖然紡織類上市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在各媒介中披露企業環境信息,且披露的數量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但披露的總體數量水平依然不高。大部分企業披露的環境信息,只有簡單的文字性描述,信息字數少,多具正面性,實用性較低,難以滿足利益相關者根據披露信息對企業環保工作、業績等狀況作出客觀有效評價的需求。
在滬深兩市紡織類上市公司中,使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環境信息系統性披露的只有少數;在企業招股說明書及年度報告中也沒有實現環境信息100%的披露。這個結果與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提出的使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環境信息披露,以及“在2010年底全行業中建立企業管理體系CSC9000T的企業達到500家”和“按照綱要進行社會責任發布的企業達到100家”的目標,仍有數量上的較大差距。
2.環境信息披露的質量水平欠佳。雖然在行業和社會的共同推動下,紡織類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的自愿性從2008年開始有所提高,但是企業在信息披露模式與方式的選擇上,仍較多地偏向從簡披露,進而導致環境信息披露的質量水平欠佳。在樣本紡織類上市公司中,披露環境信息的主要模式是招股說明書模式和財務報表附注模式,主要方式是以披露定性信息為主,定量信息為輔,尚沒有形成企業獨立披露的環境信息披露體系。在這樣的現狀下,企業間環境信息的披露水平參差不齊,涉及內容范圍較廣,又相對零散,缺少詳細的貨幣量化信息和非貨幣量化信息等實質性內容,信息有用性低,難以進行企業間橫向與縱向的比較。所以,相比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超過90%的企業采取環境信息獨立披露模式以及較廣泛地使用量化信息進行披露的現狀,紡織類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質量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3.環境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較低。我國紡織類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缺乏企業環境會計、環境審計方面的輔助性支持,導致信息可靠性較低。例如,在環境會計理論上,已經形成了較完善的環境會計核算對象,但是在紡織類上市公司的企業財務報表中無一實際使用該理論成果,大多是在財務報表附注或董事會報告中對環境信息作出定性化或貨幣量化方式的簡單說明,沒有在財務報表中增加獨立的環境會計科目進行核算與披露;在環境審計方面,也沒有在審計報告中特別披露對于環境項目的審查和鑒定聲明。與此同時,紡織類上市公司通常會對自身的環境信息進行選擇性披露,披露較多的則為企業正面信息。例如上市公司會較多地詳細披露企業在“營業外收入”中獲得環保方面的“政府補貼和獎勵”,卻較少披露企業因違反環保規定或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所支付的“環保費”、“排污費”等“營業外支出”明細內容。這些企業負面信息的隱藏,不利于建立行業層面及社會層面上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任,不利于發揮環境信息披露環節所應起到的合法性管理作用。由此可見,紡織類上市公司環境信息的披露,缺乏政府和企業外第三方審計等外部有力、規范的監督,信息可靠性至今依然較低。
二、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
紡織類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會對證券市場的進程發展、企業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等,造成更多的負面影響。
1.不利于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在制度完善的證券市場上,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會一定程度對企業價值產生影響。然而,紡織類上市公司在環境信息披露上存在的正面性披露、披露缺乏實質性信息等問題,阻礙著信息通過資本市場來正常影響證券市場中的企業價值。一方面,社會各方的利益相關者無法獲得高質高量的環境信息等其他企業信息,難以對企業經營現狀作出全面分析與評價,以支持其投資或撤資決策;另一方而,證券市場披露信息的長期不完善,又將導致政府部門、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對于環境信息缺少認知,進而降低了上市公司披露相關信息的合法性管理作用,增加了投機倒把、非法哄抬股價等不良現象在證券市場中的產生。可見,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問題,將不利于紡織類上市公司股價的正常波動,不利于證券市場的良性競爭。
2.不利于企業兼顧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紡織類上市公司在環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缺少定量信息披露、信息可比較性差等問題,不僅僅是不能滿足利益相關者對企業進行深入了解的需要,還會減少企業自身對環境信息的監督與管理,進而影響企業的長期經營。具體說來,在環境問題日益凸顯、自然資源日益短缺的今天,企業積極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優化產品模式、推行節能減排項目、加大環境投資等行為,是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但是這些行為都需要基于企業對自身環境信息的有效分析與總結。如果缺少相應的支持性信息,管理層將無法真正了解企業在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上的現狀,這不利于企業開展資源效益的優化工作,不利于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同時提高。
3.不利于政府推行可持續發展目標。如果紡織類上市公司等重污染行業企業不能較好地披露其資源消耗、節能減排、三廢污染及治理情況等環境信息,政府相關管理與執法部門就不能在有限人力物力財力的情況下,對企業所履行的環境責任進行全面監督與評價,也無法迅速制定出更為合理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來開展進一步的規范工作,從而實現環境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另外,紡織類上市公司刻意隱瞞的負面環境信息,也可能致使政府對環境問題的治理狀況盲目樂觀,從而延誤對策制定時間,對周邊環境產生潛在影響。需要提醒的是,政府部門人員在對企業環境信息進行監督之余,也應超越單純地審閱文字資料,深入企業實地基層,對其具體的環保工作進行切實考察。
三、完善紡織類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建議
(一)加強環境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
1.繼續推進環境會計理論研究。我國學術界應該積極學習國外發達國家在環境會計理論探究中的經驗與教訓,特別是走在研究前端的美國、日本和英國等發達國家,吸收其研究成果中適合于我國國情的理論,并將進一步發展與驗證,使之成為切合我國企業現狀的理論成果。并且,環境會計并不是僅僅涉及會計學與經濟學兩類學科,還交叉關系到經濟學、社會學、生物學等其他學科,這需要各領域的學者加強學術交流,來共同推進環境會計理論的前沿研究。
2.強化環境信息披露的實務研究。從當前環境會計理論發展的現狀看來,我國環境會計理論研究已經日趨完善,相比國外發達國家在推行環境信息披露過程中更為不足的是相關的實務研究。即在推進環境會計的理論研究同時,還應該強化環境信息披露的實務研究,分析與檢驗理論在企業運用中與實際的貼合度,推斷出實務中依然存在的問題,進而得出相應在理論或實務方面的改進措施,以真正實現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研究目標。由此可見,加強教學機構與科研機構和產業部門之問的信息交流,建立紡織類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試點企業,將會成為促進環境信息披露實務研究的有效途徑。
3.完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制度研究。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初步建立一系列有關環境信息披露的制度,但是從紡織類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現狀來看,仍有許多路需要走。只有將環境信息披露方面成熟的理論與實務研究成果升華為國家相關部門的法律法規,并強制性推行,才能真正有效地規范與監督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于此同時,需要將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不斷細化,例如針對不同行業切實制定出環境信息披露的具體內容、模式和方式等,這將促進環境會計體系的建立,有利于社會各方對企業披露的環境信息進行橫向與縱向的比較,以實現信息披露的目標與作用。
(二)加強對環境信息披露的宏觀監管
1.強化政府環境立法與監督。政府是推動企業加強環境管理強有力約束力量,應充分發揮政府立法在環境信息披露進程中的主導作用。通過強制性法律法規的制定與監督,使紡織企業更為明確自身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環境責任與社會責任,明曉其在環境信息披露的各個環節中的具體評價標準,制定出符合政府意愿的企業環保方針,環境信息披露中強制性因素的上升將有利于企業依法制定出更為完善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環境會計制度、企業環境目標等,迅速提升企業層面上的環境信息披露水平。
2.完善社會第三方審計。與環境會計相對應的環境審計在理論研究上更需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并將研究成果推廣到企業實際運營管理中,在審計報告中體現出相應環境項目的審計。例如,在審計紡織類上市公司時,需要特別重視此類重污染行業企業在污水處理、節能減排、環保投資等環境項目的履行與落實情況等。逐步引導和構建以注冊會計師審計為核心的環境信息披露監督體系,將環境會計及環保知識等內容納入到注冊會計師的后續教育中,引起社會與企業對環境會計、環境信息披露管理的共同重視,這樣才能使環境會計體系走向完善,從而最終保證環境信息使用者的權益,以及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三)落實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工作
1.提高企業的環境管理水平。紡織類企業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自愿性有待進一步提高,這需要首先從管理高層出發制定出企業更為完善的環保方針、戰略、項目計劃等具體措施,不斷探尋科學合理的環境管理措施,從宏觀上指導整個企業開展環境會計工作。同時也應在年度末及時展開環境績效考核、環保項目進度報告等反饋性措施,以此評估和調整企業環境管理J:作,并實施關于環保工作的內部獎懲措施,以此激勵每一位員工,增強環保意識,提升環境工作在細化中的有效性,進而提高企業整體的環境管理水平。
2.提升企業會計和內審人員的素質。紡織類上市公司應積極組織企業內部的會計和審計人員關注環境會計、可持續發展等與環境相關的交叉領域學科的繼續學習,積極將環境會計的相關理論內容落實到企業日常會計管理當中,并對企業環境信息出具獨立的計量、審計與披露,如將環境會計科目加入財務報表,出具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環保項目的內部審計等,使企業在相關人員更新傳統會計知識后,更加有效地幫助企業提升環境信息披露水平,讓披露的模式、方式以及內容等方面不斷正規化、系統化,以便更好落實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提H{的環境信息披露要求。
(四)培養與提升公眾對環境信息的關注度
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的自愿性很大程度取決于公眾對于環境信息的關注度。而在我國,公眾對于上市公司環境表現的關注意識尚不明顯,在證券市場上起到的合法性管理作用也十分有限,因此在社會中除了強化環境信息披露方面的學術研究、政府與企業的管理,還應該努力培養與提升公眾對環境信息的關注,發揮公眾的力量來規范與促進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只有社會公眾提高了關注環境信息的意識,才能讓環境信息披露對企業的合法性管理作用更加顯現。具體而言,當利益相關者在關注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通過上市公司披露的環境信息也關注其環境效益,這意味著公眾對上市公司的環保行為和業績等進行同時的全面分析和評價。這將一定程度上使有著優質環保行為與良好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的上市公司更加得到公眾的喜愛,證券市場上該上市公司的股票買入量將隨之上升,這會長期提升企業價值,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融資與進一步發展。同時,環境信息在公眾關注下發揮的合法性管理作用,將促使資本市場上其他的上市公司順應潮流完善自身環境信息披露,這對規范市場整體的環境信息披露,進而在社會層而上建立公眾參與并監督的環境信息披露機制也是有好處的。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學院浙江杭州310012)
(責編: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