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許多經濟學家提出的貨幣一體化觀點和標準使得最優貨幣區理論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我們以歐元區理論與實踐研究為范本,選取適合建立亞洲統一貨幣體系的幾個最為重要的指標,結合東亞主要經濟體的經濟結構和政策目標,探索東亞地區貨幣合作的可能性。然后以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為核心,討論東亞貨幣合作的可能途徑,從而達到亞洲地區經濟穩定發展和金融一體化的目標。
關鍵詞:最優貨幣區理論 貨幣一體化 人民幣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6—197—03
一、引言
199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蒙代爾在20世紀60年代首次提出了最優貨幣區域理論。他這一具有前瞻性的理論為日后歐元區的實踐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理論基礎,因此被尊稱為“歐元之父”。蒙代爾曾多次來華進行學術交流,并建議亞洲應盡快建立與歐盟區的統一貨幣“歐元”相類似的貨幣體系,以共同貨幣為前提促進亞洲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進而推動亞洲經濟的整體發展。自此,“亞元”這一概念受到了諸多中外學者和經濟學家的關注。
在經歷了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后,許多東亞國家逐漸意識到,單憑本國的貨幣政策和外匯儲備還不足以抵御巨大的金融風險,只有加強東亞地區之間在貨幣領域的合作才可以提升防范金融風險
的能力,并且緩和歐元與美元這樣的強勢貨幣帶來的壓力。
二、最優貨幣理論框架下的貨幣可行性分析
從1961年最優貨幣區理論的誕生開始,經濟學家們先后提出了眾多判斷一個地區是否適合進行貨幣一體化的標準。下面從生產要素流動程度、經濟趨同性和經濟沖擊對稱性、金融市場一體化程度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的一致性等標準,來分析東亞國家是否具備開展貨幣合作或組建最優貨幣區的條件。
1.生產要素流動程度。1961年蒙代爾提出用生產要素流動性作為最優貨幣區理論的標準,為最優貨幣區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根據蒙代爾的要素流動論,導致國際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商品和勞務需求的轉移。在由兩個都處于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狀態的經濟體所構成的簡單模型中,當人們對一國的商品需求轉移到另一國的商品時,支付的不均衡引起一國的失業和另一國的通貨膨脹。如果兩國不屬于同一通貨區域,運用匯率變動手段有助于緩解兩國的失業和通貨膨脹問題;而在兩個經濟體使用同一貨幣的情況下,不同地區的需求轉移可通過要素流通來實現。
由以上分析可得,生產要素在某一區域自由流動的程度越大,在該區域使用單一貨幣的效率就越高。如果區域內的國家使用單一貨幣或實行固定匯率,而與區域外的國家實行浮動匯率,那么就形成了一個共同貨幣區,而且這一共同貨幣區的高度要素流動性符合建立最優貨幣區的標準。作為調節需求轉移和國際收支的機制,共同貨幣區實行單一貨幣或固定匯率,能夠保證成員國之間的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
在主流國際經濟學中,商品的自由流動指標和要素的自由流動指標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而商品的自由流動程度又可以由對外貿易依存度指標來衡量。因此,可以用對外貿易依存度,即對外開放度來間接反映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信息等自由要素的流動程度。
從表1可以看出: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對外開放程度很高,與其他地區相比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程度最高;其次是韓國和泰國,對外貿易活動對這兩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強的推動作用;而中國和日本的開放度比較低,說明兩周經濟對進出口貿易往來的依賴程度還較小,要素流動性也不強。雖然各國和地區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參差不齊,但從總體來看,東亞地區多數成員國的貿易開放度均較高,特別是韓國、新加坡以及東盟五國基本上屬于開放經濟,對匯率波動十分敏感,因此有迫切進行貨幣合作的意向。
2.經濟趨同性和經濟沖擊對稱性。經濟學中的沖擊是指外生事件對一國經濟產生的影響。當兩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經濟結構相似,即兩國具有高度趨同性時,外界的經濟沖擊就能夠均勻地分散到兩個國家。這時兩國可采取同樣或類似的貨幣政策來抵消這種具有對稱性的經濟沖擊。以上就是Tower與Willen于1976年提出的“經濟沖擊對稱性”理論,他們還指出組成貨幣同盟的成員國的宏觀調控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各成員國面臨沖擊的相似程度。經濟對稱性越高,沖擊相似度越高,加入貨幣聯盟的成本就越低。
從表2我們可以看出,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差很大。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的人均GDP要遠遠超過泰國和馬來西亞;雖然中國大陸的GDP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僅僅排在全球第95位。由此可見,東亞整體在經濟趨同性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由于各國不同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同樣的經濟沖擊不能均等地分散到各國和地區,因此經濟沖擊不具有對稱性,加入貨幣同盟的國家將因喪失貨幣政策獨立性而必須面臨很大的機會成本。
3.金融市場一體化程度。美國經濟學家伊格拉姆提出以金融市場高度一體化作為確定最優貨幣區的標準。他從資本要素流動的角度強調,對于高度一體化的國際金融市場,特別是長期,資本市場而言,一旦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利率發生小幅變動,就會引起資本的大規模變動,進而降低匯率的波動幅度。這樣一來,便不需要通過調整匯率變動來改善貨幣聯盟區域內的貿易條件。因此,貨幣共同區內部的成員國之間更適宜實行固定匯率制。在WTO金融服務協議框架下,東亞各國在金融市場準入和金融服務開放等方面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承諾(表略)。
有關資料表明,由于經濟結構與發展水平不同,金融體系的監管力度不同,各國對金融市場開放和準入的態度也不同。日本在金融市場的銀行、證券和保險這三個領域內的開放力度是最大的,其次是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中國香港作為除紐約和倫敦之外最重要的全球金融中心,其寬松的金融管制政策保證了證券和保險領域的高度開放的特性;新加坡實行國內金融市場和離岸金融市場分別管制的政策,在金融服務方面的措施非常細致和謹慎;韓國的金融開放步伐相對較緩慢,因為高度依賴銀行的融資結構使得銀行體系的開放還存在諸多限制;中國作為東亞地區經濟實力最雄厚的發展中國家,為了盡可能融入WTO多邊談判體制內,近年來加快了金融開放的步伐。從現階段來看,保險行業的開放幅度最大,而對于涉及到本國金融體系穩定性的敏感領域——銀行和證券行業,中國仍采取了較為審慎的態度。
雖然各國的金融監管力度不一,在宏觀經濟政策上也各有傾向,但是從未來金融服務的開放趨勢來看,東亞地區在金融市場一體化合作上具有巨大潛力。
4.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的一致性。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有四個:物價穩定、充分就業、持續均衡的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其中,物價穩定是各國短期經濟政策中最重要的調控目標,而通貨膨脹率又是衡量物價穩定的最直接指標,因此該指標反映了一國短期內的經濟問題與經濟走勢。哈伯勒和弗萊明都曾提出以通貨膨脹率相似性作為確定最優貨幣區的標準。各國的通貨膨脹率不同,會影響到貿易往來密切的國家之間的匯率和利率變動,進而迅速引起短期資本的流動,嚴重時會導致國際收支失衡。如果貨幣區內各國通貨膨脹率趨于一致,便可避免各國運用匯率波動的手段調整國際收支,這也與因加入共同貨幣區而削弱了貨幣政策獨立性的特性是相一致的。
在過去的13年(1998—2010年)間,東亞地區整體經歷了溫和的通貨膨脹,見表3。具體來看,印度尼西亞的年平均通貨膨脹率最高,1997年金融危機之后通貨貶值的情況非常嚴重,~度達到了58%;菲律賓和韓國也保持著較高的物價增長速度;泰國、馬來西亞、中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擁有穩定的經濟增長態勢;中國香港和日本的情況較特殊。中國香港在2005年之前一直處于通貨緊縮的狀態,2005年之后又經歷了過快的物價上漲;日本經濟由于持續低迷,通貨緊縮現象比較嚴重。從總體上看,東亞地區年平均通貨膨脹率達到了3.05%,高于美國年平均通貨膨脹率2.39%和歐元區年平均通貨膨脹率2.59%,而且由標準差反映的物價波動性也高于美國和歐元區。因此,按照“通貨膨脹率相似性”這一標準,東亞地區并不像歐元區那樣具備最優貨幣區的特質。
雖然,東亞各國物價穩定性相對較差,并且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相距較遠,但是總體經濟的高增長速度和溫和的通貨膨脹使得東亞地區在全球經濟表現中獨樹一幟。
三、東亞貨幣一體化的合作途徑
盡管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在過去的20多年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卻仍舊無法推動貨幣合作邁出更加有力的步伐。美國金融危機和歐盟債務危機的爆發所引起的全球連鎖效應再一次提醒東亞各國必須建立起聯動的貨幣合作機制。一方面可以降低美元貶值、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大量縮水的風險;另一方面在經濟困難又缺乏國際援助的情況下有能力進行有效的自救。雖然東亞地區在目前尚不具備成熟的條件成立“亞元”這樣的貨幣聯盟,但是仍可以從建立貨幣互換長效機制、匯率合作、外匯儲備基金庫和本幣債券市場等方面敦促東亞區域貨幣展開進一步合作。更為關鍵的是由人民幣主動承擔主導性貨幣的職責,提升亞洲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和經濟貿易一體化的程度。
1.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目前,東亞經濟區域尚沒有一種貨幣能夠扮演主導性貨幣的角色。東亞各國積累的大量美元儲備正在面臨著美元貶值帶來的縮水風險。在不具備成熟條件成立“亞元”貨幣聯盟的情況下,中國積極加入到東亞貨幣合作的行列之中,并使人民幣適時發揮主導性作用具有戰略意義:第一,提高各國短期匯率的穩定性,可以帶動復雜的亞洲貨幣體系朝向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第二,可以減少對美經濟關系的過度依賴,彌補金融危機暴露出來的經濟結構缺陷。
成為世界貨幣必須在國際上具有計價、結算和儲備貨幣的職能。目前的世界性貨幣以美元和歐元為主。蒙代爾在2011年曾指出,從目前全球貨幣配置來看,人民幣已經取代日元成為繼美元區、歐元區之后的第三大貨幣體系,表明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不容忽視。人民幣成為東亞經濟體貿易與投資的主導性貨幣具有現實條件:一般分析認為一國金融發展水平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其經濟地位相匹配;自從2005年我國央行對人民幣實行匯率改革以來,允許跨境結算的試點范圍不斷擴大,人民幣在境外已經擁有一定的流動性,正逐步朝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方向發展;以中國香港這一亞洲金融中心作為向海外發行債券的戰略要地,使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流動呈現出了新的趨勢。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和東亞區域外匯儲備的首選貨幣是保證穩定的東亞經濟和較低的匯兌風險的必然訴求。表4列出了實行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的國際化進程。
2.強化貨幣互換機制,建立區域外匯儲備庫。貨幣互換能夠有效解決區域貨幣流動性匱乏的問題,同時也是緩解過多外匯儲備壓力的得當措施。例如,2000年簽署的“清邁倡議”就推動了東亞“10+3”在雙邊貨幣互換機制的進展,這也是東亞各國在金融與貨幣合作方面較為成功的經驗。但是當時尚沒有建立較完善的資金運用監測機制,貨幣互換的效率低下,因此“清邁倡議”的成效并不顯著。2010年,“清邁倡議”擴展為多邊機制,主要目的是為金融危機下出現短期流動性危機的成員提供援助。貨幣互換機制是十分有效的貨幣流動性救助機制,各國應積極促進貨幣互換長效機制的形成,保證亞洲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以中國為例,近年來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市場規模在逐漸擴大。2006年12月,菲律賓央行開始接納人民幣為其儲備貨幣,人民幣首次成為外國官方儲備貨幣。2008年12月起,中國人民銀行先后與韓國、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和阿根廷等國家的央行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了貨幣掉期協議,總額多達6500億元人民幣。
東亞國家的外匯儲備主要由美元儲備和歐元儲備構成。在即將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之時,西方發達經濟體的債務危機加劇了東亞外匯儲備的危機。東亞經濟體建立多邊外匯儲備基金顯得尤為必要。多邊外匯儲備基金相當于以流動性為中心的多邊資金救助機制,它的意義是:第一,將原先松散的雙邊援助網絡升級為緊密的多邊資金救助機制,可以顯著提升東亞經濟體抵御風險的整體實力;第二,組建完善的區域跟蹤和監測系統能夠進一步提高危機預警能力;第三,對于國際金融體系而言,區域外匯儲備庫更是國際金融援助機構的有力補充形式。目前不斷完善的區域外匯儲備庫在清邁倡議多邊化進程當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滿足了區域內一部分企業的融資需求,但仍存在啟動效率不足和啟動成本過高的缺陷。如果外匯儲備庫有完善的資金補充機制便可以確保儲備庫的穩定運行。此外,還要鼓勵各國以本幣出資,儲備基金多邊化以達到緩沖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和經濟刺激方案引起的美元貶值沖擊的目的。
3.積極開展匯率合作,健全亞洲債券市場。匯率合作是東亞區域經濟體防范短期匯率波動對本區貿易和投資造成不利影響的有效途徑。開展匯率合作要以東盟10國和中日韓達成共識、協調匯率政策為前提,設定各國貨幣之間匯率浮動的合理范圍。在這一范圍之內波動的匯率不會對貿易和投資互換構成顯著風險;一旦匯率波動幅度過大,甚至超過這一范圍,就需要通過共同外匯儲備基金干預貨幣市場的運行。
除日本、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金融自由化程度較高之外,東亞其他國家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資本管制,債券市場不發達是金融市場不能實現自由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增強本幣在債券市場中的流動性是保證該區域金融穩定性的核心。人民幣作為東亞區域幣值較為穩定的貨幣,應當承擔起主導貨幣的職責,不僅要擴大本幣債券的發行規模、刺激本幣債券的需求,還應參與完善債券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等。另外,鑒于亞洲國家的高儲蓄率,吸收區內大量儲蓄投資債券市場,形成長效的流動性救助機制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保證救助基金具有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同時更加增強了東亞各國進行貿易和投資合作的信心。
四、小結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東亞地區在目前還不具備成熟的條件成立“亞元”這樣的貨幣聯盟。東亞國際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遠遠大于歐盟成員國,先進的發達國家與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并存,一國內部的高度工業化區域與農業區域并存。除了經濟結構、宏觀經濟政策和金融自由化等因素之外,還需要考慮語言、政治、文化和宗教等非經濟障礙對區域貨幣合作的抑制作用。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貿易往來日益頻繁,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東亞地區與歐盟地區的經濟差距正在逐步縮小,比如金融開放度和通貨膨脹率相似度等標準越來越接近最優貨幣區的標準。
回顧“清邁倡議”以來東亞區域合作的歷程,區域合作的三個必經歷史階段,東亞區域已經順利實現了貿易與投資層面的廣泛合作。在向經濟共同體層面和貨幣聯盟層面的階段性目標邁進的過程中,東亞各國政府所做的努力和給予的堅定政治支持充分體現了各國對于發展與繁榮的強烈愿景。該區域穩定繁榮的經濟貿易交流為東亞貨幣合作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有力地促進了東亞金融一體化的發展,進而又推動了全球金融一體化進程,最終將形成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穩定局面。因此,從長遠來看,加強各國金融領域的合作是貨幣一體化的必經之路,東亞貨幣聯盟并非只是一個憧憬。
(作者簡介:廉潔,云南財經大學經濟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理論云南昆明650221)
(責編: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