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關系產生的時間直接關系到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勞動權利義務的開始。我國《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不僅給該法的執行帶來了許多困惑,還給勞動法理論造成了一系列沖擊。勞動關系產生的依據是勞動合同。勞動合同作為一種諾成性的非要式合同,承諾達成,合同即成立。除了合同中有特別約定,勞動合同成立之時即生效,形成勞動關系。勞動關系不是自勞動合同履行之時起建立。
關鍵詞:勞動關系;勞動合同;勞動關系成立;合同成立
中圖分類號:DF472 文獻標識碼:A
“勞動關系的建立”是“勞動關系產生”或者“勞動關系成立”的同意語。勞動關系的建立時間意味著從這一刻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應承擔合同約定和法律規定的權利義務。我國《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即使雙方當事人在此之前存在已經生效的勞動合同也不例外。勞動法領域普遍認為,“用工”是指勞動者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這一事實。勞動者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意味著雙方已經開始履行勞動合同。將勞動關系的建立時間理解為從這一時點開始,不僅顛覆了傳統的合同法理論,而且與勞動法確定的勞動合同必須履行的基本原則相沖突,也給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帶來了不利影響。本文從勞動關系產生的依據出發,強調勞動合同是勞動關系成立的基本事實;接著分析勞動合同的成立時間和生效時間,勞動關系產生于勞動合同成立生效的時間;再指出將勞動關系的建立時間理解為“用工”之日的不良后果;最后概括分析我國《勞動合同法》關于勞動關系成立規范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措施,以此作為文章的結語。
一、引起勞動關系產生的法律事實
勞動關系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形成的勞動權利義務關系,主要內容為:勞動者為用人單位提供從屬勞動,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勞動關系的成立基礎和依據是勞動合同。勞動者、用人單位作為兩個獨立的市場主體,其交易應當遵循交易自由這一市場基本規律。勞動法雖然對勞動力市場進行一定程度的干預,但還是給予市場主體相當的自由選擇權,如勞動關系是否建立、與誰建立,法律仍然授權勞動者、用人單位自由選擇。勞動合同的成立同樣經歷要約和承諾兩個階段。勞動者向用人單位遞交求職申請,或者依用人單位的招聘廣告前往指定地點求職,是訂立勞動合同的要約行為,用人單位同意錄用即為承諾;或者由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出要約,要約方式是其制定的格式化勞動合同文本,勞動者在合同文本上簽字即為承諾。有效的承諾即表明當事人之間已經形成勞動關系,勞動關系是當事人協商一致的結果。我國《勞動法》第16條明確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的協議。
勞動關系可否因為協議之外的其他法律事實而成立?即可否成立事實上的勞動關系,因何種事實成立勞動關系?依事實契約關系理論,在若干情形下,契約關系得因事實過程而成立,非必依締約之方式而成立不可,固當事人之意思如何,可不必問。能夠成立契約關系的事實,依其構成因素可分為三類:基于社會接觸;基于納入團體關系;基于社會給付義務。合伙或者企業系具有團體性之組織,當事人既已納入其內,則基此事實,即應成立契約關系。基于團體關系而生之事實上契約關系,其最主要者系事實上之合伙關系及事實上之勞動關系。依據事實成立勞動關系的情形是指勞動契約在依法被宣告無效或者被申請撤銷之后,對已經形成之勞動關系的處理。依據該理論,無效或者可撤銷決定在此種情形下不是自始產生效力,而是自決定作出之時起僅向將來發生效力,已經履行的勞動關系依然有效[1]。已經履行的這部分勞動關系,因為其建立基礎的勞動合同被依法宣告無效或者被申請撤銷,使得該勞動關系失去了成立依據,所以,法律擬制該關系產生的依據是已經提供的勞動這一事實。
既然勞動關系產生的依據是勞動合同,探究勞動合同成立和生效的時間是解決勞動關系成立時間問題的必要步驟。
二、勞動合同成立的時間
合同成立的時間因合同屬于諾成性合同或者實踐性合同而不同。實踐性合同亦稱要物合同,指合同的成立以標的物的交付為條件。要物合同之緣起,主要在于保護無償契約中只負擔義務一方當事人的利益。無償契約成立后的權利義務片面地有利于契約當事人一方,因此,有必要特別規定“非至完成標的物之交付,契約不能成立”,法律據此要物契約理論來緩和只負擔義務一方的不利益[2]。勞動合同系有償合同,亦為諾成性合同,承諾生效的時間即為合同成立的時間;當事人采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我國《勞動合同法》第16條明確規定:勞動合同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并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文本上簽字或者蓋章生效。依此規定,我國勞動合同的性質與一般情形一致,屬于諾成性合同,所以,勞動合同的成立時間取決于勞動合同的形式。
我國《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這里的“書面形式”的法律意義到底是什么?是勞動合同成立的要件或者是勞動合同有效的要件?或者對勞動合同的成立和效力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