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針對目前國內博物館建設的實踐所引起的“公共性”與“精英性”的討論,分析從博物館的起源、功能等,亦即從理念的角度來反思這一問題,指出“公共性”與“精英性”在博物館“軟件”建設中是一體而兩面的,并不存在真正的矛盾。
關鍵詞:博物館 精英性 公共性
中圖分類號:G2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6—286—02
近幾年來,博物館的公共性問題逐漸成為學者思考和關心的焦點,“公共性”一詞也成為經常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文化關鍵詞。現代的博物館越來越關注生態的問題、地域的問題、公眾的問題,由此帶來了國內博物館建設由關心保管設備、保護設施等“硬件”轉向重視展陳策劃、公眾服務等“軟件”建設的轉變。目前關于博物館公共性問題的討論,大多集中在實踐方面,比如加強博物館與公眾的互動、增加展品的趣味性,以及部分博物館門票的減免政策的推行,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態勢。而在這場關于博物館“軟件”的討論中,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就是如何平衡精英性與公共性,這個議題的討論產生了許多有效的成果,筆者也從中受益匪淺。筆者試圖從博物館的起源和功能來對這一問題作一個反思,以此來就教于方家。
有不少學者認為博物館的精英性與公共性是相互沖突的,在二者之間進行取舍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因為進入博物館的觀眾有著十分不同的地位、職業與知識背景。筆者認為二者并不沖突,因為從源頭上說,“博物館”自其產生之日起就是伴隨著精英性與公共性兩個問題,博物館并非源于中國,而起源于西方,中國自古以來只有皇家與士大夫的私人收藏與對藏品的精英式的鑒賞。我們可以看到,現代西方博物館中的早期作品,例如古希臘雕塑,是樹立在廣場中許多著名的古希臘壁畫是裝飾公共的,我們所熟悉的古希臘大理石飾位于廣場中心的神廟,而古希臘的浴場和廣場是討論一切國家大事的場所。其實我們現在在博物館所看到的這些藝術品是與古希臘的公眾生活聯系在一起的,
它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看,這可以作為一個衡量公共性標志的標準——它是不是經得起從各個角度看。這個標準其實是公眾生活的具體的直接的表現,它從每一個角度看都不一樣的,它其實是一種民主的意識,是一種圓形劇場的意識。公眾是處圓心上的。公眾生活是圓周的概念,是扇形劇場的概念。這樣一個中心是公共性交匯的場所,這些藝術品可以說綜合了來自各個方向的眼光,來自不同角度的觀點。這可以說是希臘文化的特點,我們今天的博物館也起廣場的作用。公共性是一種民主意識的體現,所以博物館不僅僅是收藏的場所,還應該是一個文化聚集交流與發生的場所,它應該成為一個城市最有意思的景觀。
由此而言,對博物館公共性的強調是沒有問題的,但有一種看法,認為公共性就意味著博物館屬于人民,是為人民服務的,并且引申出藏品及其展示方式應該通俗化乃至娛樂化的觀念,由此來否定博物館藏品的精英性,這是一個值得認真對待的問題。即使我們不談博物館及其藏品的現代理念問題,從歷史的角度看,博物館的精英性也是與生俱來的。無論中西,在沒有博物館之前就已經有了收藏與在不同范圍內展示收藏的情形,但被展示的物品無一不是具有精英性的,它們所代表的文化都是高于普通民眾的。我們可以看到古希臘雕塑刻畫的是除了神話人物就是英雄,中國古代藝術品也是高于流行文化的,在優秀的文化必須帶有一種精英性這一點上無論中西都是一致的,中國古代藏品的問題在于缺乏公共空間,比如中國文人畫最主要的卷軸形式是手卷,它僅可用于少數人雅集傳閱,而古希臘的廣場可以聚集成百上千人,這是藏品展示空間與方式的不同,也就是是否存在民主空間的問題。精英性在公共空間之中展示,其實就意味著博物館與娛樂場所是有區別的,它的各種方便大眾理解與接受的文化策略與展示方式都不應該是為娛樂而娛樂的,而應該是服務于教育性這一目的的。如前所述,我們從博物館的起源來看,博物館的雛形亞力山大博物館最早就是一個論壇,論壇是一個交流的場所,現在的博物館在某種意義上恢復這種精神,這其實也是博物館本身的可能性之一。法國在70年代關于這方面就有很多的討論,甚至有學者認為博物館就是一個學校,這是跟最初學徒在那里學畫有關的,后來博物館成為國民教育的場所。即使到了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建立起來的時代,到了民間藝術——也就是普通民眾的藝術——進入博物館的時代,時這類藏品的搜集、整理與展示也不是出于適應普羅大眾的文化層次的目的,實際上民間藝術脫離了其自身的文化系統和環境。進入現代博物館體系中,其意義就發生了轉變,它帶有一種人類學和文化研究的反思。人們在博物館看到這些展品時,和在其原初環境中看到它們,必須抱有不同的目光。當我們在原初環境中看到它們時會認為它們的產生是自然而然的,而我們在博物館中看到它們時,則會去思考它們在何種文化語境下產生,為什么會產生,產生的意義何在。因為這些參觀者在很大的層面上并不具備美學上的與知識上的儲備。所以說博物館必須就是要脫離流行文化的,是與民眾的現實生活有區隔的。
在古代,藝術品的精英性在于藝術品的所有權和觀看的權利都掌握在社會精英的手中,普羅大眾很難接近,因而具有較強的階級性,而在現時代,普通民眾終于有權利去接近這些在古代難得一見的“精英文化”,去分享我們這個國家的歷史與記憶。今天我們強調博物館的精英性則在于,與普通的市民文化相比,博物館代表著一種更優秀的文化,博物館有責任引導觀眾學會用一種更有深度和高度的眼光來看待博物館的藏品,比如對于一幅中世紀的圣母像,它所有的圖像志的含意并非是約定俗成的,觀眾沒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是不能了解的。就更不用說更深入的圖像學的意義了。再比如某種失傳的手工藝活動,它對于現在的觀眾來說已經成為一個謎了,那么怎樣才能讓這些藏品向觀眾說話?然后是參觀者會針對這些藏品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其實就蘊含著一種對于國民素質的培育和提高。所以博物館的精英型和公共性并非互相沖突的,而是一體兩面的,也就是博物館所代表的文化的精英性與展示空間的公共性。
筆者認為,博物館屬于人民,為人民服務,借由博物館空間的公共性來否定博物館文化的精英性這種看法隱含著一種觀點,即認為博物館及其藏品是一種財產。筆者認為博物館及其藏品雖然具有物質的屬性,但從根本上博物館是一種承載歷史和文化記憶的物質載體;它是一種文化共同體的象征,其展品是供人們學習、思考和研究的;它肩負著將一種高于人民生活的文化向廣大民眾傳播的使命,一種提高國民性的使命;雖然它可以增加趣味性,使民眾更愿意接近,但不能因此而變成一個娛樂場所。博物館應該成為國民教育的組成部分,它應該首先成為一個國家的身份的象征,其次是成為一個地區的身份的標志,成為一個地域的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學術的中心。這個觀念當然要與當地的居民及其生態形成一個有機的關系,這就涉及到什么樣的博物館才是現代的博物館的理念,如果只有藏品,只有現代的設施,那遠遠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因為它的觀念不是現代的。現代的博物館理念,里面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藏品并非純然一物,而是一種文化遺產,否則博物館的藏品與社區里的公共健身設施就沒有分別。當我們把藏品當作文化遺產來對待的時候,一個博物館內的文化空間的建設與這個館所處的一個更大的外部空間的關系,就成為一個博物館是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所要考慮的問題了,因為這就意味著一個博物館首先要考慮的是它的身份和它的使命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城市、一個社區建設哪一類博物館,它是為誰建設的,博物館需要展示什么,這是所有當代博物館的一個基本問題。這個博物館要告訴民眾什么,它想對誰說?這個博物館對于該館所在的這個地區這個城市,對于周圍的居民、本地的觀眾、旅游者,分別意味著什么?在某一個特殊的時間和環境里邊,博物館的意義是什么?藏品作為常年累月的存積物,其意義是什么?這些問題都是由對博物館的公共性的思考延伸出來的問題,也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的最重要的“軟件”建設,這樣博物館就不再僅僅是一個收藏物品和將藏品向公眾展示這樣一個簡單的場所,當我們去思考這些問題時,對于觀眾、社區、乃至一種文明有更深層而多重的意義。只有從根本理念上來思考博物館對歷史和今人所承栽的意義,才能促進博物館在實踐層面上更正確而有效的轉變。
(作者單位:梅蘭芳紀念館北京100000)
(責編: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