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刊理由
2012年5月30日下午,段紹譯應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魯豫有約》之邀與湖南“高考王”曹湘凡對話,爭論的焦點是:曹湘凡認為農村孩子只有通過高考考上大學才能跳出“農門”,走向成功。而段紹譯認為人生的道路有多重選擇,考不上大學照樣可以在實踐中學習,博采眾家之長,掌握市場需要的知識,使自己和家人過上好日子。
“高考王”真有意義嗎?
認為只有考上大學才能過上好日子的曹湘凡耗費20年先后參加了13次高考,直到39歲才考上大專,結果42歲畢業時找不到工作,在原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的特別關照下到湖南漢壽縣二中當了一名教師。
筆者本人比曹湘凡小一歲,同樣出身貧寒,當年成績還不如曹湘凡,如今博采眾家之長,抓住一切機會向成功人士學習,拜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教授為師,發現普通百姓的致富之路,現在帶的學生很多只有初中學歷甚至小學學歷,但他們掌握了開拓市場所需知識,成為優秀的企業家,實現了自身價值,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
知道曹湘凡是在2年前,2010年6月10日《長沙晚報》報道:曾參加13次高考,年屆42歲,已是3個孩子父親的“高考王”曹湘凡在多方幫助下,與一家民辦高校達成了就業意向,工作崗位定為輔導員。最近,又有媒體報道《成都男子梁實第16次參加高考》,超過曹湘凡成為“中華第一高考王”。
做一個“高考王”真的有意義嗎?這不是浪費青春勞民傷財又是什么呢?
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說:“人生的意義是享受人生并幫助別人享受人生”。曹湘凡在20年中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參加13次高考,于2007年勉強考上大專,落得前妻離婚,現任妻子遠走深圳打工,3個孩子靠父輩撫養。這難道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嗎?
2009年11月22日,上海海事大學碩士研究生楊元元因貧困在宿舍上吊自殺,讓人感慨的是她居然是武漢大學經濟系2002年畢業的高材生。這難道不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笑話嗎?
不是說讀大學沒用,但做任何事情都有機會成本。同樣的時間做了一件事就不能去做另一件事,做一件事可能產生的收益就是做另外一件事的成本。曹湘凡用于準備13次高考的時間如果用來走另外一條道路,或許人生將更加精彩。
退學學生如何當老板?
2008年下半年,筆者應邀到婁底瀟湘職業學院講課。一位來自貴州的大一學生找到筆者,表示要立即退學,要求來“湖南快樂理財游學苑”參加為期7天的游學。筆者對他說:“你想退學來我身邊學習可以,但你必須有充分的理由,并征得你父母的同意。”
2009年9月,經父母的同意,該同學退學去張家界參加了游學班,7天之后,開始走上了打工做老板的道路。
9月底,筆者給他設計了一個如何當上老板的方案:
1、所選行業必須是投資少、風險小、有發展前途、單筆業務賺錢比較多的。因此,建議他先去房地產中介公司做業務員。
2、為了使沒有業務經驗的小伙子快速找到工作,建議他找工作時聲明:第一個月不要任何底薪,也不要任何保險和福利,只拿提成。這樣,他很順利地在一家房產中介公司做起了業務員。
3、在工作中,替老板著想,向同事學習,假設自己是老板應該怎樣工作?努力把工作做到一流。
4、把業務做好,認真學習《合同法》《物權法》《民法通則》《公司法》《擔保法》《仲裁法》和商務禮儀,并每天做市場調研,晚上到網上發布房屋供求信息。
不到一個月,他銷售了一套房子。雖然提成才一千多元,但這是他用自己的真本事賺的,特別開心。2010年春節過后,他發現自己可以單獨做老板了,便雇了一個大學生做業務員,當上了房地產中介的小老板。
給潛在“高考王”的建議
曹湘凡一意孤行參加13次高考,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早在2010年6月,筆者曾經想給曹湘凡一個機會,通過《長沙晚報》找到了他的電話,告訴他愿意免費邀請他參加第15期“快樂賺錢,享受人生”游學班,包括7天食宿和旅游門票費全免,但曹湘凡拒絕了。
據報道,曹湘凡讀了楊元元的報道后說:“知識改變命運在我身上是一個偽命題,我只是像楊元元一樣的千百萬弱勢群體中有抗爭精神但無力回天的一個縮影。”其實現實與理想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選擇不對,干了白費!”
“高考王”的出現,跟高考年齡的放開也很有關系,曹湘凡曾在給教育部的建議中寫道:“在高考報名中,建議將年齡上限設為30周歲。30歲參加高考,大學畢業后,按照現在的要求,在35歲還可報考公務員。否則,超過30歲考大學意義就不大了。”結合自身感受,曹湘凡如此建言。
筆者認為,讀大學兩個目的,創造財富和創造快樂。如果既不創造財富,又不創造快樂,大學可以不讀。另外,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通過其他方式可以學到更有價值的知識,就不應該耗費20年參加13次高考。
但愿中國從此不再出現“高考王”!