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服務型大學是以本科教學為主,根據條件和需要適度進行研究生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以服務地方為宗旨,培養地方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產出地方需要的應用性成果;大力開展以滿足社會需要為目的的各種服務活動,形成為地方全方位服務的體系。
關鍵詞:地方高校 分類 定位 教學服務型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6—113—03
教育部《中國教育概況》統計顯示,截止2010年,我國共有各類高等學校2723所,其中,普通高校2358所(含獨立學院323所),成人高校為365所;本科院校1112所,高職(專科)院校1246所;中央部門管理的高校為111所,占4%,其余高校管理權限都在地方,占96%。數據表明我國已經擁有一個龐大、復雜的高等教育體系,占絕大多數的地方高等學校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2011年,教育部長袁貴仁在談解決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問題時,也表示如果每個省的高等教育全都辦好了,中國的高等教育就辦好了。
我國教育部門曾根據特殊需要對高等學校作出過分類,上世紀末,研究者開始嘗試從不同維度創建高等學校分類,建立了不同形式的高等學校分類標準和分類體系,取得一些研究成果,行政行為和研究者的分類對我國高校分類的發展與完善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也暴露出諸如分類籠統、依據不一致、類型覆蓋不全、未能充分體現大學職能等一些局限性,歸根結底是不能真正體現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與辦學實力,不能完全適應我國高等學校呈現出的多樣化、復雜化特征。同樣,頗具影響的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分類也有待進一步的完善和優化,如其“教學型大學”就囊括了很大的一個群體。這一高等學校群體發展參差不齊,層次復雜,既有歷史悠久、教學成熟、科研具備一定實力的,也有一切尚不規范和成熟的新建本科,既有地方高校,也有民辦教育等,都千篇一律地定位為“教學型大學”,不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高級專門人才多樣化的需求,也違反教育的外部關系規律。過度教育與學非所用勢必成為定位的最大弊端。
一、教學服務型大學概念
2007年,華中科技大學劉獻君教授首次提出建設教學服務型大學的構想,以本科教學為主,根據條件和需要適度進行研究生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以服務地方為宗旨,培養地方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產出地方需要的應用性成果;大力開展以滿足社會需要為目的的各種服務活動,形成為地方全方位服務的體系。
本文將教學服務型大學定義為:將全國大學(不統計研究型、研究教學型和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科研得分降序排列,從大到小依次相加,其中本科各專業第一名、研究生各二級學科第一名、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大學先行計算,至得分累計超過被統計大學科研得分的61.8%為止,各個被加大學是教學服務型大學。這是根據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類型進行的定義,目的是使教學服務型大學與其它類型構成統一的整體。
二、教學服務型大學內涵
教學服務型大學的內涵是以教學為中心,以育人為根本,以服務為宗旨,堅持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并重。通過強化服務功能,構建起與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需要緊密結合的服務型辦學體系;通過服務的途徑,著力提升辦學質量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增強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這里的服務是對教學和科學研究大學職能的延伸。地方高校要真正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必須樹立教育服務本位的思想,確立教學服務型的辦學類型定位,為區域經濟與行業發展提供最緊密、最直接、最有效地服務。這里的服務本位是指學校充分發揮大學各項職能,將服務社會和服務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并以此來組織和配置校內資源。突出現代教育服務理念和服務本位思想,是教育服務、服務科學和服務經濟的集中體現。
三、教學服務型大學定位
1.構建全方位服務體系。《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深入轉型,尤其是我國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給地方高校帶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機遇。
教學服務型大學為社會服務的辦學宗旨與黨和國家對高等學校的要求切實相吻合,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就首先要辦讓地方滿意的教育。把學校的生長點牢牢建立在地方的基礎上,服務地方,依靠地方,依托地方,深化辦學理念和辦學指導思想,主動面向市場,樹立競爭觀念和服務社會意識,才能實現服務社會與學校發展的良性互動,才是教學服務型大學的立身之本,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學服務型大學要構建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方位服務體系,發揮區位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認清自身發展的鮮明地域性、社會需求的多樣性以及服務的劣勢性,發揮自身特色與優勢,遵循藍海戰略,瞄準地方需求,差并發展,找準服務社會與自身發展的“結合點”,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一體化道路,以服務和貢獻開辟自身發展新空間。強化服務地方意識、積極主動地融入地方發展是前提;科學合理定位、務實自身實力是基礎;構建有效的服務制度和機制是保障;搭建產學研平臺、校企合作平臺等提供多樣性服務是途徑;發揮特色和優勢學科的引領作用、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提升科學研究能力是關鍵;深化教學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是根本。從而在服務和貢獻中鞏固辦學特色、強化辦學特色,形成獨具特色的辦學優勢。
2.服務面向為地方發展服務。教學服務型大學的使命就是要與區域發展互融互通,為地方培養大量應用型專門人才、提供智力與科技服務、提供先進思想和文化是教學服務型大學定位的根本立足點。新增長理論認為,內生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技術、人力資本具有溢出效應,這種溢出效應的存在是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所不可缺少的條件。新增長理論揭示,知識是區域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內生變量,知識的積累取決于經濟當事人用于研究與開發、教育與培訓等方面的投資。因此,高等教育是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堅持教學服務型大學類型定位,有利于地方高等學校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堅持自己的發展目標和辦學特色,主動融入地方,為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提供形式多樣的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又反作用于教學服務型大學,促進大學的建設和發展。一是有利于規模的擴大和結構的優化。二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教學服務型大學特色化發展。三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率。
3.人才培養以服務地方為宗旨。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之間的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等各種因素差異較大,對人才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教學服務型大學人才培養定位應為“具有奉獻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應用型人才”。在具體實踐中,可堅持差異發展,遵循藍海戰略,進一步細化為生產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
教學服務型大學要為地方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應用型人才,關鍵是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水平。要以學生全面發展、成人成才和社會、區域、企業的需求為標準,從學校和學生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育人及德育教育功能,全方位地設計人才培養體系。高校應根據辦學理念、辦學特色、辦學條件等采取不同的途徑和措施。如強化人才培養的質量意識、建立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將研究成果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完善教學效果評估。下面列舉兩種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以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就業與創業能力為主線,由校內培養向校企合作培養并重模式轉變,切實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校企聯合,深化校企合作“3+1”培養模式與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以項目為載體,以課程群為基礎,構建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基礎與專業、校內與校外、專業能力與非專業能力培養一體化的人才培養體系,以“用”導“學”、以“用”促“學”,強化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完善評價機制,突出以生為本,把學生能否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作為評價的基本思想,改革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教學效果評價機制、學業評價機制及教師工作質量評價機制等。
4.科學研究與地方互融互通。政府、企業、大學以市場需求為紐帶聯結起來,從而形成一種三種力量交叉影響的三重螺旋關系,三螺旋理論的核心在于隨著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的出現,在一定區域內的科研院所與大學作為高深知識生產的制度性場所具有更高的價值。高等學校只有通過為政府、企業提供服務才能完整而全面地體現其服務內涵和服務精神,也只有在為后兩者服務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和提升自己,實現雙贏和多贏的局面。
在辦學實踐中,可采取以下措施推進:第一,教學服務型大學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徑就是推進科技工作轉型,強化“質量性、戰略性、組織性和導向性”,主動爭取和挖掘科研項目,積極承擔高層次的科研課題,把解決地方生產實際重大問題、緊迫問題作為學校科技工作的關鍵點和增長點。第二,圍繞國家、區域、行業戰略,建立融國內大企業、大學、大型研究所以及政府為一體的產學研戰略聯盟,促進學校與經濟社會的緊密融合,建立協同創新戰略聯盟,著力解決區域和行業重大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問題;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步伐,在高新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等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第三,通過科研課題來整合科研資源,形成科研創新團隊,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打造科研品牌,帶動學科建設和隊伍發展。第四,科學研究逐步實現從個體自發服務為主向學校有組織的團隊服務的轉變;從單純服務經濟建設向全面服務社會發展轉變:從數量擴張為主向質量提升轉變;從項目合作服務為主向長期戰略合作服務轉變,著力解決國家、地方和行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第五,為地方政府和決策部門提供決策咨詢,學校要通過組建專、兼咨詢機構、開展調查研究等多種方式,為政府決策提供影響全局的地方政府的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等咨詢服務,使政府決策更具有科學性、前瞻性。
5.學科建設與地方緊密相連。教學服務型大學可嘗試以下措施深入推進:第一,堅持差異發展,分類建設。教學服務型大學的學科發展不均衡、水平參差不齊,這種不均衡決定了發展戰略的不均衡,必須差異發展,分類建設。如,已對有博士點的學科,要以博士項目建設為切入點,進一步凝煉學科方向;要結合地方經濟的發展,重點建設一批特色學科、優勢學科,積極發展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探索學科新增長點,不斷完善學科體系,循序漸進地實現多學科協調發展。第二,堅持優勢發展,扶優扶特。由于資源有限,教學服務型大學要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力度,重點建設一批體現地域特色的學科,確立學科建設在學校的引領地位,逐步實現“一般學科——學科特色——特色學科一優勢學科”的發展轉變。對已經形成的特色學科、優勢學科,要以特色創造優勢,使特色更強、優勢更足。第三,堅持交叉融合,協調發展。為學科交叉創造良好的科研氛圍,推進不同學科共同完成科研課題和科研項目,鼓勵本學科、研究生主動向其他學科延伸等措施的制定是教學服務型大學的當務之急。第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是遴選學科帶頭人,學科帶頭人決定著學科的發展。特色學科的形成是與學科帶頭人的科研成就緊密聯系的。因此,學科帶頭人的培養或引進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科團隊和學術梯隊。不斷優化團隊的結構,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鉆研精神,這是保持學科穩定性和連續性的關鍵。此外還要堅持開放發展,培養、引進、共享、聘用學科建設所需要的高層次人才。第五,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包括實驗室、研究所、試驗場站、資料中心等,目的是在區域內形成學科組織研究與內容研究一體化的輻射點。
6.師資隊伍建設緊密結合地方需求。教學服務型大學要積極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發展,走出校園圍墻,關鍵是要打造一支與之相適應的師資隊伍。第一,樹立教師主動服務意識。教師要主動走出“象牙塔”,增強主動為地方服務的觀念,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開拓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空間,熱愛地方,融入地方,積極致力于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繁榮,努力實現由教學型向研究型、服務型轉變。這是大學職能演化的結果,更是大學教師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的要求。第二,提升教師整體服務能力。實現一小部分人的科研向大多數人的服務轉變,提升學校整體服務能力和水平,從個體自發服務為主向學校有組織的團隊服務的轉變;培養老師主動深入地方基層,鉆研地方需求,以滿足地方需要為己任。第三,推進隊伍轉型,學校中層干部要由管理型向研究型、服務型轉變,教師要由教書型向教學型、學術型、服務型轉變,專業技術人員要向服務型、學術型、技術型轉變,教輔隊伍要向服務型、職業型、研究型轉變,工人要向服務型、技術型、技能型轉變。第四,培養一批高層次人才,提高為地方經濟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如重點培養具有較高學術造詣、較強凝聚力和協作精神的科技領軍人才,有重點地培養一批學科后備帶頭人;實施科技創新團隊計劃;培養和適當引進具有海外學歷、研修經歷的教師;實施名校名企研修、掛職計劃,到國內名校名企盯學科、盯專業、盯課、掛職;實施高素質、高水平兼職教師計劃,聘請國內外專家、企業家、著名校友、政界人士作為兼職或客座教授等。
7.突出辦學特色服務地方發展。一方面,辦學特色要體現服務地方。以服務地方為學校發展的突破口,以這個特色立校,以這個特色強校。教學服務型大學服務地方發展就要研究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面臨的關鍵難題,研究政府和企業關心的熱點問題,研究地方的資源結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主導產業,研究涉及民生的重大問題等等,從而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同時,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要保持自身辦學特色,走出一條適應地方需要又可持續發展的發展道路。舉例來說:教學服務型大學學科的外延型發展難度較大,加強內涵型發展成為突出學科特色和優勢的最佳選擇,而大力扶持學科交叉融合成為學科建設和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大量原創性科研成果的產生、新的學科增長點的培育都依賴于多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與融合。因此,學科的交叉融合自然就成為教學服務型大學新學科生長點的源泉。
[本文為黑龍江省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項目編號為YJSCX2011—179HLJ]
(作者單位:黑龍江科技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責編: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