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伯爾尼公約》到TRIPS協(xié)議,三步檢驗法經(jīng)歷著從復制權限制的反限制到所有權利限制的反限制的擴大過程,其助推力則為美國版權法第110條款爭端案和隨后WTO專家組對TRIPS協(xié)議第13條的解釋。對于三步檢驗法的三步優(yōu)先適用順序這一問題,WTO專家組以“等級命題”的方式給予回答。由此,三步檢驗法成為著作權限制制度適用的一個大前提,凸出了背后著作權人權利擴張的趨向,中國著作權法中三步檢驗法其實質(zhì)為二步檢驗法,未來如何進行調(diào)整尚有待立法者和學界進一步思索。
關鍵詞:TRIPS協(xié)議;三步檢驗法;著作權限制制度
中圖分類號:DF523 文獻標識碼:A
三步檢驗法之所以得名“三步”,是從其內(nèi)容上分析而來。根據(jù)1971年《伯爾尼公約》第9條第2款1971年《伯爾尼公約》第9條第2款規(guī)定:“本同盟成員國法律得允許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復制上述作品,只要這種復制不損害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致無故侵害作者的合法利益。”:第一個層次,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to be a certain special case);第二個層次,不與作品的正常使用相沖突(not to conflict with the normal exploitation of the work);第三個層次,不致無故損害權利人的合法權益(not to unreasonably prejudice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the right-holder)。除了解和掌握三步檢驗法的基本內(nèi)容之外,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發(fā)端于《伯爾尼公約》第9條第2款的三步檢驗法是如何逐步擴展其運動軌跡,以致遍布主要著作權國際條約?第二,《伯爾尼公約》第9條第2款中針對“復制權限制的反限制”的三步檢驗法如何搖身一變成為針對“所有權利限制的反限制”,其轉(zhuǎn)變的關鍵點在哪里?第三,就三步檢驗法本身而言,三個層次之間是否有優(yōu)先適用的順序、是否都滿足三個條件才符合著作權法所允許的例外與限制、它對著作權限制制度的影響如何,以及中國著作權法中三步檢驗法的表現(xiàn)和啟示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將有助于人們加深對國際著作權法以及相關限制制度的了解和掌握。
一、三步檢驗法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三步檢驗法在《伯爾尼公約》中首次出現(xiàn)的時間是1968年斯德哥爾摩文本(第9條第2款),與以往文本不同,自1908年至1948年之間的三種文本(柏林、羅馬和布魯塞爾),第9條關注的事宜都是“報刊轉(zhuǎn)載權”,規(guī)定不經(jīng)作者同意(除非作者已經(jīng)明確表示反對),也不需要付費,對某幾類作品報刊可以進行轉(zhuǎn)載。但是,隨著1968年斯德哥爾摩文本的修訂,原本的第9條“報刊轉(zhuǎn)載權”轉(zhuǎn)移到第10條,而新的第9條則第一次出現(xiàn)了對著作權限制和例外的“限制”。就第9條本身而言,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改變,是因為斯德哥爾摩文本第一次確認了作者的一項重要的經(jīng)濟權利—“復制權”(right of reproduction,第9條第1款Article 9(1) of Berne Convention (Stockholm Revised): “Authors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protected by this Convention shall have the exclusive right of authorizing the reproduction of these 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